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瑪莎·亨利克



這是地球歷史上最慘痛的一天,一只毛茸茸的小動物驚恐萬狀地奔竄在黑暗、火山灰和致命高溫籠罩的地獄世界中,在已燒焦的大地上搜尋可以維生的食物,抓到一只昆蟲后,它倉皇逃回自己的地下避難所。周圍是已死或垂死的恐龍的巨大軀體,這些龐然大物曾世代威脅著可憐的哺乳動物的生命。
小行星撞擊地球滅絕了恐龍,也摧毀了地球上的大多數物種,但是哺乳動物卻在這場天劫中幸存下來。那么,當時這些細小又脆弱的生物,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的祖先是如何熬過這一世界末日而幸存下來的呢?
人類所知最早的靈長類動物普爾加托里猴,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大滅絕的幸存者之一。
小身材 大用處
由于長期受到恐龍強力競爭和捕食的限制,災難之前的哺乳動物體型一直很小,但大災難過后,這種體型反而成為“災后動物難民”的一項絕對優勢。它們的形態與動畫片里的老鼠很像,喜歡躲在暗處悄悄地生存,非常適應小行星撞擊后地球的可怕環境。
在現代動物世界,“個頭越大,懷孕的時間就越長”。非洲象的妊娠期為22個月,而老鼠的妊娠期僅20天左右;恐龍花了相當長的時間才長大成熟,像霸王龍大概要花上20年的時間,而老鼠只需要3個月就可以成年。
躲在地下逃過一劫
在大滅絕中幸存下來的動物有一種生存優勢,它們是掘地挖洞而棲息,因此能夠躲過直接撞擊后的第一波災難,以及隨后的地面大火和核冬天,它們只要稍微潛伏地下等待災難過去就行啦。
不挑食的好處
小行星摧毀了地球上的大多數植物,而植物又是地球陸地上眾多食物鏈的最低一環。雜食性哺乳動物可以吃任何食物,比只固定吃某些特殊食物的動物更能適應環境,因此存活機會也就更大。
隨著古新世的過去,生態系統恢復,地球又是一片生機勃勃,這時哺乳動物開始填補非鳥類的恐龍留下的空白,成為地球上最強的生命物種。恐龍滅絕后,哺乳動物立即開始多樣化演化,并且在任何一個方面都有多樣化的發展。
長身體不長大腦
哺乳動物的軀體迅速變大,但大腦尺寸的變化卻跟不上軀體變大的速度。我們人類覺得大腦很重要,但大腦塊頭越大就需要補充更多營養,如果沒有足夠的食物,就會面臨絕種的危險。并不是大腦長大才讓哺乳動物在小行星撞擊后存活下來的,而是因為它們需要整個軀體變得更大、更強壯才更能適應環境。
今天人類能一直存活在這個世界上主要靠運氣。撞擊地球的這顆小行星有可能與地球擦身而過,也可能墜落在地球的另一個區域的海洋中,不論是哪種可能,都會使以后生命物種的選擇演化有不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