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目的地:云南省
行程7000多公里《中國火炬》雜志社采訪組歷時13天
《中國火炬》雜志社融媒體中心記者 馮汝林 王明輝 鄭如鵬

云南省大理市雙廊鎮黨委副書記兼關工委主任趙永泉(右一)介紹關工委工作
云南2月已是春暖花開,入目皆是蒼翠欲滴,姹紫嫣紅。《中國火炬》雜志社社長、總編李小千帶領采訪組來到云南,對各地關工委工作進行實地采訪。當我們走出昆明機場,云南省關工委副主任、秘書長李建林熱情迎了上來。在去往玉溪的車上,他不斷介紹各個地方的工作特色,和我們溝通采訪行程。說起來,采訪行程已經溝通過幾次,但在隨后的采訪過程中又不斷發現新的典型工作和感人事跡,兼之李主任態度溫和又細致入微的工作,幾經改變,采訪結束時已是3月3日。本次采訪,歷時13 天,走過玉溪、麗江、大理、楚雄、紅河等5 地,行程7000 多公里。這是《中國火炬》雜志社近年來歷時最長、行程最遠的一次采訪。

第一站:玉溪市
我們干的是良心活,工作質量由效果來檢驗
玉溪市關工委副主任周葵告訴記者:“我們干的是良心活,工作質量由效果來檢驗。”玉溪市關心下一代工作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直接證明是玉溪市關工委5 次榮獲“全國關心下一代先進集體”榮譽稱號。要知道,自中國關工委成立以來,只表彰了6 次。
堅持32年的家長學校、28年開展濟困助學活動、20年的少數民族教師“關愛”培訓、18年的少年軍校軍政訓練、17年的“關愛”夏令營、16年的“五老”網吧義務監督活動……這都是玉溪市各級關工委多年來持之以恒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的成績。
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充分利用地方紅色資源,聯合玉溪聶耳紀念館,打造聶耳品牌,講好“聶耳和國歌的故事”,成立思想道德宣講團778個,有宣講員2904 人(其中“五老”宣講員744 名),作報告3936 場次,受教育人數達65.7 萬人次。
在預防減少未成年人觸法犯罪方面,從2017年起開展未成年人司法項目工作。在紅塔區,區關工委副主任代枝元告訴記者,區關工委專門制定《組織建設規章制度》《人事管理規章制度》《維權、涉法人員、幫教人員情況通報制度》等制度,保證全區未成年人司法項目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運行。
在勞動實踐教育方面,澄江市鳳麓街道鳳山小學著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編制勞動實踐育人課程,探索研學一體的勞動教育社會實踐新路子。孫文嬌校長說,學校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勞動教育相結合,推出《新勞動教育之二十四節氣課程》,深受學生和家長好評。
在江川區江城鎮翠峰中心小學勞動實踐基地,菜地里的蔬菜長勢喜人,養殖區的家禽、家畜、觀賞動物活蹦亂跳。馮云偉校長說,學生們參與種苗培育、移栽、田間管理、采收全過程,每年收獲蔬菜近兩噸,基地每年出欄生豬4 到6 頭,雞鴨100余只。學生們在實踐中享受勞動快樂,還能吃上自己種養的綠色食品。
紅塔區瓦窯中心小學的勞動實踐基地,建在綜合樓樓頂,雖小但五臟俱全,分配得井井有條。鄭利興校長說,學校還聯系愛心企業玉溪陽瑞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作為校外勞動實踐基地,讓學生們得以了解新型農業種植并參與勞動體驗。學校在2017年9月成立陶藝傳習館,聘請玉溪市非遺傳承人羅永林為校外輔導員。孩子們手握一團泥,造型在腦海和指尖跳躍,一捏、一搓、一塑,每一個簡單的動作都飽含著孩子們獨特的創造性思維。
在“五老”弘揚好家風活動方面,江川區侯家溝村家家亮家風,曬家訓。江川區關工委執行主任楊生明說:“江川區首個家風家訓雙曬文化園、村民小組雙曬舞蹈工作室、家風家訓雙曬示范榜,都在侯家溝村出現。”侯家溝村委會黨總支書記、關工委主任秦文生和常務副主任李少金是擔當作為的主心骨。中漁村的村民們說,中漁村成為雙曬的示范村,倆人的汗沒有少流。
記者來到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采訪、調研青少年科普教育、研學實踐教育情況。博物館以“生命大爆發、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樣性”為主線脈絡,講述了宏大的地球生命演化故事。據了解,博物館目前開設小學研學課程14 個,初中研學課程11個,高中研學課程1個,為青少年提供自然、哲學、人文、社會等綜合性的研學體驗。自2020年以來,138 萬名游客前來參觀研學,開展300 余次種類多樣的科普研學活動。


第二站:麗江市
增強孩子們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來到麗江,我們穿過長短不同的小巷,走過長長短短的石板路,當視野豁然開朗的時候,坐落在一個小廣場邊上的紅軍長征過麗江指揮部紀念館映入眼簾。麗江市關工委副主任楊紹前說,麗江市關工委組建10 個黨史國史教育基地,紅軍長征過麗江指揮部紀念館是其中一個。1936年4月,紅二、六軍團在此成功指揮1.8 萬余名紅軍戰士順利渡過金沙江,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北上抗日。麗江市廣大“五老”帶領青少年,通過參觀紀念館回顧革命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紅軍長征過麗江指揮部紀念館所在的正是麗江市的古城區。古城區關工委辦公室主任李麗仙介紹說,古城區的大研街道新義社區是市關工委示范點,祥和街道義和社區是全市第一個社區關工組織。
新義社區的社區書記李耀玔,也是社區關工委主任。她說,新義學堂開展納西母語、納西童謠、納西古樂、納西手工藝等10 個課程。李耀玔的孩子也在新義學堂學習。有一次,李耀玔聽到孩子唱納西童謠,問孩子唱的是什么?孩子問:“媽媽,你聽不懂嗎?”李耀玔說:“你就告訴媽媽吧。”孩子們學會了納西童謠,很有成就感。新義學堂還組織部分學生到轄區進行“我是小小志愿者”活動,對經營戶發放宣傳資料、撿垃圾、溫馨提示戴口罩等,鍛煉孩子們的交際能力。
古城區祥和街道義和社區的“五老”隊伍,包括9 人組成的“五老”義務宣講團、6 人組成的“五老”義務網吧監督組等隊伍。戰斗英雄和健,經常用親身經歷為青少年講老前線慘烈的故事,使青少年感受生動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增強愛黨報國情懷。“五老”義務網吧監督小組的和汝盛等六位“五老”,分成三個組,分片督查,15年來先后對32 個網吧督查390 多次。不論嚴寒酷暑、白天黑夜、暑假寒假,奔波在網吧監督工作崗位上,履行著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創建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的使命。
《隨夢飛翔》是玉龍縣白沙完小校歌,由白沙完小納漢雙語合唱團演唱,和春雷、舒承禹老師作詞,和金武作曲。校長和春雷說,歌詞把白沙完小開展的民族文化教育、特色教育、驕人的校園足球教學成果等內容概括其中,激勵白沙孩子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懷,增強孩子們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白沙完小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開設了納西拼音文課、東巴象形文課、傳統文化課、民間美術課、白沙細樂課等。民間美術課的老師是麗江市博物館的高奎光、牛廣斐夫婦,他們來這里義務給學生上課,已經18年了。在他們的指導下,學生們的作品入選過《全國“2+1”美術教材》和《全國中小學美術教育》。

第三站:大理白族自治州
關愛在蒼山洱海間
劍川縣是大理連接麗江和怒江、通向香格里拉、走進川藏的門戶,位于“三江并流”自然保護區南端和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南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國家方志館南方絲綢之路分館就建在這里。看到南方絲綢之路分館時,我們不禁低聲贊嘆它的美輪美奐;當到館內參觀時,又沉浸式地徜徉于南方絲綢之路的蒼茫歷史和科幻體驗中。南方絲綢之路分館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為主題,以南方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為主線,特別適合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關工委在縣委領導下,協同部門力量,組建“五老”、紅色傳承、白曲、法治四支宣講團,依托學校以及南方絲綢之路分館等陣地,先后開展125 次宣講,受教育未成年人4 萬多人次。
劍川縣關工委主任張宗全說,劍川縣農村留守兒童很多,有一個村子有119 名未成年人,其中110 名是留守兒童。后來關工委組織老干部、老黨員和留守兒童結對幫扶,定期解決孩子們的問題。結對幫扶留守兒童這件事之所以能辦成,得益于基層關工組織的健全和“五老”隊伍的穩定,全縣鄉鎮、學校、村、社區共有124 個關工組織。大理州關工委常務副主任王兆煒也說,全州有3188 個關工組織,有專兼職工作人員8691 人。關工委工作開展得好,“五老”作用發揮得好,關鍵在于黨的領導。
在大理市雙廊鎮,雙廊鎮黨委副書記兼關工委主任趙永泉接受了采訪。他說,雙廊鎮黨委非常重視關心下一代工作,專門成立了由鎮黨委副書記(鎮關工委主任)任組長,鎮關工委常務副主任任副組長,成員由鎮婦聯主席、團委書記、派出所所長、司法所長、7 個村黨總支書記、雙廊鎮中心學校和雙廊鎮中學負責人組成的關心下一代工作領導組。7 個村委會、8 所中小學校成立相應的關心下一代工作領導小組,與公安、消防、交警、食安、市場監督等部門密切結合,切實開展好關心下一代工作。大理市雙廊鎮中學少年宮活動、雙廊鎮捐資助學等,都是黨建帶關建的生動寫照。
洱海是國家蒼洱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理人民的母親湖。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云南省關心下一代教育實踐基地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是集洱海科普、展覽、科研、觀光等多種功能于一體并富有民族特色的科普教育基地,為洱海保護宣傳教育的重要陣地,力求讓每個來到這里的人都能夠受到觸動和影響,自覺地參與到洱海保護中去。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每年開展小小講解員培訓活動,每年兩期,共培訓320 名。大理市關工委副主任鄭一川說,我們要從娃娃開始抓洱海保護,使“保護蒼山洱海就是保護大理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實現“一人帶一家,一家帶一片”的洱海保護良好氛圍。

第四站:楚雄彝族自治州
留守兒童之家的溫度
“孩子們,八年未見,你們過得好嗎?”“我們過得很好,謝謝李阿姨的關心。”2月27日,《中國火炬》雜志社社長、總編李小千一句隔屏的問候,引得楚雄彝族自治州(簡稱“楚雄州”)武定縣的艾治東、李吉鳳、李雙雙、楊思媛、朱航俊5 名“火炬娃”的隔空回應,拉開了調研組在楚雄州的走訪序幕。時光回到2015年,《中國火炬》雜志社在云南、貴州、甘肅、青海4 省選出了20 名困境孩子作為“火炬娃”進行助學資助,上述5 名孩子就在其中。
楚雄州是經濟欠發達地區,也是勞務輸出大州。近十年來,每年都有近30 萬青壯年農民外出打工,在農村出現了大量留守兒童。當記者問起關工委是如何關愛這些留守兒童時,州關工委常務副主任江正榮介紹道:“早在1999年2月,州關工委成立之初,全州‘五老’就積極協調爭取社會各方面資源,幫扶救助貧困家庭學生,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實施‘4·8’工作法,即讓單親和留守兒童在校的8 個月以學校教育管理為主,假期4 個月以關心下一代工作小組管理為主,把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有機結合。”州關工委副主任李振華補充說:“對農村留守兒童,我們配合學校實行‘三優先’措施,即思想上優先關心、學習上優先輔導、生活上優先照顧。”牟定縣關工委常務副主任侯家芬以戌街鄉關工委為例,介紹了“戌街經驗”:黨政重視,部門配合;健全組織,完善機制;整合資源,協力推進;結對交友,精準幫教;依托載體,常抓不懈;主動作為,無私奉獻。
隨后,調研組走進了留守兒童占比較多的楚雄州牟定縣共和鎮天臺中心小學和戌街中心小學。校園里,墨香陣陣,絲弦樂聲繞梁,孩子們正在練習書法和葫蘆絲表演。記者看到校園“留守兒童之家”內建有音樂室、舞蹈室、圖書室、美術室、心理咨詢室,配有文體器材、少數民族樂器及服裝,安裝了電話、電腦,開通了網絡視頻。“留守兒童之家”每天都開放,供學生到此交流學習,與遠在外地的父母通電話、視頻交流,匯報學習生活情況,互訴想念之情。
除了創建“留守兒童之家”和“親情小屋”,全州開展的法治教育和未成年人司法項目也頗具特色,通過結對幫扶幫助失足青少年重返社會,積極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盡力維護受侵害青少年的合法權益,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牟定縣委書記李明峰說:“挽救一個青少年,相當于挽救一個家庭,為國家培養一個人才。”
目前,關工委在全州建立了留守兒童之家103個、親情小屋660 個,籌建預防未成年人犯罪警示教育基地11 個,近3 萬名留守兒童得到生活照顧和親情關愛。

第五站: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普法教育讓孩子們的每天都是晴天
“當新時代來臨 咸和山麓 小城邊崛起了幢幢樓房 大山的孩子勝覽著文明的霓裳”3月1日,滇南晴空萬里。走訪組到了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簡稱“紅河州”),第一站就走進了彌勒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彌勒市西山民族中學。彝族“五老”畢芬蘭飽含深情地和同學們一起演唱的校歌《西山精神代代傳》吸引了走訪組。步入學校展館,“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初二406 班的李晨曦同學用標準的普通話為調研組擔任了法治小小講解員。這一老一小,通過演唱和宣講的形式,把這里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青少年法治教育情況娓娓道出。彌勒市關工委主任郭連超介紹說,自2019年11月基地開放以來,學校加強基地小講解員培訓,共培訓42 位小講解員,開展講解280 余場次,到法治教育基地參觀人數共1.3 萬余人次。在彌勒市彌陽街道福地社區,黨總支書記、關工委主任段龍祥說,“社區關工委組建了‘共享奶奶’‘樣樣管’‘福地嬢嬢’等‘五老’志愿服務隊,在愛國主義教育、家風家教、法治教育等方面積極為青少年服務,使得關心下一代工作充滿生機活力”。
同樣是普法教育,開遠市關工委主任萬敏芝帶領走訪組走進了市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開遠五中,介紹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況。她說,“開遠市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面向中小學、師生、家長提供心理健康咨詢、講座、沙龍等服務。每年寒暑假組織開展快樂假期興趣培訓活動,豐富全市青少年假期生活”。記者看到,開遠市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基地采用了傳統的圖文介紹同現代科技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綜合展示,內設7 個主題展廳,為廣大青少年學生提供實踐、感悟的平臺,進一步提升青少年法治素養,有效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開遠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心語沙龍室、心理咨詢室,為青少年們提供了一個自然傾訴內心煩惱的心靈空間。
在蒙自市新安所街道“農家書屋”,74 歲的農村“五老”張建生把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法治論述,用當地語言講給孩子們聽。他是全市首個農家新時代文明實踐教育培訓基地及“農家書院”的創辦人。記者問他創辦這個紅色陣地的初衷是什么,他說,“我是一名黨員,我的家庭共有4 名黨員,是名副其實的‘共產黨員之家’,把黨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是我們一家人的責任”。在紅河職業技術學院,《中國火炬》雜志社社長、總編李小千,省關工委副主任、秘書長李建林,紅河州關工委主任苗羊寶,紅河州委組織部副部長、州委老干部局局長李姍珊等領導共同調研了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工作開展情況,并參加了在這里舉辦的旨在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學生健康和諧人格,提升學生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心晴加油站”授牌儀式。
走訪中,州關工委主任苗羊寶說,下一步要探索打造紅河州關工委“心晴加油站”“五老工作室”示范點,培樹“關愛未來、幫助成長”“紅河五老”服務團等立得住、叫得響、可復制的品牌體系,不斷賦予品牌新內容,以品牌建設帶動全局工作,推動全州關心下一代工作高質量發展。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奮蹄。云南省關工委以貫徹落實中辦國辦《意見》為主抓手,奮力推進關心下一代工作高質量發展,各項重點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富有成效,正為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建設現代化美好云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示新作為、作出新貢獻。
后記:
采訪結束,每天的行程印象在腦海里嘩嘩流淌。每每下到基層,接觸到鮮活的素材,都是我們難得的一次受教育體驗。紙面上的文字不足以描述關工委和廣大“五老”關愛青少年的全貌,也支撐不住老一輩對孩子無私的深沉感情。我們只能記下一個個場景的大概,讓人們了解到關工委和“五老”,確實做了一些事情,這些事情對孩子有益,對國家和民族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