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振亮
2022年全球共執行186次軌道級發射,其中完全成功178次,部分成功1次,失敗7次,完全成功率95.7%。失敗的火箭共有6型,分別是美國的阿斯特拉3.3型火箭(2次)、歐空局的“織女星”-C、日本的“艾普斯龍”增強型、印度的SSLV、中國民營航天企業的“雙曲線一號”和“朱雀二號”。那么這些火箭發射失敗的原因何在?
首先是火箭發動機故障。
發動機為火箭提供動力,堪稱火箭的“心臟”,一旦出現故障,極易導致發射失敗。問題是,發動機結構復雜,零部件眾多,工作環境惡劣,相對比較容易出現故障。據統計,發動機故障導致火箭發射失敗的比例接近50%。在2022年7次發射失敗中,除阿斯特拉3.3型火箭第一次失敗、印度SSLV火箭失敗外,其余的5次失敗均直接由發動機故障導致,占比高達71%。
具體來講,在5次發動機故障中,有3次問題出在主發動機上。主發動機出現故障,相當于人的心房、心室有問題,必然導致嚴重后果。
6月13日發射失敗的美國阿斯特拉3.3型火箭就是二子級液體發動機燃料消耗過快,提前關機。12月21日,歐空局的“織女星”-C因二子級固體發動機出現負壓,引發故障。
除主發動機外,火箭上還有提供姿態控制輔助動力的姿控發動機,其一旦有問題,火箭飛行姿態就容易出現較大偏差,進而導致任務失敗。
其次是基礎性質量問題。
具體分析2022年這些發射失敗事件,其中有一些是技術性質量問題導致的,還有一些則暴露了常規產品性能存在缺陷、操作失誤等基礎性質量問題。
2月11日,阿斯特拉3.3型火箭年內第一次發射失敗,直接原因是整流罩分離故障和軟件故障,當時整流罩未能在二子級發動機點火之前正確分離。事故調查發現,分離系統的線纜布置設計錯誤,導致分離時序與預期不一致,使整流罩分離失敗。此外,該火箭的軟件存在數據包丟失的情況,導致其二子級發動機無法利用推力矢量控制系統進行姿態控制。雖然制造商認為火箭這兩個問題是“獨立的”,并非連鎖反應,但也表明這次發射失敗的根本原因是產品設計存在缺陷,技術不過關,質量把控不到位。
8月7日,印度SSLV火箭發射后,前三級都飛行正常并完成分離,但四子級(又稱速度修正模塊)原本應工作燃燒20秒,卻只燃燒了0.1秒,使得火箭無法達到預定的飛行高度,進入了錯誤的橢圓軌道。事故調查發現,火箭四子級飛行時,加速度傳感器出現故障,使計算機根據故障切換到錯誤軌道,導致整個任務失敗。這是典型的器件級產品質量問題,很小的加速度傳感器故障釀成了重大事故。
通過分析這些發射失敗案例可以看出,火箭發射是復雜的系統工程,一旦設計、生產等任何環節出現細微問題,都有可能導致發射任務失敗。
總之,火箭結構復雜,技術要求高,決定了航天發射是高風險的系統工程。簡單分析2022年發射失敗情況,我們會發現多數是由一些質量“小事”導致的,可以說“失敗是差一點的成功”。
不論怎樣,確保發射成功是火箭永恒的主題,也是火箭研發人員永恒的追求。在失敗面前,全球火箭研發人員不會氣餒,通過吸取失敗教訓、排除故障隱患、彌補薄弱環節、不斷改進迭代,相信2023年航天發射一定能邁上更高的臺階,創造更大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