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睿
廣州市增城區以文化“軟實力”賦能發展“硬實力”,發掘紅色文化,塑造城市精神,打造“詩意增城”“甘泉文化”“影夢成增”文化品牌,提升城市形象辨識度;多措并舉,使文化與商業相互碰撞,激活發展新引擎。同時,增城區“活態化”傳承非遺,助力文化出新出彩,交出文化建設高質量發展的亮眼答卷。
增城區,隸屬于廣東省廣州市,有1800多年歷史,是八仙之一何仙姑的故鄉。坐落于增城的金蘭寺貝丘遺址經歷了六千多年的歲月。增城人文薈萃,涌現了崔與之、湛甘泉等文化名人,王陽明曾在增城論道……
“登昆侖,上增城”。這是《宋書》中記錄的古代皇室舉行盛典時所唱的頌歌,表現了人們對增城的向往之意。增城是昆侖山上三重仙境中最高的一重,傳說為西王母居住之地,《淮南子》《天問》等古籍均有記載。增城之名,便源自于此。
如今的增城,不僅山水風光久負盛名,還積淀了豐厚的歷史底蘊和文旅資源。“詩意增城”“甘泉文化”“影夢成增”等文化交相輝映,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增城展示了自然稟賦、文化底蘊的無窮魅力,推動文化建設高質量發展。
厚植紅色底蘊?塑造城市品格
廣州增城,千年古縣,在革命戰爭年代,有無數先烈在這里拋頭顱灑熱血,留下一段段保家衛國、感人至深的紅色故事。紅色文化點亮了坐落于增城區增江街道東部的大埔圍村。該村在推進紅色資源融入鄉村文旅產業優化升級方面成果顯著,承擔著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重要功能,其以“6+X”為主要特色的紅色文旅活動,深度挖掘整合紅色資源,打造出集具象化、情景式、體驗性于一體的“沉浸式”紅色學堂,成為當地鄉村旅游的招牌,吸引眾多游客前來參觀。
“來到大埔圍村一定要打卡體驗6個紅色文化活動,即瞻仰一次革命紀念碑,參觀一次展覽,觀看一場專題片,朗讀一段黨章,參加一場宣講活動,重溫一次入黨誓詞。另外,還可以結合個性需求定制特色環節,比如紅色文化展演、紅色知識競賽、紅色文化演講比賽等,也就是這里的‘X。”講解員介紹道。
增城區將用好紅色資源和賡續紅色血脈同步發力,出臺了《增城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管理實施方案》,全面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管理和建設。同時,開展紅色文化資源及革命文物史跡摸查建檔,完成排查紅色資源47處。依托174個革命老區村莊、27處革命文物遺址、15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資源,打造紅色文化傳承示范區。

同時,增城區挖掘綠水青山中的紅色資源,開辦“重點+特色”紅色課堂,推出紅色文化精品旅游線路,完成首批9處革命文物VR全景技術虛擬線上展示。拍攝推出《紅色印記》《中共增城地方史電視紀錄片》《星火初心·增城百年》等多部黨員教育宣傳片,講好增城紅色故事。
增城區多點發力,扎實推進精神文明建設,高標準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38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網絡基本實現區域全覆蓋,荔湖街、寧西街、增江街大埔圍村等30個實踐所(站)納入省、市示范創建。全區7個鎮285村均達到區級或以上文明村鎮創建標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觀念等融入村規民約,鄉村復興少年宮助力農村未成年人筑夢成長。
打響文化品牌?提升城市辨識度
增城歷史悠久、底蘊豐厚,自然和時光給了增城豐厚的饋贈,讓增城成為山水文明的教科書、嶺南文化的聚寶盆。近年來,增城厚植文化底蘊,打造“詩意增城”“甘泉文化”“影夢成增”文化品牌,激活高質量發展動能,為推動廣州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貢獻了增城力量。
在增城,人們隨處可以聽到湛甘泉以及“懷核而歸”、尚書府、菊泉中學等故事。街坊們樸實的言語中流露著對尚書故里的自豪。據介紹,湛甘泉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創立博大精深的心學體系,創立的“甘泉學派”,與王陽明的“陽明學”被時人并稱為“王湛之學”。增城區保護利用湛甘泉相關文物遺跡,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做好湛若水墓、湛子洞摩崖石刻、尚書湛甘泉府第遺址等湛甘泉遺跡遺存保護工作,搶救保護瀕危文物。在加強甘泉文化研究方面,增城充分發揮高校、相關民間學術研究組織的作用,加強對甘泉文化的研究闡釋力度,實現甘泉文化研究的社會化、成果化和品牌化。另外,增城區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交流和紀念活動,讓甘泉文化深入尋常百姓家,將“甘泉文化”打造成為增城區乃至廣東省的文化名片。
“萬里云間戍,立馬劍門關。”粵詞之祖崔與之的名句久久回蕩在“灣區詩會·詩意增城”活動上,激蕩著人們的心靈。近年來,增城不斷擦亮生態底色,打造綠美增城。詩意增城作為其中重要一極,用詩歌訴說著增城故事,傳播增城聲音。“詩意增城”詩歌音樂晚會、“全國詩歌創作大賽”、“全國著名詩人走進增城”、“詩贊荔鄉”詩詞大賽、“東蕩子詩歌獎”頒獎典禮……豐富多彩的詩歌活動點綴著增城的詩意氣質。近期,廣州首個中國詩歌創作基地在增城的落戶,為詩意增城文化品牌的塑造添上了華美一筆。下一步,增城將立足深厚的詩詞文化底蘊,全力創建中國詩歌之鄉,開展詩詞文化特色實踐,舉辦系列詩詞特色活動,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詩詞創作高地、思想文化高地。
人在景中走,如在畫中游。作為大灣區翡翠明珠的增城,成功創建了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擁有國家4A級旅游景區1家、國家3A級旅游景區7家,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紛至沓來。民宿作為旅游度假的重要載體,“詩意棲居”的定位賦予其文化魅力和張力。由文物活化和歷史建筑蛻變而來的吾鄉石屋,由工業廠房設計蝶變而來的云水間,在鄉村中安居的麥客好客、麥客和客,在花海里沉淀的柒舍里、繁花里,在云端隱匿的慕吉云溪,在1978電影小鎮背山望江的江居,被稻田包圍著的宛若故里等精品民宿,成為“詩與遠方”的棲居地。目前,增城已建成精品民宿約30家,多家入選首批廣東省鄉村民宿示范點名單。該區近期開展的“文藝民宿”音樂會,以文藝的調性吸引了大批音樂人、藝術家和民宿體驗者到增城住民宿、聽音樂、賞美景,賦予民宿文化活力,助力文旅經濟發展。
拍影視劇,來增城。山水清麗的風景、“媽媽式”的貼心服務讓增城成為越來越多影視人選址的拍攝地。近年來,肖央、羅晉主演的《曠野之境》、張晉主演的《一閃一閃亮晶晶》等電視劇和院線電影《想見你》等在增城取景拍攝。華語電影嘉年華、華語電影高峰論壇、華語戲劇盛典頒獎典禮、中國戲曲電影高峰論壇、第二屆新時代戲曲電影發展論壇等電影活動在增城成功舉辦,1978電影小鎮被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金紅棉影展官方指定為展映點,被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組委會指定為影視教育培訓實踐基地。為了服務好影視企業,增城區在廣州市率先出臺一系列影視產業扶持政策,做強寶盛國際創新中心文化產業基地、1978數字文創小鎮、1號智谷等產業載體,共有95家影視公司進駐增城,聚集帶動150多家文創公司發展,影視產業集聚效應日益提升,數字創意產業新業態效益日益顯現。
文化品牌提高了城市形象的辨識度,新型文化空間的誕生與革新,提高了群眾享受豐富文化生活的“體驗值”。在增城,公共文化空間發端于各個角落的“盈尺之地”。通過資源整合和創新利用,在機關打造“你好”閱讀空間、企業打造方舟文化客廳、民宿打造云水間人文小鎮等,這些新型城市書房、文化驛站,在增城遍地開花。
眼下,打卡公共文化新空間,享受城鄉新文化,已成為增城人民生活的新時尚。星羅棋布的公共文化空間正以點帶面,不斷向更廣泛領域延伸輻射,打造新型文化空間集群,拓寬服務渠道,擴展現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服務半徑,提升城市宜居度。
文化與商業碰撞?激活發展新引擎
當前,全國上下掀起齊心協力抓發展的熱潮,增城著眼大局,順應大勢,推出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以“文化+”賦予這座宜居宜業的城市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在人流密集的增城萬達廣場和中海荔府方舟文化客廳,增城區級花燈制作技藝傳承人梁桂深現場傳授花燈技藝,將具有增城特色的非遺項目送到百姓“家門口”。活動現場氣氛熱烈,歡聲笑語,受到了群眾的廣泛歡迎。“通過這個活動,很多家庭一起來參與增城區的非遺項目。大家在感受元宵節祥和氛圍的同時,也能在實踐中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城區博物館負責人表示,“我們將以此為契機,繼續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傳統文化在商圈,不僅保護和傳承了傳統文化,更讓商圈“活起來”。中海荔府方舟文化客廳作為此次活動的分會場,期待通過鏈接增城區博物館的活動,給企業帶來更高的曝光率,引入更多的客戶體驗企業項目。據中海荔府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中海將與增城區文化部門積極接洽,力爭增城區新型文化空間在荔府方舟文化客廳落地,聯合舉辦更多文化交流活動。
近期,增城區在多家文化產業園區舉辦了音樂歌會、民俗文化親子活動等。比亞迪、廣州國顯、中汽研、福耀玻璃等區內外企業家攜子女歡聚一堂,共同開展放風箏、龍頭手工DIY、書法體驗、非遺美食體驗等活動。增城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袁家健現場展示美味的新塘魚包的制作過程,廚藝手法精妙,令人嘆為觀止,企業家和孩子們一邊欣賞非遺技藝,一邊嘗美味魚包,場面熱鬧非凡。
增城區以文化“軟實力”賦能發展“硬實力”。這些活動是增城區推進“文化暖企”舉措的一個小小縮影,不僅讓民俗文化變得“接地氣”,更體現了增城對區內企業的人文關懷。未來,增城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還將在節假日推動更多文娛項目與區內的商業體合作互動,讓社會力量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來,形成文旅商緊密結合、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活態化”傳承非遺?文化出新出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增城區匯聚成獨特的歷史文脈,凝結出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22年,增城區成功申報廣州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6項,認定第七批區級非遺項目13項,非遺項目從2018年的21項躍升至56項,新增數量和總量均位居廣州市第二。目前,增城區設有非遺工作站和傳承基地22個,其中市級7個、區級15個;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中,國家級1項、省級3項;認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5名,通過加強非遺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非遺在增城這片熱土上,持續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瓜嶺村位于廣州市增城區新塘鎮東北部,是一個有著500多年歷史的村落,保留著明清時期嶺南水鄉的歷史風貌,是廣東省著名僑鄉、廣州唯一的水上清代建筑民居群。該村落有祠堂9座,廟宇1座,古民居、僑居若干,文物點20處,可以稱得上是一座“露天博物館”。增城堅持傳承與創新并重,激發了這個古村落傳統文化的新潛能。
去年,增城區新塘鎮非遺生活館揭牌儀式在瓜嶺村舉行,這是增城非遺“雙創”工作的縮影之一,是非遺促進文旅融合、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工作的成功案例。非遺生活館內設有欖雕、木雕、篆刻、增城傳統書畫裝裱技藝等傳統手工技藝,也有正果臘味、蘭溪瀨粉、派潭涼粉等增城非遺特色美食產品,館內集展示、體驗、交流、培訓、銷售等功能為一體,每到周末,豐富多彩的非遺傳承活動在此舉辦,吸引了廣大村民參與,更成為游客打卡體驗的活動之一。
增城深化非遺的活態傳承,將以往古老的非遺變得鮮活,讓以往“只可遠觀”的非遺“近在眼前”,更好地賡續薪火、留住文脈。一方面,增城區多形式開展非遺活動、非遺調研,開展非遺公益課程。在鄧山村、正果老街、瓜嶺村展銷非遺美食、非遺文創產品等,用非遺“點亮”鄉村振興。另一方面,增城區積極開展非遺傳承活動,推動非遺在景區、在校園、在社區、在商場、在博物館,2022年至今共開展線上線下活動223場次,參與人數逾503521人。此外,大力推進非遺數字化檔案記錄工作,制定《增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檔案記錄工作方案》,完成了對廣州欖雕、何仙姑與掛綠的傳說、畬族拜祖公圖、舞貔貅、舞火狗、客家山歌“過山拉”、舞春牛和廣東漢樂(增城)等增城區內的國家、省、市非遺代表性項目的拍攝,活態傳承讓增城非物質文化遺產歷久彌新。
編輯/胡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