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芒豆
(甘肅省通渭縣林業和草原服務中心,甘肅 通渭 743300)
綠化苗木在園林設計、植樹造林、景觀設計等領域都有著極為廣闊的應用面。目前市場中綠化苗木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同時,通渭地區城市園林綠化用到的苗木品種也相對單一,影響了城市的面貌。因此,為回應大眾對美好人居環境的追求,相關工作者亟需加強對綠化苗木的培育,在考慮土地、光照、水分等因素的基礎上,采取措施,提升苗木品質與產量,取得更為良好的培育效果。
在確定苗木圃地時,培育者應仔細分析苗木的特點,包括生長特征、生理習性等,進行有針對性的選地。例如,部分喜光植物,在光照條件好的地方長得更快,如石榴、桂蘭等,選地時,就應重點考慮光照條件,保證苗木在種下后,能夠汲取到足量的光照與適當的水分;此外也應關注土壤條件,包括平整度、酸堿度等,在保證土質合適的基礎上,給土壤施予一定的肥料,并不斷提升土壤的通透性。對于出現結塊的土壤,應盡可能避免用其種植苗木。也不應選擇能積水的濕地,因這類地塊在種下苗木后,苗木的幼根長期處于濕潤環境中,容易腐爛??傊?,按照上述要點,把控好苗木種植的光照條件、土壤條件、水分條件進行科學合理的選地,基本可以保證苗木的正常生長。但需注意的是,綠化苗木與農作物不同,因此選地時,培育者應避免按照農作物生長的規范標準,為苗木確定圃地,以免苗木的正常生長受到影響。
耕地:在播種前,培育者應對土地進行耕犁,保證幼苗能夠汲取足夠的養分,盡可能為幼苗提供營養充足、土質疏松的成長環境。通常情況下,耕過的土地,對病蟲害的防治能力更強,可促進苗木的高質量生長,由此可見加強播種前耕地的必要性。具體操作時,應保證耕犁的深度為30厘米左右,過深或過淺都會影響到苗木的正常生長,之后應平整土地,讓土地更有助于促進苗木的生長發育。
施肥:育種前,培育人員應做好施肥工作,滿足苗木的營養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具體的施肥量應依據苗木的具體種類、數量來確定,此外在苗木生長階段,也應時刻觀察苗木,必要時為苗木施追肥。
病蟲害防治:苗木培育過程中,培育人員應高度重視對病蟲害的防治,盡可能采取事前防治手段,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盡量避免對病蟲害的事后處理。苗木生長階段中,培育人員應定期巡視苗木的生長情況,對于病蟲害隱患,如蟲卵等,一經發現應嚴格處理,將病蟲害扼殺在萌芽狀態,保障苗木的健康生長。
田地停置與輪作:培育綠化苗木時,培育者也應加強對田地停置、輪作的管理。通常情況下,應避免在同一地塊中長期培育苗木,否則易影響苗木的生長情況,導致苗木品質急劇下降。因此,培育者應定期停置土地、實施輪作,提高土壤肥力,降低病蟲害發生的可能性,進而提高苗木的產量及品質。
在培育綠化苗木的過程中,樹種選擇是一個重要的工作環節。因此,這里結合林木育種技術,進行重點說明。培育人員應關注如下幾點。
考慮市場因素進行選種:近年來,苗木產業獲得了蓬勃的發展,引發了苗木市場供需關系的變化。從綠化苗木的受益人群——居民的角度上來看,他們對苗木顏色的喜好,已不再局限于綠色這一常規顏色,各種顏色繽紛多彩的苗木在市場中都具有良好的銷售態勢,相應的,苗木的造型也有越發多元化的趨勢,規格、大小也與從前有了明顯的不同。培育者在進行苗木選種時,應高度關注市場因素,對于廣受人們青睞且具有一定的經濟適應性的樹種,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多選,保障綠化苗木種植效果。
考慮地區生長環境因素進行選種:進行苗木選種時,應高度關注苗木的生長環境。以筆者所在的通渭地區為例,本地氣候條件為溫帶大陸性氣候,黃土地貌多,生態環境相對脆弱,但日照充足、雨熱同季,培育者在選種時,應采取措施,盡量選擇貼合上述生長環境的樹種。此外,鑒于目前光污染、大氣污染等問題相對嚴重,在選種時,也應考慮樹木對這些污染問題的抵御能力,必要時也可采取科技措施,提升樹種對當地生長環境的適應性,確保綠化樹種種植效果。
考慮密植因素進行選種:在進行對綠化苗木的選種時,還應適當考慮密植因素。通常情況下,進行合理的密植,可實現對土地資源的集約化利用,避免對土地資源的浪費,同時也可最大化發揮土壤的各種優勢,確保苗木得到良好生長。從經濟角度上來看,進行合理密植亦可增加苗木的產量,幫助培育單位獲得更為良好的經濟效益。因此,在選種階段,培育者應從密植角度做出考量,仔細評估苗木樹種是否適合被密植,從而在確保苗木品質的基礎上,盡可能取得更為良好的綜合效益。
考慮雜交育種因素進行選種:雜交育種指的是經雜交,獲得優良的苗木品種。相較于單純的選擇性育種,雜交育種更具有預見性與創造性,集倍性育種、引種、誘變育種等多種育種技術于一體,一般可取得不錯效果。目前,苗木新品種的培育已大量運用了雜交育種方法,由此可見,這一技術具有廣闊的應用面。通常情況下,相較于親本,雜交品種的生產力更高,抗逆性也更為優越,或具有更為良好的雙親特性。因此,在進行苗木選種時,培育者也可從雜交育種角度,選擇優良品種,為苗木的高質量生長奠基。
考慮混交栽種因素進行選種:在培育苗木時,采用混交栽種方法,有利于提升土壤利用率。首先,混合種植喜光植物與喜陰植物;其次,采取庇護性混合種植模式;最后,對苗木進行移植或嫁接。在選種時,培育者可對如上因素進行考慮,實現更為良好的培育效果。
以上所述的林木育種方法,皆屬于傳統育種方法。以下介紹兩種新型育種方法,目前已在綠化苗木培育中得到了初步運用,很大程度上縮短了植株的培育周期、加快了苗木培育速度。相關工作者應加強對此類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以取得更為良好的培育效果。
應用這一方法時,培育人員應依據具體的培育需求,選擇優良植株,將其葉片、莖尖、花托、球莖等器官組織切片,置于無菌環境中進行離體培育,一段時間后,便可取得與母株大部分遺傳性狀相一致的植物個體。此方法具有多種優勢,如培育周期短、培育質量高等。培育人員可利用這一方法,培育單倍體及多倍體植株,若使用莖尖進行培育,還可在已染病的植株中獲取到抗體。總之,采用此種技術進行培育,可幫助培育者在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時,獲得更為良好的經濟效益,有利于對植株性狀的改良。

顧名思義,現代生物技術育苗方法,是指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及先進研究設備,完成育苗的一種方法。研究人員可利用這種方法,深入研究植株的遺傳多樣性及生態環境多樣性,取得更為先進的研究成果,將傳統的育苗理論變為現實。但目前這種育苗方法尚無法完全經受自然環境的考驗,因此,在育苗階段中,培育人員還是在應用此種方法的基礎上,兼用傳統培育方法,以取得更為良好的培育成果,促進綠化苗木培育的進一步發展。
綜上所述,近年來,苗木市場得到了蓬勃的發展,與苗木培育有關的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涌現,相關工作者應加強對這些新技術的研究,結合苗木生長環境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選種,從田地處理、施肥等環節入手,采取措施提升苗木的產量與品質,同時還應不斷通過技術手段,開發苗木新品種,滿足大眾對多元化苗木的要求,促進這一行業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