吳薇
3月16日,數十個統派政黨和團體在臺灣“行政院”前抗議“全民防衛動員法”把臺灣推向戰爭邊緣。統一聯盟黨主席戚嘉林也參與其中,他1951年在臺灣出生,籍貫湖北,曾在臺當局駐阿根廷、新加坡和南非等地機構做“外交官”,退休后在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臺灣史。戚嘉林曾出版《臺灣史》一書,批評李登輝阻礙了中國統一,并懷疑他可能是日本警官的后代。16日,戚嘉林接受了《環球時報》的獨家專訪。
“毀臺計劃”喪盡天良
環球時報:您如何看待目前的兩岸關系,和去年特別緊張的局勢相比,今年是否有一些變化?
戚嘉林:和去年相比,我認為目前的兩岸關系出現了兩個顯著的變化——“好的更好,壞的更壞”。就前者而言,從二十大到十四屆全國人大,大陸主導兩岸部門人事陸續變動,對臺釋放了許多善意,就像我們知道的解決臺灣食品輸入的認證問題、開放兩岸直飛航點等。尤其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兩會強調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這樣的宣示深深鼓舞了廣大投資本陸的臺商、臺干以及微型臺商,在臺灣也深深鼓勵著臺灣社會對大陸的簡心力。
另外,新任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強調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要爭取和平統一前景。這個講得太好了,大陸一連串的新政策以及陸續向臺灣釋放的具體善意,島內不少媒體都對此高度肯定,臺灣大眾也都給予高度評價和期待。和去年相比,現在的兩岸關系就好像春風拂面、暖意洋洋,朝著和平統一方向前進。這在去年是我們不敢想象的。
但與此同時,“壞的一面”好像臺海又瀕臨戰爭邊緣。民進黨當局從美國購買先進的布雷車,每輛車10分鐘可以布1萬多顆地雷,太可怕了。不僅如此,臺灣兵役將延長到一年,民進黨還要推動“全民防衛動員法”,好嚇人。兩岸關系從這個角度看的話,又好像進入了“臨戰狀態”。
環球時報:目前島內的疑美氣氛很濃,包括之前爆料美國有“毀臺計劃”。您認為是什么使一些臺灣人從之前盲目相信美國到現在懷疑美國?
戚嘉林:我想是因為島內民心覺醒。臺灣社會長期受到美國大外宣的迷惑,把美國想象得太美好,覺得“美國至上”。但現在臺灣教育和媒體發達,美國宣傳無法再一手遮天,其丑陋的面目也漸漸為臺灣人所知,尤其最近包括賣布雷車、延長兵役等行動,背后都是美國在煽動。美國甚至規劃要臺灣打巷戰“毀滅臺灣”,也叫“覆巢計劃”。
美國現在內部矛盾集中爆發,一周有3家銀行倒閉,而且面臨種族矛盾導致的巨大危機。因此美國急著發動“代理人戰爭”向外轉嫁壓力,俄烏沖突可以說給了它削弱俄羅斯的機會,同時也增長了美國的邪念,它想拱火臺灣問題,妄圖通過臺海戰爭的方式達到削弱大陸、肢解大陸的目的,尤其是想靠戰爭把我們70年來的工業建設和科技成就掠奪走,同時再賴掉美國向中國欠下的龐大債務,以維系美國的霸權、繁榮和福利。因此,一部分臺灣人現在已經清楚認識到美國拱火臺海目的邪惡,所以出現了“疑美論”。美國怎么不在加州海灘布雷,而是跑到我們臺灣布雷?這很不人道,擬定這種計劃的人簡直喪盡天良。
綠營披“民主”外衣激烈打壓
環球時報:能否以您所在的統一聯盟黨為例,介紹一下島內統派的情況?
戚嘉林:臺灣的統派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
廣義的統派,指的是所有支持統一的團體、個人都叫統派,一般來說大概有二三十個大小團體,像我們統一聯盟黨、勞動黨、“臺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以及新黨等,這些團體成立的時間比較久。最近十來年還成立了“兩岸和平發展論壇“以及“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等另外二三十個大小政黨或團體。
此外,因為成立先后不同、時代背景不同,統派組織各有不同的政治屬性,可以再細分為紅統、藍統、左統、急統、緩統等。
我們統一聯盟黨已經成立35年,屬于“紅統”,我們在完全支持兩岸統一上沒有設立任何其他條件。我們目前有六個分會,黨員大約有五六百人。
臺灣統派就是一個樣板,可以說我們的象征性意義非常重要,在面對“獨派“以及民進黨當局意識形態斗爭如此高壓的態勢下,仍然有這么多人強烈主張統一,在這樣的環境下傳承臺灣先賢熱愛祖國的情懷,這是很不容易的。
當然,相比臺灣人口總數而言,我們統派即使全部加在一起,所占比例仍然很小,這點無可諱言,不過我們發出的音量卻很大。
今天(3月16日)早上,我就參加了在臺灣“行政院”前舉行的“全民防衛動員法”抗議活動,我和我的前任黨主席紀欣還以個人名義,分別創辦了《祖國》和《觀察》兩份雜志,都是上市的政論刊物,在誠品書店等兩三百家書店內都有上架,成為我們島內統派發聲的重要管道,發揮了一定影響力。我們這兩份雜志所約稿的作者和主筆群體都是社會的精英,也儼然形成了一個島內統派的言論陣地。
總的來說,我們統派存在本身在臺灣就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
環球時報:在您看來兩岸和平統一需要哪些條件?
戚嘉林:我個人認為兩岸和平統一需要兩個條件:一是臺灣地區具備正常運作的當局;二是要有認同支持統一的民意,所以從邏輯上來推理的話,只要島內民意支持統一,島內當局就可以和大陸談判對接,不就實現完全統一了嗎?
但是,現在的民進黨當局正和祖國統一的目標反向而行,他們不但“倚美謀獨”,而且還試圖“以武拒統”。
更可怕的是,民進黨正在實施切斷兩岸共同歷史記憶的“臺獨史觀”教育,企圖改變臺灣民眾的國族認同,這無疑增加了和平統一的難度。不過世事難料,一旦形勢有變,我認為兩岸仍可能實現統一??傮w而言,我相信兩岸和平統一一定會來到。
環球時報:能否講一些具體事例,介紹一下島內統派這些年遭遇到的打壓,以及和“獨派”斗爭的情況。
戚嘉林:不要說對我們統派了,對所有看不順眼的人,綠營都會激烈打壓。
只不過,相比兩蔣時期,今天的民進黨當局采用的打壓手段,是披著“民主”外衣,用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等方面的手段來進行的。
比如,民進黨搞的所謂“國安五法”,這個法案威脅臺灣民眾說“假如你去大陸,我們就把你的退休金停掉”,這種限制就像一把大刀懸在了臺灣民眾的頭上,隨時都可能落下來。
最近這段時間,臺灣的政論節目在很熱鬧地討論臺灣大學的前校長管中閔。他在近日出版的書中,巨細靡遺地描述了民進黨當局是如何通過行政、立法、司法等領域的手段對他進行打壓,他還因為這事急火攻心,差點導致喪命。
民進黨打壓對手的“技巧”是非常可怕的,尤其是掌握了大量資源的臺灣當局行政部門,如果他們下令把某一個人立為專案調查對象的話,那全臺灣也沒有幾個人能承受得起這種程度的調查。我們剛剛提到的管中閔,就是被臺灣當局進行了專案調查。
恢復臺胞的 “祖國意識”
環球時報:面對“臺獨”的打壓,您為何能堅持下來?
戚嘉林:我本身是外省二代,不但我父親,我母親也來自大陸。在我小時候,他們天天告訴我要回家鄉,我們來自大陸;大陸有多好,不要忘記我們是中國人。那個時代受的強化中國史觀的教育,使我相信我們中國一定會統一。在臺灣還處于“戒嚴”時,兩岸關系茫然,說實話當時大陸還很落后,但是我深信我們中國總有一天會振興,希望我們能鋪陳涵養統一的實力,等待統一的時刻。因此我個人認為,我們要做的第一點就是恢復臺灣同胞的“祖國意識”,突破一些人不能視大陸為祖國的心理枷鎖。當越來越多的臺灣人認為大陸是祖國的時候,就會減少“以武拒統”的力道,讓統一更加順暢,所以統一聯盟黨旗幟鮮明地以“祖國意識”對抗分離主義。
第二就是重新認識中國近代史。文化的力量很強大,我舉一個例子:綠營學者對臺灣山川和歷史文物有特殊的感情。乾隆朝曾繪制了臺灣地圖,“臺獨”學者拿到后視若珍寶、考據詳細,給其取名時加了“御制”二字??梢?,他們面對真正的歷史也不敢背叛。另外,臺灣史還要和實際生活相結合,比方說,早在18世紀臺灣的糖就賣到上海了。我們本來就是一個國家,需要做的就是夯實“兩岸同屬一中”的歷史。
第三點是我個人的看法,臺灣的統派要加強與香港、澳門的愛國愛港人士的交流。臺港澳將來應該形成一體概念。
環球時報:去年統一聯盟黨也參加了臺灣“九合一”選舉,并且選上了一位。統派在臺灣參選面臨哪些困難,又有哪些特色呢?
戚嘉林:舉次的選舉太棒了,我們統一聯盟黨首次參選,選的是桃園市龍潭區中興里里長(相當于街道辦事處主任——編者注),屬于臺灣最小的行政單位。我們以1508對680票,大贏對手800多票,這在之前難以想象。要知道,選舉公報上印著大大的“統一聯盟黨”,我們的候選人扛著“統一”大旗。那些選民投票時沒有看到“統一”兩個字嗎?當然看到了!但他們還是愿意投票給我們,這提供了兩點經驗:第一,我們推派的人選必須有服務里民的熱忱。只要你落實為民服務,即使主張統一,老百姓也不介意,換句話說,將來兩岸統一,共產黨派出優秀的人做里長,我們的里民也一樣會支持,大陸一定會取得臺灣百姓的認同。
第二,此次投票是無記名的,完全體現了民意,這是民意調查沒有辦法顯示出來的。因為民調公司打電話問你支持藍還是綠、支持張三還是李四時會錄音,大家也不是傻子。這次選舉反映出臺灣社會許多民意調查公司舉行統“獨”調查的局限性。
換句話說,從邏輯上推理,如果候選人是共產黨人,他也有可能選上,我們統一聯盟黨能選得上,共產黨難道選不上嗎?只要參選者真誠地扎根基層為里民服務。至于我們選舉遇到的困難,就是面臨臺灣兩大黨的夾殺。不過,讓老百姓能夠真誠地表達投票意愿,這就是我們的優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