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瑩,曹 璨,郭瓊霜
(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重慶 400000)
本文研究范圍包括重慶主城區“兩江四岸”共約394km 岸線沿岸視線所及的城市天際線和山脊輪廓線所在范圍。涉及岸線沿長江,上起九龍坡區西彭鎮,下至江北區五寶鎮;沿嘉陵江,上起北碚城區,下至渝中區朝天門。
目前天際輪廓線還存在諸多問題,限制了重慶的自然山水與建筑相交融的特色。已建區的天際輪廓線調整難度較高,無法通過大規模的拆除新建手段來實現天際線的提升,只能在現狀的基礎上不斷的優化。一方面要留住、彰顯自身天際線固有的特色,另一方面還要盡可能的解決現存的問題。
現存主要包括以下五大問題:①濱江頭排建筑高度過高,建筑輪廓線缺乏前后梯度層次,依山就勢的“立體城市”特征被削弱。②濱江建筑高度趨同,天際輪廓線缺乏橫向起伏變化。③濱江建筑過高過密,“遮山擋水”的現象時有出現,人與自然山水環境的聯系被阻斷。④濱江建筑簇群之間缺乏色彩深淺和冷暖對比,色彩粘連嚴重,層次感與縱深感不足。⑤沿江人工構筑多,峽灘沱灣浩等自然江岸形態的保護正面臨嚴峻挑戰。
城市天際輪廓景觀不單單是一條天際線剪影。從宏觀層面上講,山水城市天際輪廓景觀是由自然山水輪廓與城市建筑群輪廓疊加構成的整體和天空的交界形態面。
山水城市天際輪廓線主要由自然要素與人工要素兩種類型構成。其中自然要素主要由背景山體、城中山體、濱江水岸三大要素構成,人工要素由后排建筑、中間建筑、前排建筑三大要素構成。這六大要素又形成前景、中景、背景三個層次,前景由自然要素濱江水岸與人工要素前排建筑組成,中景由自然要素城中山體、人工要素中層建筑組成,背景由自然要素背景山體、人工要素后排建筑組成。這三大層次與六大要素共同構成了山水城市天際輪廓線[1]。
天際線形態評價是觀測者基于特定視點所視的城市界面形象形成的感官認知。相關理論及實踐表明,對城市天際線的整體認知,主要是由曲折度、綠視率、層次感、中心感4 個變量控制的。
天際線曲折度是指城市建筑群的頂端外輪廓線的曲折變化程度。一般認為,觀測者對曲折度更高的天際輪廓線的美學評價更好。在城市設計的實際操作中,天際線曲折度可以通過單位水平距離內建筑最高點與最低點的高度差來進行控制[2]。一般將每100m 水平距離內的最高點與最低點之間高差變化30m 作為臨界值,大于30m 則認為起伏較為明顯,當起伏輪廓段水平距離之和占總天際線長度的2/5 以上時,則認為整體天際線節奏感較強。
綠視率是通過增加自然視覺斑塊可見性來實現的,通過將山體景觀與城市建筑界面穿插,從而塑造城景交融的天際線景觀。秉承“顯山透綠”的傳統營城理念,嚴格控制與地形交融建筑高度、體量及建筑群體關系,形成“顯山透綠、隨地順形、依山就勢、色彩和諧”的天際輪廓線。
與此同時,在城市建成環境中挖掘潛在的線性望山視廊,遵循“應保盡保”的原則,針對現存觀山效果尚可的視廊通廊沿線新建建筑高度進行嚴格管控,確保山體視覺斑塊不被進一步惡化。
針對山體景觀叫為缺乏或者已被遮擋殆盡的,可以“見縫插針”利用生態公園、道路綠化、屋頂綠化、垂直綠化等,打破密集建成區給視覺感受帶來的封閉感[3]。
層次感是經典美學法則之一。天際線是建筑物和自然環境在橫向延伸和縱向疊加而合成的最終的輪廓剪影,這其中包括前景、中景以及背景輪廓線。天際線的層次越多,給人的感受越飽滿、豐富,影響因素包括層次的數量,以及層次之間面積與高度的比值關系。
3.3.1 面積
天際線層次評價指標可歸納為層次數量及各層次視覺投影面積所占比例。層次度的定量描述可以將立面依據建筑層次分為前景、中景、背景,三者之間的面積越接近,則認為層次度較好,若三者差距懸殊,則層次度較低。
3.3.2 高度
中景的高度最好在背景高度的2/3 處。但只是一味地限制高度并不能完全起到營造良好景觀界面的效果,應確立了髙低雙向控制要求。前景建筑高度控制高限,背景建筑高度控制低限。
根據相關研究證明,簡單呈凸形的天際線比多個均勻起伏的拱形天際線美學上更受大眾歡迎。天際線的中心感可以用地標建筑首位度的量化描述來表達。在確定研究的天際線范圍內的最高建筑減去范圍內塔樓的平均建筑高度,再除以最高建筑的高度,可以得出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的建筑首位度指標,用以描述地標建筑高度的顯著程度[4]。
依托“兩江四岸”的獨特資源稟賦,充分展示濱江水岸線、山脊輪廓線和城市天際線之美,塑造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的“立體城市景觀帶”。
按照山水與城市的關系,將沿江天際輪廓線劃分為3 種類型,進行分類管控,如圖1 所示。

圖1 天際輪廓線分類研究
第一類天際輪廓線是以建筑為主,岸線長度約190km,主要包括渝中半島、江北嘴等現狀建成區以及規劃未建區域。應加強建筑后退江岸,以及高度、體量、屋頂等的管控,提升建筑立面品質和群體空間形象,形成“層次豐富、高低錯落、主從協調、色彩有序”的天際輪廓線。“主從協調”也就是天際輪廓線美學原則的中心感,強化突出以公共建筑為中心的天際輪廓線,預留足夠的展示面,周邊建筑高度、體量須與標志性建筑相協調。“層次豐富”回應美學原則中的層次感,避免建筑前后遮擋,應盡量前低后高,體現建筑的豐富層次。“高低錯落”可解析為曲折度,為避免建筑高度完全相同,相鄰建筑塔樓的高度差不宜小于20m。“色彩有序”也可以理解為層次感,建筑色彩遵從“上輕下重、大淡小濃”的原則,有序規劃建筑簇群色彩,避免建筑群體色彩粘連,加強建筑前后的層次感以及起伏的韻律感[5]。
第二類天際輪廓線為建筑與山體交融類,位于城市建設區與南山、中梁山等背景山體距離較近的地方,岸線長度約87km。通過眺望景觀視線分析,加強建筑高度與建筑布局形式管控,形成“顯山透綠”的天際輪廓線。控制臨山臨崖建筑高度,應保證背景山體和崖壁1/3 高度不受建筑遮擋,允許個別地標建筑突破山脊線,但突破幅度應控制在20%以內。預留山體綠化通廊,提高山體綠視率。嚴格控制建筑體量,以低層、多層建筑為主,避免大面寬的板式建筑。建筑屋頂宜采用坡屋頂,建筑間種植高大喬木,形成建筑與綠化相間的立體效果。當城中山體形成構成天際線的中景要素時,核心視點視廊所見范圍內應以山體等高線1/3 以上部分完整可見為原則,嚴控廊內建筑高度,確保望山視線通暢。同時引導城中山體相鄰的建筑進行高度銜接,避免廊道兩側呈現“斷崖”式的空間效果[6]。
第三類天際輪廓線是以自然山水為主的類型,岸線長度約117km,主要集中于銅鑼峽、明月峽、貓兒峽等峽口區域,江心島和周邊,以及規劃的非城市建設區域。其天際輪廓線的保護應著力于加強自然生態保護和修復,以及沿岸碼頭倉儲整治,必要的旅游設施應隱入林冠線以內,減少人類活動對山水環境的破壞,彰顯江峽風光的自然之美。對掩映在林冠線內的現狀散點建筑進行風貌改造,宜采用坡屋頂形式,與自然進行協調。
“兩江四岸”現狀天際輪廓線觀賞價值較高的區域主要集中在重慶長江大橋、大佛寺大橋、黃花園大橋之間的城市中心區域,控制為天際輪廓線核心展示區,涉及解放碑-朝天門,江北嘴和彈子石-南濱路三大片區,面積約16km2,其中含10km2CBD 地區,涉及兩江岸線長約20km。
目前,解放碑片區以商業商貿為主、江北嘴片區以金融為主的功能業態已日趨完善,且已基本建成。彈子石-南濱路片區未建用地較多,在完善中央商務區功能方面還大有可為。從兩江交匯區域現狀天際輪廓線來看,解放碑、江北嘴片區以超高層建筑簇群為統領的天際輪廓線已基本形成,彈子石-南濱路片區暫未建成具統領性的地標建筑簇群,中心感不足,導致整體天際輪廓線的均衡感欠佳。
以問題和目標為導向,圍繞“兩江四岸”標志性天際輪廓線的塑造和核心區功能優化完善,分三大片區提出如下規劃管控指引。
未來應保持以解放碑CBD 地區為最高點的天際輪廓線形態,以“減量提質”為原則,禁止新批新建高容積率居住建筑;遵循依坡順勢向江面梯度跌落的思路,嚴控渝中半島建筑高度;整體保護渝中半島歷史城區,加大對沿江歷史文化街區和傳統風貌片區的保護力度,提升城市人文品質,傳承巴渝優秀文化。彰顯“四面青山里,兩江碧水流,花環樹繞中,鱗次見重樓”的立體山城風貌。
該片區是打造長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核心區,是以金融、商務等現代服務業為支柱的金融集聚區和國際化都市風貌展示區,將在功能提升和配套完善的基礎上,加強建筑風貌與天際輪廓線管控,提升景觀環境品質。目前,該片區天際輪廓線已經基本形成,下一步應重點推進規劃能突出中心感的地標建筑建設,同時,應注重濱水區商業商務地塊上流線型水平線條建筑的打造,增強前低后高的層次感。
該片區現狀未建用地較多,整體天際輪廓線尚未有統籌設計,是近期核心展示區內塑造天際輪廓線尚有可為的主要地區。但由于南濱路一線山水城關系緊密,綠視率較高。若控制不當,容易對南山山脊輪廓線展示產生負面影響。
(1)建設過程中,以“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為原則,嚴控建筑高度。南濱路慈云寺至南濱公園段位于從渝中半島濱水區眺望南山的前景區,同時又處于南山一棵樹觀景臺遠眺渝中半島與兩江交匯的經典景觀視域范圍內,且區域內有慈云寺—米市街—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研究建議應通過對該段建筑高度進行嚴格管控,保護城市中心區難得的一段以自然山脊輪廓線為主體的山水城市畫卷。
(2)增加公共服務功能,促進職住平衡。規劃建議在彈子石—南濱路片區以總部辦公為主,發展創新創意、商務商業、高端酒店等功能業態,增加為周邊居民服務的公共設施,實現與解放碑、江北嘴差異化發展,同時可以增加就業崗位,緩解該片區因商業商務功能偏弱,導致的職住不匹配問題。
(3)對沿線整體天際輪廓線進行設計,打造標志性建筑。結合現狀建設情況、交通支撐條件等因素進行比選,通過三維仿真從高空俯視、對岸平視、重要眺望點遠眺等角度進行分析對比,在南岸煙廠地塊選址布置超高層地標建筑較為合適,有利于完善核心展示區天際輪廓線。
重慶未來打造山水城市的天際輪廓線,按照山水與城市的關系,分類加強天際輪廓線管控,并將相關要求細化納入控制性詳細規劃或土地出讓條件。結合重點片區城市設計,對九龍半島、釣魚嘴半島以及蔡家半島等未來還將形成體現重慶“立體城市”特色的“兩江四岸”重要節點進行天際輪廓線預控研究。在南岸標志性建筑選址確定后,就建筑功能業態、規模控制、交通支撐、風貌控制等方面進行深化研究和詳細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