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 兜
“消寒”,顧名思義,就是消解寒冷的意思。民間有“數九”記日的傳統,以冬至為起點,采用涂畫的方式一日一日地計算著冬季寒冷的時日。每九天算作一“九”,數過九九八十一天,春的腳步就近了。時間進入2023 年3 月,正是“九九”時間段,這期間哪兩個與春有關的節氣又悄然而至了呢?
每年的3月6日左右進入驚蟄(zhé)節氣,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又名“啟蟄”。從古至今流傳下來,有驚蟄之時“春雷驚百蟲”的說法,意思是:春雷始鳴,驚醒了在地下越冬的蟄蟲,它們紛紛出來活動。不過,“春雷始鳴”這一現象如今不具備普遍性,僅與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的自然節律吻合。
一候桃始華——華即為花,意思是說經歷了寒冬,桃花于驚蟄之際開始開花,自此繁盛。
二候倉庚鳴——倉庚是黃鸝鳥,《詩經·豳(bīn)風·七月》里寫道:“春日載陽,有鳴倉庚。”畫面感一下就有了:沐浴著春日的陽光,歌唱家黃鸝鳥正在快樂地鳴叫。
三候鷹化為鳩——從字面意思理解,是說老鷹化為斑鳩。但不同鳥類之間怎么會相互變化呢?原來,在春天這個動物繁衍的季節,老鷹不見了蹤跡,而斑鳩卻飛出來求偶,遍地都是,古人就誤以為老鷹變成了斑鳩。
時至驚蟄,氣溫回暖,大自然又充滿活力,人們切實感受到了春意。不過也因為天氣明顯變暖,人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所以驚蟄時節有吃梨的習俗。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歷的3 月20 日或21 日。春分這天,太陽直射赤道,晝夜均等。春分的“分”,意思是一分為二,既指晝夜平分、寒暑平衡,又有平分春季的意思。春分過后,氣溫回升較快,雨水充沛,明媚的春天來了。
古人也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將三候放在一起說明,意思很好理解:玄鳥指的就是燕子,春分時節,在南方越冬的燕子又飛回北方,開始新的生活;而隨著天氣轉暖、雨水增多,便能聽到雷聲、看見閃電了。在古人心目中,春分之日打雷閃電特別重要,如果沒有這些,代表君主失德,那可是非常嚴重的警示。
正所謂“一場春雨一場暖,春雨過后忙耕田”,春季里萬物生長,侍弄莊稼的人會非常忙碌。《九九消寒歌》里也說“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春分正是度過九九八十一天嚴冬之后農忙的日子。
春分時節,我國民間有祭祀日神、放風箏、結伴到郊外踏青等習俗,“春分到,蛋兒俏”,還有一個好玩兒的習俗叫“豎蛋”。春分這天,選擇一個光滑勻稱、生下來四五天的雞蛋,找到合適的位置就可能把它豎立在平面上。我們前面說過,春分這天晝夜均等,地球上的物體處于力的相對平衡狀態,所以蛋能豎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