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天禾
世界視野下,全球地域建筑類型豐富,其建筑形式根據物理環境特征、社會特征、人民需求的變化而產生變化。然而,無論是以時間維度縱觀歷史長河中的地域建筑演變,還是以空間維度橫向分析地域建筑空間形式,都可以發現,地域建筑的共性并非是具體的某一種具體的特點,而是對于人民需求及所處環境的積極回應和對場所精神的內在表達。這兩點是任何時空維度下、任何空間視角下地域建筑不變的核心。
重慶吊腳樓是具有重慶山地城市特色的地域建筑,蘊含著重慶地區歷史與文化特色,融合了重慶地區人民的智慧與精神追求。吊腳樓以小尺度、小體量的方式與山地地形相結合,既滿足山地城市人民生活需求,又表達了山城的場所精神。
一直以來,三峽地區山區多、平原少、河流多、人口稠密,人們不得不在山地上建造房屋以滿足居住需求。采用底層架空的類“干欄式”可以避免坡地建造困難的問題,同時可以遠離野獸與洪水的襲擊。此類建筑多使用木材或竹子作為建筑材料,這是木質吊腳樓發展的基礎,此類建筑的出現是當地人們應對自然環境、滿足日常生活需求的結果。
(1)起源
夏商時期,干欄式建筑已經頻繁出現,但未形成規模(萬州黃柏溪遺址建筑F1)。建筑多用綁扎的方法配合局部榫卯結構進行建造,可見吊腳樓的穿斗技術起源于此。
(2)發展
秦漢至六朝時期,吊腳樓建造方式已相對成熟。至此時,吊腳樓仍是人們用來應對坡地及水岸的建筑方式,多用作倉庫。
兩晉南北朝時期,吊腳樓并不因為地形而建造,吊腳樓原本為應對自然環境而生的建筑,此時已開始從純粹功能性建筑形式變為包含使用者及地區文化及傳統的建筑形式了。
宋代時期,重慶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建材與建造技術有質的飛躍。此時吊腳樓采用木構件相互搭接,用捆綁的方式進行固定,墻壁多為竹編夾泥墻。
元代時期,吊腳樓發展因戰爭處于停滯甚至倒退狀態。
明代時期,重慶人口增加、城市規模擴大,吊腳樓穩定發展。此時重慶地區店居型吊腳樓因人們生產生活需要而出現且數量迅速增加。
明末清初時期,吊腳樓因戰爭處于從出現以來的最低谷,幾近消失。后來湖廣移民入渝,于是重慶地區干欄穿斗式吊腳樓再次興建。清代中葉,吊腳樓隨經濟復蘇再次繁榮。康熙中后期,人們大量建造吊腳樓以滿足居住需求。
(3)頂峰
清末期,吊腳樓是當時城市中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居住式吊腳樓主要分布在沿江坡地、碼頭等地;店居式吊腳樓主要分布在傳統商業街區,結構多為傳統穿斗木構架。開埠后,吊腳樓的特征被運用在在大型西洋建筑上,這些建筑成為了符合時代的、印證地域建筑隨時代發展的同時傳承地域精神與傳統的代表作品。
民國時期,吊腳樓的分布隨眾多商業街區興起而擴張??箲饡r期,用地更為緊張,吊腳樓錯層而建,密度顯著提高。戰爭焚毀眾多木結構吊腳樓,人們再次建設時則開始選擇磚木、磚混結構形式。江邊“棚戶區”吊腳樓規模更為龐大,這些吊腳樓正是現在重慶建筑界所認為的“傳統文脈”的重要部分。由于存在大量危房,根據文件,重慶在解放前曾拆除大批吊腳樓。
(4)衰落
20世紀80年代至今,重慶迅速發展,由于現代建筑大批建立以及對于傳統吊腳樓保護不力,傳統吊腳樓逐漸走向衰亡。許多碼頭已經廢棄,沿江地區的吊腳樓因此沒落。近年來,隨著人們對于歷史、傳統文化保護意識的增強,現存傳統吊腳樓已被納入保護范圍。
(1)平面布局
①總平面
重慶吊腳樓依地形而建,且多以群組聚落形式出現。吊腳樓聚落以多層次、多類型、多變化著稱。根據其與環境關系將其平面形式大致分為以下幾類:其一,平行等高線型;其二,道路型;其三,垂直等高線型。吊腳樓排列與分布完全依照地形,因此并不強調中國傳統民居中的坐北朝南朝向問題。
②單體平面
吊腳樓單體平面與總平面邏輯相同,都無固定形式,主要依據地形而定,與平原地區傳統民居講求一致不同。單體平面可分為大致兩種:其一,按需型平面;其二,一字型平面。
按需型平面形式較為自由,根據需求而自然形成,不遵從傳統軸線、中心、對稱等設計思想,以應對環境和回應需求為首要目的。一字形平面多小開間、大進深,多面闊三間或一列三間。吊腳樓內部狹小,因此內部功能空間雜糅以最大限度滿足使用需求。
(2)立面、剖面
吊腳樓由于建筑高度較高,因此只在臨江立面開小窗以放風及保護結構穩定性。由于室內面積擁擠,人們常利用地形做室外樓梯,樓梯不講究寬度與坡度,盡量壓縮輔助空間以擴大生活面積。有些還將樓梯下空間建為儲藏間或在室外做騎樓來增大室內面積。從剖面來看,吊腳樓因依賴于地形建設,因此室內也多高差。店居型吊腳樓室內外空間都更為完善,且私密性更強。同平面一樣,吊腳樓的室內利用與空間組織的規律就是因地制宜。吊腳樓因其高適應性所以可以流傳千年。
(3)室外空間
吊腳樓基本以聚落方式出現,多做吊腳樓成為組團式建筑群,多座吊腳樓共用室外空間作為生活空間的延展,老人、兒童在室外空間交流,甚至有些將廚房等功能也置于室外空間之中。因此重慶吊腳樓群組的室外空間功能多樣,富有市井氣息。
也門為西南亞國家,地處阿拉伯海和紅海邊緣,與阿曼和沙特阿拉伯接壤,首都為薩那。由于在地理和文化上都較為封閉,所以受到外來影響較少,因此也門能夠長久發展本國獨特的建筑風格。目前,也門至少有六種不同風格的地域建筑,如,蘆葦屋、石屋、土坯塔、塔屋等。豐富的地域建筑形式反映了也門的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多樣性,以及建筑對其居民的需求和地理環境做出的積極回應。
(1)興起
公元3世紀,薩那地區出現高達6層的類塔屋式民居建筑。此時,居民在坡地上修建梯田來耕種作物,因此民居大多建造在谷底或山地斜坡上。因為地區多石,所以居民堆石成屋。為了互相保護,居民將居住建筑建造在一起,形成了原始村落。由于人口眾多且受到土地面積限制,建筑平面極小,全部垂直向上發展。當地因為地理環境復雜,常常有部落隱匿在山地中依靠搶劫為生,石材建造的類塔屋在一定程度上有防御功能。
公元4-6世紀,類塔屋受到阿克蘇姆帝國建筑風格影響,大門變得宏偉,底層不設窗且整體開始呈現出明顯的對稱性。此時與后期的塔屋形式較為相似。
公元11世紀前,薩那地區人民就已經開始熟練建造塔屋以便居住。
(2)發展
伊本·魯斯塔是塔屋興起后第一次對薩那塔屋進行描述的—這些漂亮的建筑就像騰空在其他建筑上一樣;建筑表面是由石膏,燒制的磚和雕琢過的石頭裝飾。哈姆達尼數次提及薩那塔屋的高度,另外他還描述了薩那塔屋獨特的清潔系統。拉齊曾經把薩那的塔屋稱為“高貴的建筑”,他還在一些著作中描述這些建筑“高大宏偉而且造價不菲”。
(3)現狀
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也門一直受到外國占領、內亂、環境挫折和經濟不穩定的影響。隨后的經濟繁榮導致了大規模的城市擴張和建筑類型的徹底轉變,薩那地區住宅從塔屋轉變為西式別墅,后者多建于不斷擴張的郊區。如今,老城僅占城市總面積的5%。
薩那位于海拔2200米的高山之間,最狹窄處只有幾公里,氣候宜人。薩那古城建筑是伊斯蘭建筑風格的典型代表。薩那城內現保存約6500間塔屋。
(1)平面
從平面來看,薩那塔屋不同于也門其他地區地域建筑水平發展的平面形式。薩那塔屋因為在歷史時期受到土地局限性等原因的影響,所以平面尺寸較小。伊斯蘭教信徒對于隱私十分注重,因此平面雖然面積較小,但對于接待區和居住區的分隔是十分清晰的。接待層單獨設置,這一層在視覺與聽覺上都與家庭成員生活區完全隔離。同時人們也會將輔助功能區與休息區分隔開以保護每個家庭成員的隱私。有些塔屋還在底層設置糞便池,風干后作為燃料使用。
(2)立面及剖面
伊斯蘭文化中,家庭成員間的密切聯系是十分重要的,這種密切的家族成員間的關系是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對住宅建筑有很大的影響。也門人以家庭為單位住在塔屋中,塔屋會根據家庭成員的增加而持續垂直加蓋擴建。塔屋常常在開始建造時就已經預留了垂直交通空間及結構的搭接位置。這是建筑對于人們精神需求的準確回應。
塔屋立面設計體現也門人對于隱私的注重。塔屋立面開窗少,且避免出現平行對應單元,如果出現相互對應的窗,則通過控制窗和窗臺的高度來減少對視。起居室窗戶高度距離地面大約只有45厘米,這樣使用者可以坐著就看到窗外的景色。每座塔屋上的窗戶樣式都不止一種,既美觀又能滿足不同需求。通常窗的上半部分是半圓形的、鏤空的、鑲嵌著彩色玻璃的石膏窗,下半部分則是百葉窗,保證了采光和通風效果。有些住宅中為女性單獨設置一層,窗口除保證良好采光、通風外,還要防止從外向內窺探。
塔樓房屋的內部空間圍繞中央樓梯組織。中央樓梯為石制,既起到交通作用,也起到支撐作用。功能根據塔屋高度安排,一般來講,實際居住區從三層開始,有些達到八層之高。如果塔屋有足夠的空間,除了家庭成員的房間外,三、四層還設接待和商務房間供客人使用。男性居民和客人一般居住在塔屋頂層,可以俯瞰全城。廚房位于頂層下方,方便雙向服務—上至頂層男主人和客人,下至家庭成員使用;還能使油煙盡可能遠離起居室,廚房區域的立面上設置許多小孔來排煙。
塔屋清潔系統也是塔屋的特色之一。塔屋內每層均設置衛生間,且全部上下對應,方便污水管道連通。糞便通過管道排放質底層風干后進行焚燒,燃燒之后的灰燼作為建筑旁邊綠地的肥料。塔屋清潔系統自成循環體系。
重慶吊腳樓地域特色鮮明,空間形式上自由靈活、因地制宜,空間組織上靈活多變,只要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即可;建造符合自然環境,能有效解決物理環境問題,結構較為簡單,易于建造,價格低廉,因此被人們廣泛的建造。重慶吊腳樓是重慶地區人民精神需求和場所精神的載體,其融合了幾千年來重慶人民的智慧與理想。
也門薩那塔屋的高層設計緩解了土地緊張問題,也能使其家庭成員間既有各自隱私空間又能保持相對緊密的聯系。同時高密度的建設又滿足了人們對于社會交流的需求。傳統垂直設計還體現了對于其氣候環境的應對。可見,塔屋這種傳統民居形式的生成,是當地人應對復雜干旱山地環境、滿足生存需求及忠于宗教信仰的結果。
地域建筑是本地區歷史變遷、文化內涵和人民需求的縮影。不同的社會背景、經濟情況、地理環境、氣候因素都會對當地地域建筑形式產生巨大影響。因此,地域建筑的外在形式、功能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但其來源—應對場地與環境,滿足人的生存需求,以及其內涵—反應地域文化傳統與人的精神需求與場所精神,是地域建筑中的共性。任何時代、任何地區的地域建筑都是人生存需求和場地環境相結合的產物。地域建筑在傳達本地歷史文化、展現民族傳統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現代建筑從觀感、使用感受上很多都優于傳統地域建筑,但多因缺少文化內涵與場所精神而導致沒有溫度,讓使用者沒有歸屬感。雖然時代發展、技術不斷革新,但人與環境的關系和歷史沉淀下來的民族精神是不會隨之改變的。建筑要要結合、順應場地環境,與地域共生,延續歷史脈絡,傳承民族文化。符合地域傳統特色的地域建筑才是建筑的最終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