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星成
(重慶市設計院有限公司,重慶 400000)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加上更新建設技術的迅猛發展,一些原本很難更新建設城鎮的山地也開始了大規模的更新建設,但由于經濟利益的驅動,更新建設目標過于功利化,城市化人口的大量增加,使得山地城鎮更新建設出現了人與自然不和諧、規劃不適應城鎮化要求、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在城市更新建設前進行規劃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城市規劃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這也是造成未來城市發展與城市發展矛盾的根本原因。本文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了在山地小城鎮更新建設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及可采取的措施,以期為今后山地城鎮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1]。山地小城鎮如圖1 所示。

圖1 山地小城鎮
由于我國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不一,特別是山地農村的城市化進程較慢,因此,山地的城市規劃設計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比如,在城市規劃中,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不顧當地的山地、河流的自然條件,對山地進行了過分的改造,采取了移山填海、河流改道等工程措施,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系統。不但使生態環境喪失了其原本的特性和靈性,而且還容易引起地質災害,導致“人禍”“天災”。
還有一些城市的設計,都是直道、正方形、正圓形、或者非常標準的路線,或者是為了改造山體,而忽略了地形的復雜程度,一旦發生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這些規劃和施工都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由于我國在山地城市更新建設方面起步較晚,缺乏足夠的經驗,且缺乏成熟的規劃方案,因此往往會采用“平原城市”的規劃模式,從而使城市規劃和更新建設無法與當地的自然環境相匹配,從而產生一系列的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
在城市空間布局規劃中,傳統的城市規劃方案無法適應山地地形的空間特性。平地型高層住宅的規劃方案在有限的用地范圍內可有效地使用,但由于大量的高層建筑,造成了山地地貌的破壞、山體滑坡和積水。
而山地城市更新建設過程中的靜風層和逆溫層效應往往被忽視,大量的高樓大廈會對山地原有的氣流造成一定的干擾,使原本的生態系統不能正常運行。同時,由于人口密集的生產、生活活動,對周圍的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損害,使其生態系統的恢復與調整功能大為削弱[3]。
我國城市更新建設的技術規范數量眾多,系統完備,但大部分都是以城市的高效運行、節能減排、基礎設施的更新建設為目標,而山地的城市規劃標準卻很少。平原地區現有的城市規劃技術規范技術指標不適合山地城市的更新建設。我國城鎮更新建設安全、生態保護、能源供應、交通設施更新建設等領域缺乏專業技術人員。
此外,在山地城鎮規劃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并未得到落實,許多山地小鎮在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喪失了其自身的文化特征,未能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歷史條件帶來的發展優勢,也未能形成城市的人文底蘊。
我們看到,在實際的科學活動中或者理論探索過程中,對計算的解讀已經不再局限圖靈計算,圖靈計算只不過是對計算的一種狹義的解讀,而這種狹義性決定了圖靈計算的局限性。這一切都源自于圖靈計算,也就是對計算的狹義定義。
新型山地小城鎮的總體發展,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堅持節能環保,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規劃思想,以人為中心。開發山地小鎮景觀特征,可借鑒“山城重慶”部分地區的經驗,在進行規劃時,要充分考慮其可行性。地方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環境為代價。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規劃理念,大力發展具有長遠和高社會效益的工業。山城重慶如圖2 所示。

圖2 山城重慶
新型城鎮化明確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所有城市規劃和更新建設,而不是過去那種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新型城鎮規劃更加具有科學性。然后才是當地經濟的發展,新型的城鎮化更新建設以“人”的重要性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可能性為基礎,城市規劃是以改善居民生活品質、改善民生為首要目標,以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為目標。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城市更新如圖3 所示。

圖3 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城市更新
為了更好地發展新型山地小城鎮,必須與時俱進,要有創新的思路,政府最好不要插手新型城鎮化的更新建設,這就給了人們和市場一個充分的發展空間,鄉鎮規劃更新建設管理在新型城鎮化中應用要有以下的5 個轉變。
(1)擺脫傳統經濟制度的束縛,主動融入現代經濟體系,由市場經濟來推進城市規劃和更新建設[4]。
(2)強化以人為中心的民主體系,擺脫以經濟發展為導向的盲目管理,需要以人為本。
(3)提高鄉鎮規劃更新建設的靈活性,打破僵化的城市化管理模式,使城鄉市場在任何時候都能活躍起來。
(4)要著眼于長期利益,在新農村更新建設中,鄉鎮規劃和更新建設主管部門要堅持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方針。
(5)在城鎮規劃和更新建設中,要注意節約能源和環境保護。
山地城鎮與平原城鎮一樣,都是連接城鄉的橋梁和紐帶,但因大城市的作用而不同。無論是建筑的規模,還是材料的消耗,都要遠遠低于大城市,因此,在規劃山地的時候,必須要有一個基本的問題[5]。
地理環境評估是進行選址和規劃的先決條件。山地地勢特殊,自然環境對城市發展的影響更為顯著,但滑坡、泥石流、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的影響也更為嚴重,若不及時進行地理環境評價,將會給山地鄉鎮帶來難以彌補的損失。因此,要對被規劃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進行評估,尋找一個最優的位置,使其在自然災害和自然災害中取得平衡。
山地城鎮多為鄉鎮、縣城形態,因此,在城市更新建設中要充分考慮到自身的特殊位置和今后的發展方向。由于山地城鎮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較強,因而在鄉村與城市之間的關系中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因此必須明確每個山地的發展方向。例如,在交通不方便的地方,山地的主要任務就是發展交通樞紐。在具有良好文化歷史條件和良好自然環境的旅游區域,可以將山地城鎮更新建設成為具有獨特特色的旅游景區。在資源富集的區域,山地城鎮是主導資源開發的工業中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充分利用這些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小鎮的功能得到最大化。
確定山地小城鎮發展的范圍;在確定發展規模時,應從供求兩個角度來考慮。供應方面,主要包括城市規劃用地、周邊自然資源供應、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的配套、區域的環境承載能力等。在需要的時候,要把人口的規模、山地城鎮的作用和將來的發展潛力都考慮進去。在保證今后的需要的前提下,不能盲目擴張,要盡量避免破壞生態環境,避免用地和配套設施的浪費。
無論山地城鎮的位置如何,它與鄉村的差別在于基礎設施。最主要的是公路。山地地形復雜,公路施工難度大。在公路規劃中,應盡量利用現有的山地地貌,盡量保留原有的線路,盡量減少修建復雜的公路,降低對環境的損害。
在主要和次要道路的設計上,要有清晰的劃分。主干道設置高線,可降低施工工作量,降低土方。城鎮道路可以分為環型、半環型、樹枝型,并輔以高架、人行道、坡道等縱向空間,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空間的作用。
在山地城市的公路設計中,可以采用蜿蜒的山路形式,與當地的基礎設施相結合,在易發生自然災害時,應適當加裝護坡、擋土墻、護欄等預防措施,以降低道路被阻的可能性。山地城市公路設計如圖4 所示。

圖4 山地城市公路設計
傳統的平原城市多以河道或交通線為基礎,大都以城市中心為核心,以城市為核心,向四周輻射、擴展。這種規劃方法,在前期雖然方便,但是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張,往往會出現能源供應不均衡、交通堵塞、人口分布不均衡等問題。
在開發山地城市時,要根據地域特點和發展方向進行規劃。按功能區劃,按功能區劃將其劃分為不同的區域,充分考慮醫院、學校、商業中心等公共設施的服務半徑,并按其自身的位置進行合理配置。
在傳統的城市化過程中,地方政府的政策和制度是主要的,短期的效果很好,但長期來看,卻是有限的。因此,傳統的城市管理方式仍有許多問題。而新型城市化更新建設則是以市場為主導,以市場為主導,以市場為主導的城市化進程。在地方政府的職能由傳統的“主導”向“輔助性”轉變,由“輔助性”的角色來維持“和諧、穩定、公平”的市場。
凱文·林奇的《城市意象》提到,城鎮中的街道和結點的空間意象是影響人們對城市印象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影響居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因素。在城鎮的街道和結點的設計中,應注意原有的城市空間結構形式,抽取出人們已經接受的城市空間結構形式,然后運用現代的設計方法,將其組織和完善成一系列城鎮的結點和變化的空間,每個街區都有自己的前景、過渡和高潮。在板橋鎮中心區的詳細規劃中,街巷保留了原有的曲線靈動、天然的特點,充滿了親切、自然的生機。在舊城改造中,可以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從舊房中拆除的石塊、石板,作為街巷、庭院的鋪面。石板隔斷,雜石紋理,以其傳統的形態,勾起了人們的記憶,反映了村落的歷史意蘊,讓街巷變得更有人情味。
山地地貌是城市規劃和更新建設的一把“雙刃劍”,不僅能夠為城市的發展創造有利的自然條件,而且還會帶來嚴重的自然災害,從而影響到城市的發展。城市規劃與更新建設是山地小城鎮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山地小城鎮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今后的城市規劃中,既要解決目前的規劃問題,又要防止出現的自然災害、生態環境損害等問題。“因勢利導、天人合一”是山地小城鎮更新建設必須遵循的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