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慧文 葉險峰
(作者單位:湘潭大學)
互聯網的普及和社交媒體的發展,使人們之間的連接變得緊密、互動越發頻繁。曼紐爾·卡斯特認為,在各種能量流的作用下,會產生一種以流動為主要特征的新空間形態,即“流動空間”[1]。網絡社會的數據流動雖然給用戶帶來了更為便捷的服務,但也讓用戶感到壓力。人們在積極參與線上連接時會被迫暴露一些隱私,信息的流動在帶來自由的同時也帶來更多的風險,現代隱私觀念的轉變引發更深的擔憂。
公共與隱私天然就具有一種沖突性。隱私常常代表著公民私下秘而不宣、不愿公開的私人信息或關系。傳統的隱私主張強調公共場所與隱私場所的涇渭分明,而隨著信息技術、社交網絡的發達,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公私二元”對立的隱私觀念的局限性越發明顯。在“流動空間”里,數據是可以流動的,公民隱私更多體現為線上的位置記錄、瀏覽記錄以及社交行為等,這些數據每時每刻都在呈現人們在互聯網上留下的痕跡。現代環境下,這種動態的隱私具有隨時產生、實時更新、形式多樣的特點,因為信息可以在多個平臺里流轉,所以靜態的隱私也就成為“流動的隱私”。
隨著信息與關系連接的緊密程度提高,一種積極擁抱信息同時又擔憂隱私泄露的矛盾現象開始出現。用戶的隱私保護和分享實踐也呈現出一種現象:他們既討厭監視者,又充當監視者;既對隱私泄露感到擔心,又在某些時候默許讓渡部分隱私[2]。
如今,社交媒體逐漸融入民眾的生活之中,使用社交媒體的用戶數量不斷上升,社交媒體已然成為人們獲取信息、日常交往、互動娛樂的重要工具。但是,社交媒體也會帶給用戶一些苦惱,即在使用時要求用戶開放某些權限,否則就不能使用該軟件,如外賣軟件需要開放位置權限、美圖相機需要開放相機權限等,而且很多社交軟件會要求用戶上傳個人信息,這就成為信息泄露的源頭。但是在這個社會關系逐漸轉移到線上的時代,如果不能在網絡上被檢索到,也許就意味著存在感的缺失[3]。因此,很多時候用戶為了跟上時代的腳步,或者迫于維持社交關系的需要,就會選擇讓渡一些隱私去獲得使用軟件的權利,但這并不等同于用戶不在意自己的隱私被侵犯或泄露。
社交媒體時代,每一個用戶賬號都可以被看作是一個舞臺,人們在這個舞臺上自由表演,這種表演不僅僅是一種個人表達,更是為了經營一種理想的人設。社交媒體上被美化的照片、有趣的文案或視頻都能被看作一種付出時間與精力的投資。通過這種投資能夠獲取他人的關注與潛在的社會資本,所以人們會源源不斷地在社交網絡上打造人設、管理形象。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人們利用網絡不但可以實時交流,還可以一直保留交談的記錄,進而形成一種獨特的社交現象,即人們可以不經過屏幕另一端用戶的同意就能以截屏、轉發或復制等方式將交談內容轉發給第三人觀看。例如,網絡上經常會出現用戶利用聊天截圖進行爆料,將原本屬于交談雙方的后臺內容在前臺展現給大眾觀看、評論或者批判,單方面的公開增加了信息失控的風險,也造成了隱私泄露。由此可見,在社交網絡中,網民自我呈現的內容被泄露、轉發的事件層出不窮,導致用戶心存擔憂,希望個人的隱私能得到更好的保護。但是,人們又心甘情愿地主動在各類媒體上曬出個人信息,雖然擔心隱私被泄露,卻沒有因此大量減少自我披露的行為。
數字化和在線化讓以往未被別人注意的個體被看見,個體的喜好、行為、訴求等都可以被展現出來,清晰地呈現在社會的大圖景上,人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豐富信息和便利服務。雖然擁有了被世界看見的機會,但用戶在網絡上的每一次點擊、瀏覽、下載都會留下痕跡并保存在網絡中,這也意味著用戶數據的隱私面臨風險。舍恩伯格指出,在大數據時代,告知與許可、模糊化還有匿名化這三項隱私保護策略都已失效,用戶已經開始感覺到隱私受到威脅[4]。服務的優化離不開數據的收集,但數據收集到一定程度之后,用戶的畫像會越來越清晰,就算用戶為了保護隱私不在某些平臺上暴露真實信息,算法邏輯依然可以通過用戶間的互動,如點贊、評論、關注來判斷用戶的性格,并形成用戶畫像,讓人們時常處于被監視的壓力中。
有學者提出,多數研究從功利主義出發討論隱私悖論的成因,認為人們一邊擔憂隱私泄露、一邊繼續自我披露的行為,是因為這種展露自我的行為讓他們獲得了實際利益[5]。用戶一邊擔心一邊暴露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權衡風險和收益的選擇過程,社交網絡給用戶帶來的滿足感讓他選擇讓渡一部分隱私時,隱私悖論的現象就會出現。
互聯網的崛起,給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當越來越多的人將其作為主要活動平臺時,網絡就成為他們認知周邊環境、獲取信息內容的一種方式,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的信息內容都可以沿著網絡這根線與想要了解內容的人連接起來。互聯網通過技術的支持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每一個孤立的節點都可以在網絡上搜索信息、進行社交。當人們為滿足求知欲在互聯網上“游牧”時,也會收獲情感、精神上的放松與愉悅。從另一方面來說,在人際交往中,自我披露的程度有時會影響和另一個人的親密度,適度地進行自我披露是拉近與陌生人之間的距離、互相卸下心防的一種方式,方便他們找到與他人的共同點。
隨著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人們的工作、學習、娛樂等日常事務逐漸遷移到了線上,人們常用的社交媒體有微信、微博、小紅書、抖音等。不論是微信、微博還是其他的社交媒體,在一開始使用的時候,人們都可以自主選擇好友,決定自己舞臺的“觀眾”組成,社交賬號可以被看作是自己開辟、經營、管理的社交空間。但是隨著現實社交關系逐漸遷移到網絡上,個人對自己好友列表的管理容易失控,列表好友的異質性也會增強,從而使個人的私人空間泛化為社交空間,個人賬號空間的私密性也越來越弱,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一條信息,就有可能會被他人截圖并轉發到他人空間或公共空間中?,F如今,社交媒體大多都被安裝在移動終端上,移動終端的隨身性,使得媒介活動與日常生活的界限不斷模糊,出現生活與工作、學習的界限不再涇渭分明,原有的場景邊界被打破的情況。以視頻會議為例,許多人的工作或學習都是通過視頻會議軟件進行的,但移動視頻會議模糊了工作、學習場景與其他場景的界限,它將工作的公共場景與生活的私人場景融合在一起,使私人信息有可能被公共化。以視頻會議中常出現的屏幕共享行為為例,若出現操作失誤的情況,就可能將原本只屬于自己私人領域的內容呈現在公共、公開的場景中,造成后臺隱私外泄[6]。
社交媒體時代,個人信息并不是無價的,反而是具有商品屬性的“有價之寶”,個體可以通過對隱私的表露或者某些程度的讓渡,來交換其所追求的社會報酬。在現實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如通過掃碼關注、授權登錄、填寫一些個人信息等方式來領取一些小禮品或者獲得某些權益,用戶可以切實感受到提供部分個人信息帶來的收益。當這種吸引力足夠強的時候,人們則不會介意付出一些泄露個人信息的代價,來獲得所謂的免費好處,用戶可能覺得自己并沒有付出太多,但實際上背后的商家已經獲得了關鍵信息。
個人由于社交需要、形象管理、報酬吸引等原因進行隱私的讓渡或曝光是一種需要,并不能完全杜絕。而且,用戶的興趣審美、社交行為、活動軌跡等信息數據可以被互聯網平臺捕捉、使用和分析,進而平臺會將內容推送給有相似興趣、需求、情感傾向的其他用戶。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護隱私并且防止個人信息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泄露、利用才是關鍵。
范海潮認為,目前隱私保護主要涉及保護誰、保護什么、如何保護三個問題,針對這三個維度,采用明確的分層行為可以使隱私保護更為高效[7]。分級保護首先可以根據主體的不同來分類,對一些易受傷害、脆弱的群體進行更高級別的保護;其次可以依據性別、年齡等多個維度進行分級,如對于正處于成長期的少年兒童,應該要保護其隱私不被不良內容影響;另外,還可以確定個人信息的保護范圍,如將個人信息區分為一般信息與敏感信息,對于諸如個人醫療健康等敏感信息給予高度保護。
目前,人與人、人與內容的關系,很多都是以數據化的方式存在于互聯網終端上,這些外存的信息通常都涉及用戶的個人隱私。人們通過互聯網與他人產生的連接越多,被儲存下來的數據信息就越多。而且,如今隨著技術的發展,這些數據信息通??梢员槐A艉芫?,這也意味著用戶被數字化監視和隱私泄露的風險大。針對這種情況,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1037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第47條都提到了刪除權。刪除權與個人信息權利密切相關,強調在包括“處理目的已實現”“保存期限已屆滿”“個人撤回同意”在內的某些情形下,個人信息處理者有義務主動刪除個人信息,若處理者未及時刪除,則信息主體有權要求其刪除。由此可見,在個人信息安全與隱私方面,我國法律法規為人們提供了信息保護的政策支持,從制度方面保障用戶的個人隱私不被侵犯。
多數互聯網用戶在使用社交媒體賬號打造私人空間時,會迫切地希望減少與現實生活的連接,減少一些強關系帶來的監視壓力,從而擁有一個釋放自我的秘密基地。為了保護自己的隱私,人們就會選擇關閉某些“開關”來避免不必要的凝視或互動?,F如今,大多數社交媒體在這方面已經做到了一定的技術賦權,如QQ音樂可以選擇關閉“聽歌動態在QQ展示”,微信視頻號中大拇指點贊所具有的獨享與私密意義等,都展示了媒介平臺在隱私設置方面的可供性。但是,這些隱私管理的效果有限,用戶在媒體上發布的信息依然存在被推送給身邊人的可能。因此,未來各服務商的產品可以考慮加強對用戶隱私管理功能的賦權,讓用戶的隱私設置落在實處。除此之外,個人信息會在算法的支持下被平臺不斷收集和分析,以此來方便服務商為用戶定制個性化服務,但個人數據會被收集到什么程度、被哪些人看到并使用、被保存多久,用戶對這些問題基本上一概不知,所以服務商在使用用戶信息時,需要告知平臺用戶,只有征得用戶同意才能使用其相關信息。
要想避免隱私被泄露,用戶提高自身的隱私保護意識同樣重要。有學者指出,隱私素養不僅包含對相關問題思辨性認知的能力,還包括進行隱私保護行為的能力[8]。在社交網絡中,侵犯隱私的方式有很多,但用戶可能都未注意,如大多數人可能都沒有完整閱讀過社交軟件給出的隱私條例,或不能分辨一些打著“趣味”幌子實則卻獲取信息的新形式。而且,很多時候用言語提醒用戶隱私保護意識重要性的效果有限,相較于枯燥難懂的法律條例和隨口提醒,用具體案例來解讀、普及或許是一種更好的方式。因此,相關部門可以選取一些典型的隱私侵權現象,并對其進行詳細解釋,讓用戶通過實例明白怎樣屬于隱私被侵犯、涉及什么法律條例、如何利用法律維護隱私等。這樣不僅可以引導人們關注隱私侵犯現象,還可以提高人們的隱私保護意識。
個體隱私在社交網絡中流動,必然會以數據形式留下痕跡,人們不可能完全避免數據的收集,但如何平衡好數據收集與隱私保護之間的關系十分重要。如何在某個合理的情境中保證信息能夠被合理傳播是值得人們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