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解放戰爭時期的南進戰略調整不僅回應國內外和平期待,更導致國共軍事力量對比的變化,成為全國解放戰爭勝利的關鍵。至“九月會議”之前,中共中央戰略部署依軍事形勢不斷調整,從戰略收縮、內外線配合到向南躍進。配合軍事部署,此時期的干部工作由臨時性抽調向有計劃配備轉向,尤其在二次戰略躍進部署中,中央開始大批干部抽調工作。雖然新解放區建設工作一直處于無后方作戰情勢下,但1945年9月至1948年9月中共中央的南進戰略和干部南進部署奠定了奪權全國政權的基礎,“九月會議”后干部南下是此時期干部南進的延續,渡江戰役也是中共中央南進戰略的高潮。
[關鍵詞]解放戰爭;戰略調整;南進戰略;干部配備;無后方作戰
[作者簡介]干瑞青,山東政法學院副教授,山東濟南 250014。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省社科規劃研究專項立項項目《山東南下干部與南下價值意蘊研究》(項目編號22CDSJ34)中期成果。
[中圖分類號] D23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23)09-0059-05
“南下”、“南進”已成為總結抗戰后期、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戰略部署的關鍵詞,按照中共山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丁龍嘉的觀點,“南下”應以1948年中央的九月會議為始,但有學者亳州黨校的王海認為南下戰略涵蓋了整個解放戰爭時期。山東社會科學院的劉大可提出在華東野戰軍1947年“七月分兵”后,“正是這次分兵計劃拉開了山東解放區組織配備干部隨軍開辟新解放區的序幕”①,雖然“帶有隨機性、臨時性的特征”②。而且,由于國內研究突出劉鄧千里躍進大別山,導致學界難以透析中共中央南進戰略的層次關系,也缺乏南進戰略與干部部署互動相關分析。根據中共中央《關于九月會議的通知》的要求,南下干部是為了能夠管理軍事、政治、經濟、黨務、文化教育等項工作,目的是建立政權。因此,對中共中央九月會議以前的中央的中原、華中戰略部署與干部南下工作展開研究,有利于透視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的整個南進戰略,以彌補學界不足。
一、和平談判期間(1945.09—1946.06)中共戰略收縮與干部工作
1945年9月,中共中央調整抗戰后期開始的南進方針,做出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調整。至1946年6月前,中共中央寄希望于和平談判并開始戰略收縮,各解放區工作方針是精兵簡政,復原整軍以爭取合法地位。雖然抗戰后國共摩擦不斷,但中共中央于1945年12月28日同意五師戰略轉移。1946年4月30日毛澤東指示電中要求他們爭取合法轉移,并開始人員裁減工作。1946年1月2日,中央給廣東尹林平、曾生的指示中要求“必須堅持一個時期很艱苦的斗爭,爭取和平局面實現時,我們能在粵閩地方政權中也取得一定地位。”③1946年1月4日中央要求華中分局并華東局在江南地區發展游擊戰爭,以爭取國民黨對游擊隊的合法認可。
雖決意參加國民政府,采取合法的政治斗爭形式,但為擴大政治優勢,中共中央進行干部部署以發展群眾工作。1946年3月28日,中央給各中央局、分局發出派干部到大城市及交通要道開展工作的指示,要求“……應抓緊目前時機(國民黨立腳未穩、人民情緒等)派一批適宜的干部到各大城市去工作,……開展群眾工作,并進行統戰工作……”④另一方面,1946年4月中央要求各局學習研究晉冀魯豫局開展群眾工作的指示,比如區黨委或地委開辦群眾工作短期訓練班,抽調干部到新區工作,以及從部隊抽調大批干部到區黨委、地委受訓開展群眾工作,協助地方黨政解決土地改革問題。然而,1946年6月份,四平戰役后國民黨力量加劇蠶食晉綏、晉察冀、蘇北、中原解放區,中共中央已經意識到全面內戰不可避免,戰略方針開始轉向積極備戰并轉而向南發展。
二、全國規模內戰爆發后(1946.06—1947.06)中共的戰略調整及干部支援工作
(一)中共中央的內外線結合的戰略調整
1.中原地區的軍事部署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軍事力量突襲中原解放區佛塔山陣地,全國規模內戰爆發。為了挽救危局,雖沒有放棄同國民黨和談,但中共中央做出戰略調整,主要是要求中原軍區開展突圍戰役配合華北、華中的內線作戰的外線牽制。1946年7月至9月中共中央多次指示鄭位三、李先念,中原解放軍的任務是在鄂豫皖川陜范圍內開展游擊戰爭,以此來牽制國民黨的大批軍隊,來幫助西北、山東兩個解放區的反“圍剿”的勝利。為減輕中原軍壓力,1946年8月9日部署劉鄧部、陳粟部在隴海、蘇中發動殲滅戰以減輕中原解放區壓力。
2.中共中央的南進軍事部署
1946年7月13日粟裕率部發起蘇中戰役,1946年8月29日劉鄧部發起定陶戰役。正如《解放日報》發表的社論,中原突圍戰、蘇中大捷、定陶戰役勝利“對于整個解放區的南方戰線,起了扭轉局面的重要作用”⑤。由于國民黨大約集中32個整編師85個旅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國共軍隊一直拉鋸在膠濟線、魯南、兩淮地區。拉鋸戰導致山東、華中部隊一時難以開展南進戰略。延安中央機關轉移后,劉鄧軍先后取得巨野戰役、豫北滑縣大捷、豫皖邊戰役勝利。中共中央意識到只有冀魯豫的劉鄧部隊可以南進,1947年5月4日中央給劉鄧、陳謝、陳粟等指示中,明確“劉鄧軍十萬立即開始休整,巳東(6月1日)以前完畢,巳東后獨力經冀魯豫出中原,……或打鄭漢,或打汴徐,或打伏牛山,或打大別山,……”⑥于是,1947年5月20左右,劉鄧大軍進攻安陽,并準備渡過黃河。
(二)中共中央的干部支援工作
為減輕中原解放區壓力,1946年8月,中央要求太行、太岳兩區武工隊南渡黃河深入中原,并指示薄一波“太岳區應組織一個專門與中原軍黃林、閔學勝部(在雒南盧氏靈寶地區)取連絡、送款、送物及接送干部的武工隊,中央指定太岳區有向中原軍送款、送電池及接送干部之任務。”⑦在1946年12月26日《中央關于繼續堅持與發展游擊戰爭建立根據地給鄂豫陜、鄂西區黨委的指示》中也明確有從陜甘寧抽調干部趕赴豫陜鄂的指示。另外,中共中央在國統區則延續利用城工部發動群眾,輸送干部來開展統戰工作以分化國民黨力量。1946年12月中央改組了城市工作部,明確其任務為中央規定的方針下,要訓練一批能夠從事工、農、青、婦工作的干部。游擊戰爭方式必然導致中央要求中原軍事力量放棄建立正規根據地,而且中原解放區沒有土改急迫性,加之國民黨胡宗南部的封鎖等因素,都使得中央的干部抽調工作是隨機、臨時的。
三、中共中央的戰略躍進(1947.06—1948年7月)與干部南下工作
(一)中共中央第一次向南戰略躍進方針
毛澤東對解放戰爭第二年的作戰任務是由山東、太行兩個解放區力爭占領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1947年6月后,除山東外各解放區已經開始反攻,作戰方式開始由運動戰向陣地戰轉變,6月30日劉鄧率軍強渡黃河發起魯西南戰役,揭開戰略反攻序幕。1947年7月19日,中央軍委給劉鄧等將領的《軍委關于陳謝縱隊渡河南進問題給劉伯承等的指示》命令“陳謝縱隊使用方向改為渡河南進……未皓以前渡河。”⑧同時,華東野戰軍分三路在魯南、魯西、魯中作戰,配合劉鄧部南進。由此,配合劉鄧部南進經略中原,挺進大別山,中共中央部署陳賡、謝富治部南渡黃河挺進豫陜邊,陳毅、粟裕部進軍魯西南,已到豫皖蘇的張才千、李人林的中原獨立旅隨劉鄧南下,甚至指示陜北彭德懷部“為著配合陳謝劉鄧陳粟各軍大舉南進之行動,……提議我全軍八個旅……以青化砭、 鄜縣之間節節阻滯敵人南進?!雹崛欢?,中央政策開始微調,并部署進一步南進渡江。中共中央軍委于1947年7月23日給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發出確保與擴大主動權的軍事部署,改變劉鄧軍經略中原以豫皖蘇及冀魯豫根據地的計劃為以大別山為根據地,同時提出以華東野戰軍兩個縱隊南渡長江的計劃,“葉陶兩縱出閩浙贛,創立閩浙贛根據地,……”⑩中央預估山東戰場形勢很快好轉,向南躍進戰略更明晰,7月29日軍委又指示“兩個月后準備以葉縱再加他部取道皖西或蘇中,相機出閩浙贛,兩個月內派干部或小支隊先去。”?1947年9月24日中央軍委通知劉鄧,原定葉飛、陶勇渡江南下任務取消。劉鄧部于1947年8月7日結束休整由鄆城出發南進,8月11日陳粟部北渡黃河進軍聊城,8月23日陳謝集團南渡黃河挺進豫西。至8月27日劉鄧軍全部渡淮進入大別山,戰略躍進任務完成。
(二)中共中央第一次南進戰略中的隨軍干部配備工作
1.中央的干部部署工作
中共中央南進戰略屬于大部隊戰略挺進,游擊戰中武工隊方式不利于新解放區穩固和政權建設。此時,中共中央的戰略躍進指示中開始有明確的干部配備要求。1947年7月19日的《軍委關于陳謝縱隊渡河南進問題給劉伯承等的指示》中出現“上述陳趙秦孔四部,統于電到二十天內完成一切政治、軍事、經費、干部等項準備工作……”?在1947年7月23日的《中央軍委關于為確保與擴大主動權的軍事部署給劉伯承等的指示》中,第三條內容指示華東野戰軍葉飛、陶勇兩縱南渡長江計劃中第一步就是在占領的新區,要完成休息、補充和配備干部的任務。此時,晉冀魯豫中央局從冀魯豫、冀南、太行、太岳各區抽調1850名干部,其中區級干部1450人,組成南下干部支隊。一部分干部直接分配在豫北封邱等縣,其余的跟隨劉鄧大軍(晉冀魯豫野戰軍)南下。同時,中央抽調原豫湘鄂、廣東解放區干部隨軍南下。1947年7月20日中央軍委指示“(李)先念偕中原局工作人員及王樹聲并帶一批干部去劉、鄧處工作?!?8月1日,中央軍委發電指示李先念率趙基梅縱隊東進至鄆城接收劉鄧部指揮,并要求“一切能工作的干部均隨同行動”?。此前,毛澤東曾指示劉伯承、鄧小平由李先念掌握趙基梅縱隊為大別山軍區骨干,認為這些干部對建立根據地有很大幫助。由此,隨軍干部配備工作已成為南進戰略重要組成部分。
2.隨軍干部的工作職責
南進干部首要工作是配合軍事行動征糧征稅解決軍隊給養問題,正如1947年7月30日《軍委對劉鄧軍直出大別山應注意事項的指示》中第三條“大體確定征糧征稅方法,告訴一切干部,……在我方政權未建立以前,……以大體上的累進方法征糧,惟免除赤貧人口負擔,方能解決大軍給養?!?
其次是地方政權建設,1947年9月15日毛澤東起草的戰區通報中“我劉鄧軍已在豫東南、鄂東、皖西戰力那個十多縣及廣大鄉村,……地方工作已在布置,……”?10月29日高山鋪戰役勝利,劉鄧軍于11月正式成立鄂豫、皖西兩個區黨委和軍區。為了便于劉鄧部于大別山地區開展工作,中共中央開始了大批干部抽調以利于新解放區工作。1947年12月26日,劉少奇代表中央工委致電晉綏分局、晉察冀中央局,“現華中局面開展,急需大批干部南下工作,……區黨委、地委、縣委、分區委及優秀鄉級干部,黨政軍民財經干部都要。”?除支援劉鄧部外,同日劉少奇又致電中共中央社會部部長李克農、新華社社長廖承志,要求他們能從后委各機關盡可能抽一批干部到豫西以及豫皖蘇地區工作,以支援陳賡、謝富治部在豫西和粟裕部在豫皖蘇的政權建設。為支援中原解放區,“山東于1947年冬派出首批戰時郵政干部72人,其中從事郵運、郵務、收發、交通專業的干部51人。”?這批干部1948年1月抵達河南內黃??梢?,此時抽調的干部除軍政外,有了明確的專業分工,這非常有利于社會建設秩序恢復。
再次,發動群眾,開展土改工作是三路南進部隊的重要任務之一。只有進行土地改革,南進部隊才能發動群眾,建立革命政權。1947年10月3日《軍委關于開展新區工作給陳毅粟裕的指示》中,“每縱幾個縣……建立政權,實行土改……”?1947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軍委致電陳賡、謝富治“一個旅位于新、宜、伊、嵩剿匪、分財、分田……”?1947年11月份,陳謝集團大力發展地方工作,解放十幾個縣城,建立豫陜鄂邊區行政公署和軍區、八個專署和軍分區。1947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致電粟裕并告晉冀魯豫局、華東局、中原局在劃定的區域(以淮南鐵路、淮河為粟裕部與劉鄧部分界)“……以今年九月初至明年八月底之一年時間,做到完成土改、消滅敵人兩大任務,……并領導他們與劉鄧、陳謝兩軍比賽,……”
(三)中共中央的二次向南躍進戰略與干部配備工作
1.中央二次躍進戰略部署
與千里躍進大別山戰略不同,中共中央第二次躍進戰略方針不斷處于調整中。1947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再次籌劃南渡長江問題,致電陳毅粟?!啊頊蕚湟栽茨溪毩⒙没謴突茨?,六個月后,你們須準備以一個或兩個縱隊出皖浙贛邊區”。這與1947年7月23日要求葉陶縱隊出閩浙贛戰略不同。1947年12月4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的給劉鄧軍的任務中,要求劉鄧部派主力或一部渡江創造湘鄂贛邊區根據地。此時,中共中央改變由華東野戰軍單獨南下方針,決定劉鄧部的中原野戰軍也開展南渡長江任務。1948年2月4日,中央軍委同意劉鄧部隊組織兩個有力支隊繼粟裕之后渡江南下牽制敵人一部兵力,一支出川湘鄂的計劃。
與此同步,中央軍委的軍事部署同時展開。1947年12月4日中央軍委要求劉鄧部隊在1948年8月前完成創造大別山、桐柏山及江漢區根據地與陳謝、陳粟兩區連成一片。1948年2月1日毛澤東代表中央軍委要求電粟裕三月下旬出動,渡江路線爭取湖口、當涂或南京、江陰間。2月7日軍委指示劉鄧野戰軍從大別山移至淮河、隴海、沙河、伏牛山間,開展殲滅戰,吸引敵人主力至淮河、漢水以北,以利于粟裕行動。5月5日,城南莊會議期間,毛澤東與陳毅、粟裕商討渡江問題,中共中央同意粟裕暫緩渡江建議。6月17日,陳毅、粟裕的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發起開封戰役。7月13日,中共中央致電粟裕,“粟兵團應在現地區(兗州)作戰至明年春季或夏季,……開辟南進道路,……”。此后,中央開始部署淮海戰役,中共中央關于南渡長江的二次躍進戰略停止。
2.南渡長江、二次戰略躍進的干部部署工作
與第一次躍進戰略中的隨軍干部部署不同,中央開始大批抽調干部開展第二次躍進戰略。首先是抽調原南方解放區干部為主。1947年10月13日中央軍委做出《兩廣縱隊的建制及行動安排》,將廣東干部組成工作團隨葉縱南進。其次,從各解放區大批抽調干部。1947年10月30日周恩來為中共中央起草的電報《干部分配及隨大軍過江的準備工作》中“為著眼于下一步戰略行動,……應盡量收集和抽出長江以南各省籍的大批干部,……以便于明年時機成熟時隨隊過江……”在此次的干部準備工作指示中,中共中央已經決議由粟裕部、劉鄧部南渡長江進軍蘇浙、湘贛鄂等東南、華中省份,由陳賡、謝富治部、西北野戰軍進軍陜、川、康等西南省份。1948年1月23日,劉少奇為中央工委致電粟?!拔覀冋{集了一百多個干部,……晉察冀決定抽調二千人到黃河以南工作,……除一部到陳、謝處外,大部分到你處并大別山?!背浜蟽纱诬S進的軍事行動的干部配備外,中央開始有計劃的干部南下準備工作,1947年12月4日,劉少奇在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召開的四分區干部會上指出,解放軍將在一年后發展到長江以南地區,要求北方開展干部準備工作,以利于將來抽調到華中、華南工作。12月8日劉少奇在主持中央工委會議中指出,“華東野戰軍主力準備于明秋南渡,所以這一年應準備在走后仍留有完全的一套,工作不受影響?!贝藭r,中央擬成立豫皖蘇分局以彌補華東野戰軍南渡后的空白。
結語
不同于中共中央“九月會議”后的干部大遷移,此時期的干部工作由臨時性抽調向有計劃配備、規模抽調轉向,主要因素是新解放區建設工作一直處于無后方作戰情勢下。在1947年8月12日《軍委關于我軍南進作戰的三點意見給劉伯承、鄧小平的指示》中第二條“……不打集中強大之敵,待我軍習慣于無后方外線行動,養精蓄銳,……”中共中央認識到前線軍隊無后方作戰的困境,因為劉鄧大軍面臨嚴峻的挑戰,攻堅防城市多,火力不足、攻克的城市難以穩定占領。另外兩路南下大軍也處于無后方作戰的形勢,1947年9月3日的《毛澤東關于迅速建立無后方作戰的思想給陳毅粟裕的指示》中“……你們應從根本上改變依靠后方接濟的思想。劉鄧已實行無后方作戰。陳謝亦決心深入敵區,準備與后方隔斷。……從你們自己起到全軍一切將士,都應迅速建立無后方作戰的思想……”無后方作戰方針的提出主要是各解放區分隔作戰,中共中央也處于財政困難時期,沒有能力支援南進部隊。中共中央已經認識到無后方作戰必然影響新解放區政權建設工作,尤其干部不足情況,所以在1947年7月30日《軍委對劉鄧軍直出大別山應注意事項的指示》中要求充分利用國民黨中可留用人員,這迫使中央對新解放區政權組織形式繼續采用“三三”制原則,并注意吸收黨外積極分子。戰局形勢等因素直接導致中共中央暫時放棄南渡長江、二次躍進戰略。即便如此,“九月會議”后干部南下是此時期干部南進的延續,渡江戰役也是中共中央南進戰略的高潮,1945年9月至1948年9月中共中央的南進戰略和干部南進部署奠定了奪權全國政權的基礎。
[注釋]
①②劉大可.解放戰爭時期山東干部南下的組織調配與派遣[J].東岳論叢,2014(06):24.
③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6冊)[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3.
④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6冊)[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229.
⑤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下)[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128.
⑥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6冊)[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442.
⑦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6冊)[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286.
⑧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7冊)[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481.
⑨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7冊)[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505.
⑩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7冊)[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48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下)[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213.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7冊)[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48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下)[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20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下)[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213.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7冊)[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49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下)[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23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劉少奇年譜(下卷)[M].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112-113.
?黎光.山東戰郵首批南下干部[M]//山東戰郵回憶資料專輯(第2輯).1990:517-520.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7冊)[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53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下)[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24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下)[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25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下)[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24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下)[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32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下)[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25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劉少奇年譜(下卷)[M].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12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劉少奇年譜(下卷)[M].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109.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7冊)[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503.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7冊)[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