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怡暉
陽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黃顯良把在基層看到的、聽到的、收集到的關于“三農”領域、鄉村振興的話題整理成提案,在兩會上積極建言獻策,為民發聲,履職盡責。
“這次,被推選為全國政協委員,說明我的政治表現、工作情況以及擔任省政協委員期間的履職情況等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我既十分感謝上級對我的信任,又感覺到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廣東省陽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黃顯良說。
黃顯良1988年參加工作,至今已經扎根基層農業科研和農技推廣一線工作30多年。本是畜牧獸醫專業畢業的黃顯良,因工作需要卻從事了農業科研工作。黃顯良干一行愛一行,沉下心來,潛心鉆研,在農業科研和農技推廣一線上扎穩了根基。2004年起,他利用市農科所基地特有的自然資源條件及技術力量,主持實施超級雜交稻示范推廣項目,受到了袁隆平院士及其他專家團隊的充分肯定,并于2018年掛牌成立水稻國際合作研究陽江試驗站,實現了國際水稻研究所在國內設立試驗站零的突破。此外,其指導實施的稻瘟病抗性鑒定和監測項目,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今年參加全國兩會,黃顯良把在基層看到的、聽到的、收集到的關于“三農”領域、鄉村振興的話題整理成提案,通過參政議政的方式,在兩會上積極建言獻策,為民發聲,履職盡責。
農以種為先
俗話說,“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農業重要的生產資料。“稻瘟病是水稻種植的大敵,有時候一旦出現就會導致顆粒無收,對我國糧食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目前抗擊稻瘟病的最重要就是預防,其中稻種的抗病性尤為重要。推廣良種良法是助推實現鄉村振興、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黃顯良說道。
一個優良品種(比如它抗蟲、抗病、品質優)與一套良法(即相應配套的集成技術措施)配套,通過科學的種植技術,使優良品種充分發揮增產增效潛力,達到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作用,實現1+1>2。這樣不但可以節省種植成本,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同時也能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所以說,良種良法在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業高質量發展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多年來,黃顯良主導開展水稻病害項目合作,帶領的團隊由于科研技術力量雄厚及規范、精確的田間病鑒管理技術,讓國內首個國際級水稻試驗站落戶陽江,為國內外的稻瘟病抗性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為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黃顯良與團隊通過建立現代化種養殖示范點、科技下鄉服務“三農”等方式將良種良法推向社會,使良種良法廣泛普及。同時利用本地特色氣候條件及地理環境,創建“陽江市農科所遺傳育種創新團隊”,全力打造優質種業基地,選育出了陽江建市以來第一個通過省審定的雜交稻新品種—萬金優278,推廣種植的面積超5萬畝,新增農業產值1500多萬元,為提高農民科學種植水平,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發揮了科技支撐作用,有效助力了鄉村振興。
黃顯良認為,農業發展離不開科研技術的支撐。一直以來,陽江市農科所積極搭建科研合作平臺,與國際水稻所、廣東省農科院、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及省高等院校等科研單位加強合作,實現強強聯手,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科研成果豐碩。近年來,他們在糧食種子科研人才引進和培養上也是不斷加大力度,利用招才引智增強了技術團隊的力量,并通過與省內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等舉措,在水稻研究方面卓有成效。
出于多年來的農業實踐經驗,黃顯良希望國家繼續加大種業振興的支持力度,加大種業投入,挖掘優秀經驗,提高科研水平,打造更好的平臺,從而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關注三農問題
這些年來,黃顯良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指導“三農”工作實踐,積極參加各種調研、觀察和學習活動,堅持開展科技下鄉活動,深入基層,與群眾打交道,聽取群眾呼聲,如實反映社情民意,在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架起了一座連心橋。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培育壯大鄉村產業,做大做強現代種養業是前提和基礎。除種業之外,黃顯良認為種植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
黃顯良建議加大永久基本農田建設成高標準農田的力度,尤其是加大對糧食主產區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粵西地區天氣變化反復出現,甚至會反復極端降水,要么水淹要么干旱,嚴重影響耕作。而我在下鄉過程中,看到了很多水利設施,比如一些水壩,有發電等綜合性功能。目前這些發電功能效果一般,可以考慮把一些綜合性功能較弱的水利設施提質升級為農業專用的水利設施。”
黃顯良希望地方各級政府抓好抓實產業振興這個“重中之重”,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提高農業科技水平,降低種糧成本,實現節本增效,增加農民收入,助推農業農村經濟穩增長,助力鄉村振興。
編輯/張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