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亞平
(寧夏西干渠管理處,寧夏 銀川 750000)
鹽環定揚黃工程自運行以來一直由寧夏鹽環定揚水管理處管理其共用工程,共用工程于1988 年7 月開工建設,1996 年9 月通過國家組織的竣工驗收。2016 年9 月,鹽環定揚黃工程更新改造項目開工建設,2018年4月投入運行。改造后共用工程現有泵站8 座,安裝主機組53 臺(套),總裝機容量7.22 萬kW,干渠總長122.6 km。設計流量11 m3/s,分配寧夏流量7 m3/s,陜西和甘肅兩省各2 m3/s。供水范圍輻射陜甘寧三省六縣(區),面積達1 萬km2,向人飲、城鎮、農業、工業、生態等多領域全方位供水,有效解決了受水區61.2 萬人及130 多萬頭牲畜的飲水困難,灌溉面積39.8 萬畝。
1.2.1共用工程管理單位
寧夏鹽環定揚水管理處成立于1989 年4 月,是隸屬于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利廳的正處級公益二類事業單位,承擔著共用工程的運行管理和維修養護任務。
1.2.2專用工程管理單位
寧夏專用工程設專管機構,由灌域所在的各縣(區)水管所管理,主要負責灌域內水利工程運行維護、水量調度、供水服務等工作,所轄灌域由利通區五里坡,鹽池縣城西灘、三道井、惠安堡,同心縣韋州5 個水管所和太陽山鎮水利站直接管理,在編管理人員36 人、聘用人員27 人。
灌區各縣(區)大力宣傳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積極引導群眾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壓減高耗水農作物種植面積,采用噴灌、滴灌等高效節水技術成規模種植玉米、優質牧草、青貯飼料、黃花菜等,逐步實現了水肥一體化。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實施,使灌區直開口畝均配水量由2010 年的306 m3減少到2020 年的215 m3,灌區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經濟效益顯著。鹽環定灌區完成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8.45 萬畝,占設計灌溉面積的90.5%。設施農業、黃花菜、藥材等滴灌、噴灌高效節水灌溉項目的快速發展,灌區現狀較項目開發前,糧食產量由0.4 萬噸增加到22 萬噸,增長了55 倍;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28 元增加到12127 元,增長了37 倍。同時,依托鹽環定揚水工程,鹽池縣200 多萬畝沙化土地全部得到有效治理,50 萬畝流動沙丘基本固定,300 萬畝以上的明沙丘基本消除,林木保存面積達到425 萬畝,昔日的荒漠變成了阡陌縱橫的綠洲,生態環境發生了人進沙退的根本性逆轉[1]。
2.1.1骨干工程自動化、信息化建設
鹽環定揚黃工程歷經初期建設、續建改造、泵站更新改造三個階段,工程“脫胎換骨”,插上了數字化“翅膀”,躋身國內一流的現代化揚水泵站之列。借助政策紅利和主體工程最大效益的發揮,管理處優化供水服務,破解水資源供需矛盾,不斷夯實工程發展根基,保障灌區各業用水需求。十年來,工程累計完成投資12.56 億元,引水11.9 億m3,受水區61.2 萬群眾持續受益,40.8 萬畝農田實現連年豐收,灌區糧食產量、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倍增。
鹽環定揚黃工程更新改造項目在保持設計引水流量、泵站裝機容量基本不變的情況下,新建調度中心1 座,12 座泵站合并為8 座,主機組設備由101 臺(套)減少為53 臺(套),敷設壓力管道68.4 km,砌護渠道39.5 km,翻建改造建筑物63 座,徹底解決了30 年來遺留的工程設備老化失修等突出問題。
工程現狀較改造前, 總裝機容量由6.59 萬kW 增大到7.22 萬kW,開停機次數由1948 次減少到289 次,能源單耗由4.18 kW?h/(kt?m)降低到3.7 kW?h/(kt?m),干渠水利用系數由90.3%提高到91.8%,年節省用電量近1600 萬kW?h,工程安全保障率、供水保障率、設備效率大幅提升。管理處堅持以信息化帶動水利現代化發展,加快完成網絡、自動化信息化系統建設,將干渠70 座直開口全部改造為測控一體化閘門,在干渠沿線建設視頻監視點184 處,敷設光纜158 km,與原有200 km 地埋光纜形成環網布置,實現了遠程操控、調度運行、信息采集、信息監測、視頻監視等功能以及水量精準控制調配、機變電設備、水工建筑物、干渠沿線監控的全覆蓋、泵站流量、干渠水位的全監管。
2.1.2 田間管理信息化,節水灌溉自動化
自2010 年以來,通過國土整治、農業綜合開發、小型農田水利、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高新技術補灌、高效節水灌溉等項目,灌區各受水區累計投資5.7 億元,對灌區工程及農田灌溉設施改造,先后建成利通區五里坡、紅寺堡區牛記圈、鹽池縣花馬池、王樂井、青山、馬兒莊、惠安堡等44 處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節水灌溉工程面積覆蓋率90.5%,灌溉水利用系數0.67。建成調蓄水庫4 座,調蓄水池68 座,蓄水總能力達2181 萬m3,并實現調蓄水庫、水池的互聯互通,灌溉高峰期錯峰供水[2]。
2.1.3 設施建設完善,灌溉計量精準
干渠交接水自動測量。共用工程8 座泵站53 臺(套)機組全部安裝管道電磁流量計計量。采用自動化信息化管理系統,實現了處站聯合調度、自動化采集和數據共享,水量測配計量精準可控、高效可靠,為推進現代化泵站和生態灌區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干渠直開口測控一體化。借助鹽環定揚黃工程更新改造項目和鹽池縣牧區水利項目,在干渠直開口、支渠口安裝測控一體化閘門70 座,實現現地、站所、水調中心三級控制,數據自動監測記錄,水量計量精準。對8 處壓力管道取水口全部安裝管道流量計計量。高效節水灌區精準計量。高效節水灌溉水量全部使用電磁流量計或水表計量,通過水肥一體化系統供水到田間,用水計量率達到100%。特設量水設施計量。其它灌域采用畦灌、溝灌等灌溉技術,安設無吼道量水槽、巴歇爾量水槽等特設量水設施,實行人工每四小時測報一次,經農戶現場確認流量水量,并錄入用水統計臺賬。
為解決制約灌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水資源短缺瓶頸,鹽環定揚水管理處和灌區各縣(區)水務局認真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扎實踐行國家節水行動,堅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在灌區先后實施水權到戶改革、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持續開展現代化升級改造,建成高效節水灌溉38.45 萬畝,占總灌溉面積的90.5%。依托揚黃水,鹽池縣以青儲玉米、黃花、藥材等為主的滴噴灌技術快速發展,成為全區唯一的“全國高效節水灌溉示范縣”;著力打造綠色產業、綠色村莊、綠色通道、綠色屏障,建成林網達10 萬畝,55 萬畝沙化草原得到控制,灌區阡陌縱橫、碧草如茵,已從昔日“黃沙窩”變成了現在的“綠家園”。
不斷探索完善高效節水灌溉可持續發展的管理運行機制,提高管理水平,優化供水服務,實現了管理規范化、運行透明化、服務社會化。在管理機制上,嚴格遵循“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基本原則,嚴格水權管理、計量收費,嚴格落實高效用水、節獎超罰,促使農業經營主體主動節水??茖W劃分轄區,實行計量供水,專業群管組織具體負責,計劃耕作種植和灌溉,形成了統一的管理機制。在服務機制上,采取委托專業公司進行社會化有償服務、開展科技下鄉活動等方式,定期指導、培訓基層工作人員、合作社成員及農戶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組織科技志愿服務隊,深入田間地頭,及時解決農戶高效節水技術難題,引導群眾轉變觀念,調整農業生產方式,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的節水服務體系。在監督機制上,通過村組兩級公示欄和微信、手機短信等信息化管理平臺,及時公示階段用水量、水價、水費,推行“陽光水務”,公開高效節水管理運行,并在有條件的灌區通過視頻監控系統全程監控施肥、灌溉過程,主動接受群眾監督,讓灌區群眾用放心水、交明白費[3]。
在揚黃灌區大力推進合作社管理模式,推行“支部+合作社+農戶”管理模式,由村黨支部牽頭,合作社直接管理,農戶全程監督,做到“七統一,四公開”,確保了高效節水灌溉良性運行。通過轉變管理模式,實現了“四省、兩增”,即省水,畝均灌溉用水由原來500 m3減少到現在215 m3,畝均省水285 m3;省肥,畝均用肥由原來90 kg 下降到50 kg,畝均省肥40 kg;省工,由原來的一家一戶田間管理模式轉變為自動化管理,年均節省勞動力570 余人;省機械費,實行農機全程作業,比一家一戶自耕自種每畝節省機械費65 元。增加面積,用節省的水資源擴大種植面積,灌溉面積由原來的7600 畝擴大到10700 畝;增加產量,玉米畝產量由1300 斤增加到1700 斤。
灌區把發展高效節水灌溉與壯大灘羊、牧草、黃花菜、小雜糧、中藥材等特色產業相結合,不斷優化種植結構,壓縮高耗水作物種植面積和大田灌溉面積,增加滴灌、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面積,推廣種植黃花菜等經濟作物,使水資源效益最大化。
我們將全面貫徹落實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聚焦 “四權”改革部署要求,不斷拓展集約化管理的內涵和外延,堅持以項目為依托,以智能化建設為方向,以科學管理為保障,全面推進現代化生態灌區建設,助力灘羊、肉牛等重點產業全面發展,為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