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科學城總工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以下簡稱‘產改’),重視發揮技術工人隊伍作用,使他們的創新才智充分涌流”。這為深入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發出了動員令,指明了前進方向。“產改”工作已歷五載,工會求索從未停歇。“產改”工作不是一項單純局限在某一個領域、單一產業的改革行動,而是從戰略上增強我國在科技發展、智能制造、數字經濟等新領域競爭力的重要使命。因此,除了制造業、服務業領域要廣泛地推動“產改”見成效,在非公高科技領域工會組織也面臨“產改”工作的新形勢和新問題。
中關村科學城主體區域包括海淀區全域及生命科學園等昌平部分地區,是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和排頭兵。作為北京“三城一區”主平臺,中關村科學城立足支撐科技自立自強、聚焦底層核心技術攻關、強化源頭創新布局,始終走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最前頭、走在中關村先行先試最前頭、走在北京高質量發展最前頭,持續做好科技創新工作。
中關村科學城現有高新技術企業1.47 萬家,從業人數117 萬人。中關村科學城總工會納入正常管理的工會組織582 家,覆蓋職工19.9 萬人,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65 家、獨角獸企業10 家、瞪羚企業219 家、上市企業81 家,包括百度、小米、貝殼找房、快手、網易、新浪等知名企業。區域職工隊伍具有規模大、質量高、結構合理、貢獻突出、重點產業人才集聚度高、區域分布合理、活力充分綻放、人才強區特征顯著八個特點。
中關村科學城總工會自2015 年以來就開始思考在一片高科技企業林立的區域之中,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應該如何展現和嵌入,引領和帶動更多科技人才牢固樹立“建功新時代”意識。這同樣也是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亟待突破的一系列理論問題,其一,創新型高技能人才是否也具備帶動和引領廣大職工的“工匠精神”?其二,這種“工匠精神”的內涵是什么?其三,工會如何通過“產改”工作創新機制來推動這種“工匠精神”的傳播和影響,并推動這種精神在產業工人隊伍中形成不斷傳承的格局?
基于這樣的理論問題,中關村科學城總工會敏銳地捕捉到帶有鮮明前沿技術和商業模式的新興職業正在興起或已初具規模。語音架構師、引擎開發師、精密硬件設計師、算法工程師等全新職業以及首席科學家、技術總監、研發總監等非公高科技企業自主多元人才成為推動中關村不斷產出突破性、創新性科技成果的群體。中關村科學城工會工作在對象、領域、任務、方式、環境面臨的新形勢和新問題,使工會工作者深切感知“四新經濟”對傳統的思維定式、習慣的工作方式、熟悉的服務模式產生了巨大挑戰。
依托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全面合作框架,中關村科學城總工會提出“創新工匠”概念。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專家在對中關村科學城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企業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將“創新工匠”精神解讀為“四個具有”,即是在中關村大量高科技企業中涌現出一批具有對科技創新的真摯熱情、具有對研發投入的執著堅毅、具有對創新創業的百折不撓、具有對崇高成就感的極致追求的工匠。由此可見,他們不僅掌握高超的研發技術,而且具備高度的艱苦奮斗精神,為解決我國“卡脖子”的科技難題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為了更好地讓“創新工匠”不僅被工會發現,還要將他們的“工匠精神”從“產改”的角度進行重新塑造,從而通過有效傳播,推動更多的中關村科技人才形成學習先進模范的生動局面,中關村科學城總工會采取四項重要舉措:
一是舉辦征文比賽,引發廣泛共鳴。兩屆中關村科學城“工匠精神”研討活動共收集到191 名職工的170 篇論文,既涵蓋了工匠精神在企業管理、企業戰略、人力資源能力提升、企業規章制度特定化、企業文化構建等多領域和多學科交叉的優秀研究,也有一線科研人員對工匠精神的踐行思考、對科技生產流程的優化論證、對企業先進典型人物的描繪頌揚。這些文章體例規范、論述結構完整、頗具學術科研價值和企業應用推廣價值的論文,生動詮釋著工匠精神對工作、對生活、對人生的巨大感召,更凸顯了非公高科技企業職工深厚的科學研究底蘊和追尋自我價值的思想自覺。
二是設計評選標準,注重工匠品質。以職工論文為理論支撐,“創新工匠”評價標準堅持根據科技創新客觀條件的變化,綜合考慮團隊協作、個人貢獻、成果價值、發展潛力等諸多因素,不斷地調整評價科技人才的方式。2021 年,創新工匠評價覆蓋4 個基本維度(實際貢獻、工匠精神、個人品德、人才認定)和15 個具體方面,進一步凸顯先進生產力代表的標桿性評價,全面反映“創新工匠”的能力、素質、特征、獨特的社會聲譽及職業發展需求。
三是工會走訪頒獎,深度挖掘內涵。2021 年,第二屆創新工匠在中關村科學城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主題活動中亮相并獲表彰,北京市委相關部門、海淀區四套班子、區各委辦局、街鎮主要領導及企業職工代表等600 余人參加。不僅如此,中關村科學城總工會還采取了走動式頒獎的方式,把黨政和工會對“工匠精神”的褒獎送到創新工匠所在的職場之中,并通過與工匠本人和企業高層的訪談、交流,提升了企業對于“創新工匠”活動的認知、理解和重視程度。中關村科學城各級工會普遍認為,非公高科技企業作為中關村科學城最活躍的市場主體,是推動創新發展的主力軍。高新技術產業具有高于傳統工業的經濟社會效益,所擁有的關鍵技術往往開發成本高,更需要大量科研人員不斷的探索和嘗試。在中關村,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創新精神。新時代的工匠精神與創新精神最終統一于具體的產品及其為國家創造的價值之中,科技創新本質上也是一種產品質量。
四是推進廣泛研討,構筑創新高地。2021 年,中關村科學城總工會舉辦第二屆“智匯·海淀”人才主題周暨創新論壇,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專家、創新工匠和優秀論文作者圍繞人文土壤、實踐邏輯和培育路徑進行深入對話。中關村科學城基層工會還開展了“敬業、精技、創新、執著”等各類圍繞工匠精神的主題研討,實現了研討氛圍在工會、推廣經驗在企業、學習工匠在個人的氛圍。15 名創新工匠相繼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北京市勞動模范、首都勞動獎章、首都最美勞動者、首都市民學習之星等累計10 項市級以上榮譽。這反映出中關村科學城“工匠精神”研討系列活動已經成為職工在更寬領域、更新視角上認識工會職能的重要窗口,已經成為工會在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助推非公高科技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臺。
工會在塑造和傳播“創新工匠”精神的同時,也開始借助中關村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的大平臺,推動“工匠精神”的傳承。中關村科學城各級工會認為,有兩個要素決定了工匠精神能夠在職工身上得到傳承,一是每一位“創新工匠”本身所具備特有的工匠精神;二是形塑工匠精神的“創新土壤”,即企業為創新人才提供的工作環境因素。
工匠精神包括對工作意義的深入理解、對自身事業的飽滿熱情、對創新探索的專注態度、對事業堅守的不懈勇氣、對技術研發的極致追求和對團隊成員的示范作用,這些都不同程度地表現在每一位“創新工匠”的身上。但是,工匠精神的形成與塑造更加離不開“創新土壤”的涵育。在這些非公高科技企業中,企業的高級管理者和工會共同努力為“創新工匠”們營造了非常適合他們義無反顧地投入創新和不斷追求卓越成就的環境。這些“土壤”的養分包括企業的家國情懷、研發的經濟投入、充分的信任空間、順暢的成長通道、柔性的企業文化、和睦的團隊氛圍以及前輩的精神傳承。這些因素都為“創新工匠”的產生提供了最佳的組織條件,創新土壤的存在成為“創新工匠”可以長期深耕一個領域的根本動力之一。
由此,中關村科學城總工會在宣傳、研討和保障中率先提出了,基層工會應及時發現“創新工匠”精神的特質,及時在企業營造學習的氛圍;基層工會還要積極總結和提煉企業文化中有利于“創新工匠”有序傳承的土壤因素,并通過工會的推動,讓這些土壤因素成為非公高科技企業長效運行并形成可落地的機制。
中關村科學城總工會通過主動發現、謹慎挖掘、綜合評價、細心走訪,最終使一批代表中關村科學城“頂尖人才”的“創新工匠”脫穎而出,成為了“產改”工作的亮點機制。其效果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創新工匠”的選拔與表彰為工會在高科技領域推動工匠精神,并使之成為非公高科技企業主流發展意識之一,提供了工會工作機制的重要實踐參照,形成“產改”工作中的重點工程。
二是“創新工匠”模式為提升那些長期默默耕耘在某一科研領域,不斷為國家的科技興國戰略付出,并在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上作出巨大貢獻的研發人才提供了傳遞“工匠精神”的舞臺和渠道,同時提升了社會對他們身份和成績的廣泛認可。
三是“創新工匠”模式為我國新時期科技強國、人才興國戰略下對科技型企業中人才的選、用、育、留也提供了輔助性的工會效應,這更為非公高科技企業工會工作提供了一個新的突破口,通過創新機制來培育“創新工匠”和中關村科技工作者成為實現“中國夢”可依靠的工人階級主力軍。
當前,中關村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在中關村科學城落地有方、落地有力、落地有聲、落地有效。中關村科學城各級工會將聚力描繪產改藍圖,推動產改工作向釋放創新潛力推進、向激發創新活力推進、向優化創新生態推進,為加快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發揮中關村示范引領作用、引領我國未來科技創新方向、贏得國際科技競爭主動權提供人才隊伍支撐,貢獻工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