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臨界的思想
——梁啟超社會主義論的三重構造及其思想方式

2023-03-21 23:36:28周展安
現代哲學 2023年6期
關鍵詞:現實思想

周展安

一、引 言

梁啟超是一位始終緊貼著時代狀況而鋪展其理路的思想家。他關心時代乃至要介入并試圖直接左右時代,于是有參與戊戌變法、成立政聞社、組建共和黨、擔任司法總長等一系列舉動,使其在思想人物之外,更兼以政治人物聞名于世。1915年,梁啟超自我總結道:“吾二十年來之生涯,皆政治生涯也。”“政治譚以外,雖非無言論,然匣劍帷燈,意固有所屬,凡歸于政治而已。”(1)梁啟超:《吾今后所以報國者》,《梁啟超全集》第9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805頁。以下除特別注明外,凡引梁啟超文,均出自該版本,出版社和出版時間從略。這是梁啟超屬意政治的自白,也是其因袁世凱復辟而遭遇政治挫敗的自我反省之言。但對政治生涯的反省并不意味著他從此消極避世,而只是調轉其參與世事的方向,重思“吾今后所以報國”的新路。因為認識到一國之聰明才智之士輳集于政治而導致社會凋敝,于是從關心政治轉向關心社會,以政治為社會之產物,以社會為政治之根基,認為“當知吾儕所棲托之社會,孕乎其間者,不知幾許大事業,橫乎其前者,不知幾許大希望,及中國一息未亡之頃,其容我回旋之地,不知凡幾”(2)梁啟超:《〈大中華〉發刊辭》,《梁啟超全集》第9卷,第2828頁。。由關心時事而至于直接參與政治、由追隨老師而獨立組黨、由“以言論轉移國民心理”而不惜加入袁世凱的“責任內閣”與虎謀皮、由政治挫敗而鼓吹夯實社會基礎,梁啟超緊貼時代、投身時代的執著與迫切于此可見。正是在這樣的脈絡中,梁啟超抓住了當時在世界范圍內作為前沿性時代思潮與新穎政治方案的社會主義,并由置身于論爭態勢而來的緊張感和自覺性,發展出其關于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要論述。

對于梁啟超的社會主義論述,學界已積累不少成果。本文嘗試在既有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梁啟超社會主義論的內在構造,主要基于三個層面的考量。其一,梁啟超對社會主義問題的關注,貫穿其思想生涯的始終。這提示我們社會主義問題在梁啟超整體運思中的重要性,也提示我們需要在梁啟超整體的運思過程中去把握其社會主義論的位置。學界既有的一些研究多側重1906年前后梁啟超的社會主義論。(3)關于梁啟超1906年之前接觸社會主義之脈絡的分析,參見[美]伯納爾:《一九〇七年以前中國的社會主義思潮》,丘權政等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7-82頁;[美]張灝:《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崔志海、葛夫平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4-155頁;張朋園:《梁啟超與清季革命》,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3年,第161-167頁。誠然,1906年前后梁啟超以《新民叢報》為陣地,和《民報》的胡漢民等人圍繞社會革命、土地國有等問題所展開的論爭,構成梁啟超社會主義論的重要內容,但并不能覆蓋梁啟超在此之外包含在今文經學、世界大勢、經濟競爭、歐戰、先秦政治思想、中國階級變動等課題中更為復雜的社會主義論。其二,對梁啟超而言,社會主義并不是一個凝固的理念,而是在具體的歷史中回應時代危局的諸多方式之一,其本身是處于狀況中的,也是不斷發展的,無法一言以蔽之。(4)勒文森認為“梁啟超同共產主義者一致的地方”集中表現對西方文明的批判。(參見[美]約瑟夫·阿·勒文森:《梁啟超與中國近代思想》,劉偉等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90-295頁。)研究梁啟超的社會主義論,不是去測定梁啟超距離某種規范定義的社會主義之遠近,而是去考察梁啟超經由社會主義如何理解和把握時代危局。在這種危局面前,“梁啟超”和“社會主義”同時處于相互開放的、不斷推進的狀況之中。如果將這時的“社會主義”凝固化,或者立足歷史后來的走勢反觀梁啟超的論述,則可能只會賦予梁啟超一個落伍的、有待超越和克服的位置。(5)參見蔡尚思:《梁啟超在政治上學術上和思想上的不同地位——再論梁啟超后期的思想體系問題》,《學術月刊》1961年第6期;歷史系中國近代史學批判小組:《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批判》,《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61年第1期。比捏著一種標尺作價值評判更重要的,是如何跳脫目的論的視野,立足一種“同時代史意識”去激活似乎是落伍者的東西本身所可能包含的思想活力。其三,梁啟超的社會主義論展現了其運思的極限狀態,這對于我們把握梁啟超在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的位置有重要的啟發。這里,我們需要首先辨析一個前提問題,即什么是思想,或者說,當我們說梁啟超是思想家時,這究竟意味著什么。一般而言,我們稱梁啟超為思想家,或者我們去討論梁啟超的思想,是在討論梁啟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比如對政制國體的看法、對古今學術的看法,等等。但本文想進一步定義的,是所謂思想不是對某些問題的看法,而是如何把握問題的方式。而探討梁啟超的社會主義論,尤其能見出梁啟超討論問題的方式。這是因為和社會主義相關的世界局勢、經濟、階級、民眾的地位等問題,對梁啟超既有的運思資源和框架來說,都是新的問題。或者說,學海堂出身的梁啟超竟然可以把社會主義問題作為自己的思考對象,這本身就在呈現其思想的極限。

循著上述思路,本文試圖對梁啟超的社會主義論進行整體性的、歷史性的考察。具體而言,本文將從世界大勢與社會主義、中國現實與社會主義、中國思想與社會主義三個層面分別討論梁啟超的社會主義論。世界大勢、中國現實、中國思想,是梁啟超思考社會主義問題的三條脈絡,循各自脈絡而來的社會主義論既有交匯,又充滿張力。本文認為,通過對梁啟超社會主義論的分析,可以進一步探討梁啟超的思想方式,那是一種在極限狀況中展開的“臨界的思想”。所謂“臨界”既指梁啟超的思想不斷向著新的現實問題趨近的態勢,這些新的現實問題包括外資入侵的問題、貧富分化的問題、階級對立問題等,三重構造的社會主義論即是這種態勢展開的主要場合,同時也指在這種態勢中,梁啟超的運思方式本身不斷遭遇極限的狀況。換言之,在對社會主義問題的思考上,梁啟超既在思想內容上,又在思想方式上,使自己陷入不斷突破而又不斷遭遇新的界限的狀況,即臨界的狀況。這種“臨界的思想”展示了梁啟超的運思特質,也提示了梁啟超所代表的清末以至1920年代中國思想的走勢及其突圍的方向。

二、世界大勢與社會主義

“夫泰西諸國之相逼,中國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6)康有為:《上清帝第四書》,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149頁。的強烈沖擊,迫使中國近代的思想者不能不越出固有的對中國本身的關心,而將眼光投射于以泰西諸國為主體內容的世界大勢。康有為在《上清帝第二書》《上清帝第三書》《上清帝第四書》中三次重復“今之為治,當以開創之勢治天下,不當以守成之勢治天下;當以列國并立之勢治天下,不當以一統垂裳之勢治天下”(7)康有為:《上清帝第二書》,《康有為政論集》上冊,第122頁。,顯示出放眼世界大勢、“天下大勢”的迫切。從世界大勢出發來運思,構成中國近代思想者的基本特征。這一特征在梁啟超身上尤其突出。立足世界大勢,不僅體現在他的學術見解上,而且影響到其職業選擇,從最初辦《中外紀聞》開始,梁啟超正是基于國人“全瞢于世界大勢”(8)梁啟超:《鄙人對于言論界之過去及將來》,《梁啟超全集》第8卷,第2508頁。這一現實狀況而展開其近乎終身的報業生涯。

追溯梁啟超對世界大勢關注的完整脈絡,當從其初遇康有為接受“三世說”談起,但就“世界大勢”對梁啟超的運思發揮支配性作用而言,則以1900年前后為頂峰。這是由1899年英俄兩國就在華利益問題簽訂協約引起瓜分危機(9)1899年的《瓜分危言》和《亡羊錄》即為此而作。、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及簽訂《辛丑條約》、1899年梁啟超出游美國等事件與經歷所促成的。經歷這一系列事件之后,梁啟超對亡國滅種的危險有了更加切近的認識,使其確認“生存競爭,優勝劣敗,天下萬世之公理也”(10)梁啟超:《夏威夷游記》,湯志鈞、湯仁澤編:《梁啟超全集》第17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266頁。。新的世界大勢、新的時空觀,都在這種認識的引導下而生成。正如梁啟超在《二十世紀太平洋歌》中所詠嘆的:“爾時太平洋中二十世紀之天地,悲劇喜劇壯劇慘劇齊鞈鞺。”(11)梁啟超:《二十世紀太平洋歌》,《梁啟超全集》第18卷,第5427頁。這種新的世界大勢,即是民族競爭的大勢;這種新的時空觀,即是由“太平洋”和“世紀”為坐標軸的時空觀。(12)關于“世紀”范疇的誕生如何重新界定晚清時期的中西古今關系,參見汪暉:《世紀的誕生:中國革命與政治的邏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第94-106頁。

從這時起,論及世界大勢的文字就密集起來。1899年所發表的《論近世國民競爭之大勢及中國前途》可推為第一篇縱論世界大勢的文章。其中嚴格區分國民競爭與國家競爭,認為當今世界大勢乃國民競爭,具體地說,這種競爭“非屬于國家之事,而屬于人群之事,非屬于君相之事,而屬于民間之事。非屬于政治之事,而屬于經濟之事”。(13)梁啟超:《論近世國民競爭之大勢及中國前途》,《梁啟超全集》第2卷,第310頁。正是在這個“經濟之事”上,“世界大勢”與“社會主義”發生了關聯。“世界大勢”首先是國家間、政治上的競爭,這個競爭的完整鏈條,是從家族主義時代到酋長主義時代到帝國主義時代,再從民族主義時代到民族帝國時代,最后則是萬國大同主義時代。家族主義時代云云,屬于過去,萬國大同主義時代屬于未來,而當前的大勢即是從民族主義時代到民族帝國主義時代。“民族主義,全盛于十九世紀,而其萌達也在十八世紀之下半,民族帝國主義,全盛于二十世紀,而其萌達也在十九世紀之下半。今日之世界,實不外此兩大主義活劇之舞臺也。”(14)梁啟超:《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梁啟超全集》第2卷,第458頁。但是,在二十世紀的民族帝國主義時代的競爭中,其核心“不在腕力而在腦力,不在沙場而在市場”,“二十世紀之世界,雄于平準界者則為強國,嗇于平準界者則為弱國,絕于平準界者則為不國”,而在這種平準界也即經濟領域的競爭中,則在國家間與國家內部同時產生“資本家與勞力者之間,畫然分為兩階級。富者日以富,而貧者日以貧”(15)梁啟超:《論民族競爭之大勢》,《梁啟超全集》第4卷,第898頁。的現象,社會主義問題就從此發生。概括而言,即是世界大勢進展至民族帝國主義階段、民族帝國主義的競爭主要表現為經濟競爭、由經濟競爭而導致貧富的階級對立、為了克服階級對立而出現社會主義。用他給吳仲遙的《社會主義論》一書作序的話來說則是:“世界之問題亦多矣,而最大者宜莫如經濟問題。經濟問題之內容亦多矣,而今日世界各國之最苦于解決者,尤莫如其中之分配問題。坐是之故,而有所謂社會主義者興。”(16)梁啟超:《社會主義論序》,《梁啟超全集》第6卷,第1701頁。

梁啟超還把這種和民族帝國主義相伴而生的社會主義歸于一個更大的形勢框架之中,這就是從“放任主義”到“干涉主義”的框架。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上半葉是放任主義的時代,十九世紀下半葉是干涉主義和放任主義競爭的時代,二十世紀則是干涉主義全盛的時代。梁啟超認為,這種干涉主義全盛時代在政治上的表現是帝國主義,在經濟上的表現就是社會主義。他甚至斷言:“社會主義,其必將磅礴于二十世紀也明矣。”(17)梁啟超:《干涉與放任》,《梁啟超全集》第2卷,第384頁。這里所說的帝國主義,其實質就是國家主義,即突出國家本身的調節力量,其背后的理論脈絡即伯倫知理的國家有機體說。將帝國主義/國家主義與社會主義并立,在一般看來是頗為突兀的,但在梁啟超,這二者是相互配合的,這不僅因為它們都屬于干涉主義,而且因為社會主義要處理的兼并問題、貧富問題正需要國家主義的介入。這一思路的歸結就是梁啟超對“托辣斯”的倡導。

梁啟超把托辣斯組織的興起和社會主義問題的發生敘述為一個共同的歷史脈絡:自由競爭導致弱肉強食,兼并盛行,生計界秩序破壞,勞動者不得已依附于大資本家,于是出現這樣一種極端狀況:“庸率任意克減,而勞力者病;物品復趨粗惡,而消費者病;原料任其獨占,而生產者亦病。此近世貧富兩級之人,所以日日沖突,而社會問題所由起也。”梁啟超認為,從學理上解決此極端狀況的就是社會主義,從實際上解決此極端狀況的就是托辣斯:“社會主義者,自由競爭反動之結果;托辣斯者,自由競爭反動之過渡也。”(18)梁啟超:《二十世紀之巨靈托辣斯》,《梁啟超全集》第4卷,第1100頁。托辣斯果然能解決上述問題嗎?在《二十世紀之巨靈托辣斯》一文中,梁啟超極力為自己所認可的托辣斯進行辯護,他不是沒有意識到托辣斯本身作為壟斷組織也要參與競爭的一面,但他認為“托辣斯者,是使舊有之諸公司,悉逃其害,而共蒙其利也”,甚至認為托辣斯的宗旨與馬克思的學理并不矛盾,這“有合于麥喀士之學理,實為變私財以作公財之近階梯”。(19)同上,第1101、1110頁。在這一脈絡中所勾勒的托辣斯,其精神就是梁啟超后來反復論及的國家社會主義。

這種特殊的國家社會主義的前提是國家主義的成立。隨著歐戰的爆發,梁啟超預感到國家主義本身處在危機之中,所以原本在國家主義框架內存在且可以被國家主義化解的社會主義,隱然要取得一個更加獨立的地位。在現實層面,則是社會主義理論意圖回應的貧富差距問題將更加突出。在歐戰剛剛爆發的1914年,梁啟超就開始預測戰爭的走勢。他堅信德國必將取勝,因為德國是當世國家建設的典范,也是符合國家主義標準的典范。德國若戰敗,則意味著作為政治原理的國家主義的失敗,這是絕不能發生的,因為這根本違背他素來所信靠的進化論原則:“使德而敗,則歷史上進化原則,自今其可以摧棄矣。”(20)梁啟超:《歐洲戰役史論》,《梁啟超全集》第9卷,第2719頁。但是,戰爭實際的局勢卻不利于德國,巴黎的久攻不下,就已經使德國顯出疲態。面對實際的戰局,梁啟超不得不對國家主義產生懷疑:“若問戰后世界大勢之變遷如何,則茲事體大,益非敢對。然吾猶有逆揣者二事焉:一曰,政治思想必大變動,而國家主義或遂熄。二曰生計組織必大變動,而社會主義行將大昌也。”(21)同上,第2721頁。如所周知,這一結果果然被其言中。1918年在歐洲游歷了一圈之后,梁啟超觀察到歐洲思想乃處于一連串的矛盾之中:“個人主義和社會主義矛盾,社會主義和國家主義矛盾,國家主義和個人主義也矛盾,世界主義和國家主義又矛盾。”(22)梁啟超:《歐游心影錄節錄》,《梁啟超全集》第10卷,第2975頁。這一連串的矛盾使歐洲文明顯出“世紀末”的頹勢,而社會主義問題卻愈形劇烈,使梁啟超隱約感到“貧富兩階級戰爭,這句話說了已經幾十年,今日卻漸漸到了不能不實現的時代”(23)同上,第2971頁。。面對這種局勢,他觀察到兩種應對的方式,一是普通社會黨所采取的承認現存政治組織而將生產機關國有化的方式,二是所謂俄國過激黨的將現存政治組織打破的方式。梁啟超通常被視為溫和派,但面對世界局勢的大變,他不能不將思路推進到這樣的極限,即預測到“社會革命恐怕是二十世紀史唯一的特色”,“世界上一切工業國家,那一國不是早經分為兩國?那資本國和勞動國,早晚總有一回短兵相接拼個你死我活”(24)同上,第2972頁。。

梁啟超是立足世界大勢而建立其對社會主義的基本認識框架的,或者說,他是從世界大勢的內在的、實然的、歷史的角度來接受社會主義的,這一點區別于那種將社會主義作為應然之理念的思路。從以上分析可知,立足世界大勢而把握社會主義,在梁啟超那里還經歷了一個變化的過程,即社會主義革命從在世界競爭大勢內部可以被化解的狀態,進至本身作為世界大勢的狀態。早期曾預測的“二十世紀民族競爭之慘劇,千枝萬葉,千流萬湍,而悉結集于此一點”(25)梁啟超:《論民族競爭之大勢》,《梁啟超全集》第4卷,第899頁。引文的“此一點”指社會主義革命。,對梁啟超來說正是到了歐戰和十月革命之后真正化為現實。這種轉變的過程,提示了梁啟超思想中用通常的“改良主義”所無法涵蓋的內容。

三、中國現實與社會主義

世界大勢構成梁啟超思想取徑的判準,但這種判準卻無法直接貫徹到中國現實這一層面。究其原因,乃在于世界大勢本身所包含的等級性以及這種大勢所依賴的優勝劣汰的進化論,對中國現實來說具有一種極其強烈的排斥意味。中國是世界之一分子,但似乎并不在作為原理和判準的“世界大勢”內部,或者說,世界大勢正以其對中國的排斥和淘汰而彰顯自身。于是,在“大勢”那邊作為民族帝國主義在平準界競爭之結果的社會主義問題,對于梁啟超來說,就無法立刻在中國現實內部找到恰當的對應物,也即循著世界大勢所得的社會主義來觀察其在中國現實中的適應性,首先所感受到的是時代的錯位,是理論與現實之間的齟齬。

從這種錯位的感受出發,是在立足世界大勢以論證社會主義必然發生的同時,對社會主義相對中國現實而言過于超前的反復提醒。誠然“二十世紀之人類,茍不能為資本家,即不得不為勞力者,蓋平準界之大勢所必然也”(26)同上,第899頁。,但這種在平準界的競爭之所以發生,是民族帝國主義膨脹的緣故,而民族帝國主義又是由民族主義的膨脹而來。反觀中國,政治上尚處于不能自立的狀態,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尚且不能談,更何況社會主義。不僅如此,在國民競爭而非國家競爭的大勢中,中國當時甚至還不止于政治的不能自立,而且處于國民對于國家沒有愛國心、沒有自覺意識的階段,于是可能永遠沉淪于被剝奪的位置而不自知。

這一認識在1906年前后與《民報》進行論爭的過程中獲得更加充分的說明。這場論爭從1905年底開始,至1907年上半年結束,持續大概一年半有余。雙方就政治革命是否應與社會革命宗教革命并行、是否應該實行土地國有、如何認識“下等社會”的國民程度、如何認識外資等問題展開了往復辯論。如伯納爾的研究所指出的,論戰的主題以及雙方在論辯中的具體觀點都有變化(27)[美]伯納爾:《一九〇七年以前中國的社會主義思潮》,第118-119頁。,但就社會主義的態度而言,梁啟超可以說始終堅持將原理上即世界大勢意義上的社會主義與施之于中國現實的社會主義加以嚴格區分的態度。他一方面宣告“社會主義為高尚純潔之主義”,并且主張“開明專制中及政治革命后之立法事業,當參以國家社會主義的精神,以豫消將來社會革命之禍”;另一方面又歷數土地國有之弊與國民程度之低,認為“社會主義之極端的土地國有主義,吾所不取。今日以社會革命提倡國民,吾認為不必要”,尤其是因為國民程度太低,所以“野心家欲以極端的社會主義與政治革命種族革命同時并行,吾認其為煽動乞丐流氓之具”。(28)梁啟超:《答某報第四號對于〈新民叢報〉之駁論》,《梁啟超全集》第6卷,第1626頁。他將社會主義區分為“辨理的社會主義”和“感情的社會革命”兩類,而“感情的社會革命”即是不顧中國之實際,撥動國民極端之感情,其結果只能是“為國中養成多數空論之輩”。(29)同上,第1626、1623頁。

梁啟超不厭其煩,不僅對《民報》的觀點悉加駁論,而且從正面對中國現階段之不能實行社會革命進行條分縷析的說明,其所論證有不必行、不可行、不能行三個方面。所謂不必行,是指中國因為沒有貴族制度、財產繼承上的平均相續法和極輕的賦稅,使得社會上并無貧富懸隔的現象。所謂不可行,是指中國因為產業孱弱、生產落后,所以根本還談不上分配問題,從而談不上社會革命。所謂不能行,是指一場真正圓滿的社會革命,必舉一切生產機關而為國有,而此國家要能夠擔負全國人之各項需求之責任,然而中國今日絕無此等政府。所以《民報》所鼓吹的土地國有只能是魯莽滅裂之舉,“一若但解決土地問題,則社會問題即全部解決者然,是由未識社會主義之為何物也”。(30)這三個方面的分析,參見梁啟超:《雜答某報》,夏曉虹輯:《〈飲冰室合集〉集外文》上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416、421、424頁。

歷數社會革命之不必行、不可行、不能行,尤其是置身于一場聲勢浩大的論爭之中來闡發其觀點,梁啟超在論爭中還悍然放言:“吾以為策中國今日經濟界之前途,當以獎厲資本家為第一義,而以保護勞動者為第二義。”(31)同上,第421頁。“獎厲”原文如此。如此種種,容易予人一種梁啟超站在所謂革命派的對立面、不贊成社會主義的印象。“革命與改良”這種素被廣泛接受的認識框架,也因這種印象而更加得到強化。但是,革命與改良都不是單一層面的,而是有多樣的層次;它們不是截然對立的,而是有諸多的交集,在不同歷史條件下亦有不同內涵,在此一種政治、社會的力學關系中被把握為革命的內容,在彼一種力學關系中可能被把握為改良的內容,反之亦然。上文呈現了梁啟超基于世界大勢和中國現實而對社會主義的不同評價和取舍,但這并不意味著立足中國現實就絕然表現為對社會主義的反對。相反,正因為立足中國現實,梁啟超的社會主義論包含了更為復雜的面目,更展現了理念和現實之間的摩擦與糾纏。梁啟超批評“感情的社會革命”,但高度肯定“辨理的社會主義”;他反對動員下等社會來參與政治運動,但認為“非必由人民暴動舉行社會革命,乃可以達社會主義之目的,此吾所主張也”(32)梁啟超:《答某報第四號對于〈新民叢報〉之駁論》,《梁啟超全集》第6卷,第1626頁。。即便在論戰的劍拔弩張之中,梁啟超也沒有放棄對社會主義的肯定。他之提倡資本主義,并不是在與社會主義相對立的意義上對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資本主義的肯定,而是激于一種強烈的外資亡國和國民競爭的意識。他所感覺恐怖的是外國資本將全體中國人置于被壓迫階級的境況。(33)參見梁啟超:《雜答某報》,《〈飲冰室合集〉集外文》上冊,第420頁。這種恐怖直到其回國之后仍伴隨著他,正所謂“若夫中國,則資本家多為外人非我國人,資本家日多則我國家即日即于亡,可不懼哉?”(34)梁啟超:《蒞北京商會歡迎會演說辭》,《梁啟超全集》第8卷,第2521頁。這一擔心并非無據,事實上,正是歐戰的爆發給了中國民族工業以發展的時機,這一時期工業的發展也為隨后政黨政治的展開準備了一定的階級基礎。

不僅如此,即便是對于那種激進的社會主義倡導,比如資本國有之說,梁啟超也并未回避,而是以之為現實選擇的導引,時時懸在眼前。他預感到“‘國有’政策,自今以往,日益占勢力矣”,由此認為“社會主義家言,且并倡資本歸公(即資本國有)之說,此其義在今日中國,固萬難實行,(即泰西各國亦未能實行。)然此實世界之公理,將來必至之符。今若為國家百年長計,則改革伊始,不可不為應此趨勢之預備”。(35)梁啟超:《外資輸入問題》,《梁啟超全集》第5卷,第1336頁。他認為在產業萎靡的狀況下,誠然沒有發生嚴重的分配問題,但這并不意味著對社會主義問題就可以置之不問,因為“但使我國家既進步而得馳騁于世界競爭之林,則夫今日世界各國之大問題,自無一不相隨以移植于我國,又勢所必至也,然則社會主義一問題,無論以世界人類分子之資格,或以中國國民分子之資格,而皆不容以對岸火災視之,抑章章”(36)梁啟超:《社會主義論序》,《梁啟超全集》第6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228頁。。這種將社會主義作為現實選擇之導引的傾向,越到后來越明顯,認為梁啟超鼓吹社會革命之圓滿只是一種“保守的拖延戰術”(37)[美]伯納爾:《一九〇七年以前中國的社會主義思潮》,第133頁。可能并不公允。梁啟超對社會主義作為“高尚純潔之主義”的肯定絕非信口之談,而近乎成為其思想的底色,這一點在歐戰之后的思想言論中可以看得更清楚。

1921年,在回復張東蓀論社會主義的信中,梁啟超一開頭就吐露其內心的苦悶:“所謂苦悶者,非對于主義本身之何去何從尚有所疑問也,正以確信此主義必須進行,而在進行之途中必經過一種事實——其事實之性質,一面為本主義之敵,一面又為本主義之友,吾輩應付此種事實之態度,友視耶?敵視耶?”(38)梁啟超:《復張東蓀書論社會主義運動》,《梁啟超全集》第11卷,第3329頁。這里的“主義”即“社會主義”。這句話清楚地說明,此時的梁啟超不僅對社會主義理論本身而且對社會主義行之于中國是確信無疑的。這與他1906年前后雖原理性地肯定社會主義但仍將之置于未來的維度有顯著不同,又呼應了上節所論社會主義從作為世界競爭大勢的一個內部環節躍升為大勢本身的脈動。在此語境中,可以說梁啟超是作為一個社會主義者而運思的,他的苦悶源自如何更妥帖地立足現實來推行社會主義,更具體地說,是對于社會主義運動的擔綱者或者政治主體的思考。這也表現于其接下來一段時期對無槍階級與有槍階級(1921)、無產階級與無業階級(1925)、無業游民與有業平民(1926)等問題的反復討論。梁啟超此時誠然還強調應發展資本主義,但這不是對資本主義有何留戀,他明確說“磨牙吮血之資本主義”會導致“極可厭可憎之畸形的發展”;(39)同上,第3331頁。他也不是嘗試首先發展資本主義,待生產繁榮之后再考慮社會主義問題這種兩步走的方法,而是意識到采取資本主義只是為了發展生產的不得已之舉,采取資本主義的同時應采取社會主義的方式予以矯正,或者說,這是一種在社會主義框架內的資本主義生產。如他所明白宣告的:“不能不屬望于資本家,原屬不得已之辦法”,“必同時有非資本主義的生產,以與資本主義的生產相為駢進。”(40)同上,第3333頁。由此,所謂苦悶,同時也是對于在中國從事社會主義運動而至少暫時不能不依靠此“磨牙吮血之資本主義”而來的苦悶。依靠資本主義不僅是生產所需,也是為了鍛造勞動階級,因為社會主義的實現“不能不以勞動階級為運動之主體”(41)同上,第3331頁。。他由此而展望著“萬不容緩”的“社會主義的群眾運動”:“社會主義的群眾運動,今日可行否耶?吾以為吾輩既屬望勞動階級為將來改造社會之主體,則現在向此方而下功夫,實萬不容緩,不能以其人數尚少而漠視之。”(42)同上,第3333頁。在此,梁啟超不惟是從中國現實內部去肯定社會主義的理論分析者,而且是一個幾乎要踏入群眾運動的、行動的社會主義者。

四、中國思想與社會主義

世界大勢為梁啟超認識和接受社會主義提供了基本框架,或者更直接地說,社會主義就是作為世界大勢的一環而為梁啟超所接受的。但梁啟超之接受社會主義,并且推舉它為“高尚純潔之主義”,卻不純然是出于世界大勢的威力,還由于他在中國歷史、中國思想內部看到其中可以與社會主義相接榫的內容,進一步說,社會主義就其作為一種思想而言被梁啟超立足中國思想內在化了。前文曾提及在歐戰之后,在對中國現實問題的思考中,社會主義甚至成為梁啟超思想的底色,這一點正與梁啟超對中國思想尤其是先秦思想所包含的社會主義性質的闡釋同步。

將社會主義與中國思想關聯在一起的第一個場合,是對自己老師康有為哲學思想的闡釋。在1901年發表于《清議報》上的《南海康先生傳》中,梁啟超有這樣的論述:“先生之哲學,社會主義派哲學也。泰西社會主義,原于希臘之柏拉圖,有共產之論。及十八世紀,桑士蒙、康德之徒大倡之,其組織漸完備,隱然為政治上一潛勢力。先生未嘗讀諸氏之書,而其理想與之暗合者甚多。其論據之本,在《戴記·禮運》篇孔子告子游之語。”(43)梁啟超:《南海康先生傳》,《梁啟超全集》第2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371頁。誠然,這里所提及的社會主義還只是桑士蒙即圣西門一派的所謂空想性質的社會主義,但是能將康有為的哲學斷然定義為社會主義派哲學,在當時不能不說是一個極為新穎的創造。讀下文的長篇論述可知,這里說的康有為哲學就是《大同書》的內容概要,而這也是《大同書》第一次公布于世。將自己老師秘而不宣的著作直接稱為社會主義派哲學,正說明社會主義在此時的梁啟超思想中印記之深。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沒有直接使用過“社會主義”的提法,但書中提及“傅氏之論生計”“工人聯黨”“人群之說”“均產之說”(44)康有為:《大同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28-229頁。“傅氏”即傅立葉。等說明他顯然了解社會主義,(45)關于康有為接觸社會主義的脈絡,參見[美]蕭公權:《近代中國與新世界:康有為變法與大同思想研究》,汪榮祖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42-344頁。實際上,“人群之說”即“社會主義”(46)梁啟超在《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中引述赫胥黎的話,以夾注說明“社會主義”即“人群主義”。這里的關節點是對social一詞的譯法。因此,可以說《大同書》是提到了“社會主義”的,這一點以前似沒有研究者論及。(梁啟超:《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梁啟超全集》第4卷,第1026頁。)。但是,梁啟超此處所論,其語脈卻不是在承接康有為的社會主義論而已,而是要將康有為從《禮運》以及佛學特別是華嚴宗那里得來的思想與作為一種外來新思想的社會主義進行對接,或者說,是要提出中國固有思想中的社會主義維度,從而為其接受作為世界大勢之一環的社會主義奠定基礎。他極力強調康有為“未讀一西書”(47)梁啟超:《南海康先生傳》,《梁啟超全集》第2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379頁。,目的或許不僅在突出老師“冥心孤往”的獨創性,更為了顯示社會主義在中國思想中的源生性。

1904年,他發表《中國之社會主義》,將麥喀士(即馬克思)和拉士梭爾(即拉薩爾)論在一處,認為他們所代表的社會主義思想雖“頗聳聽聞”,但其實無甚稀奇,因為“吾中國固夙有之”,王莽的“分田劫假”和宋代蘇洵所論井田制廢除之后田主與耕者對立的狀況,與麥喀士、拉士梭爾等人之論口吻逼肖,進而斷言“中國古代井田制度,正與近世之社會主義同一立腳點”。(48)梁啟超:《中國之社會主義》,《梁啟超全集》第2卷,第392頁。此處所論,顯示三年前他對老師的表彰并非只是出于私意,而是立足更寬廣的中國史與中國思想的平心之論。

致力于開掘中國歷史和中國思想自身的社會主義維度,在歐戰之后更加集中。這一點與梁啟超逐漸淡出政治、轉向講學著述尤其是對中國文化中國思想的研究有關,也與他從這時起對作為一種政治道路的社會主義有更內在的接受這一動向互為表里。如上文所述,歐戰之后,梁啟超不僅在世界大勢的脈絡上將社會主義作為大勢本身來加以把握,而且更顯示出將社會主義作為內在于中國現實的、正在進行的政治運動來理解的傾向。他是把社會主義作為已經在中國發生的運動為前提,來思考如何擴大勞動階級和轉化游民階級,從而鍛造更廣大的政治主體的。

對這一脈絡的完整把握,或當從《歐游心影錄》開始。《歐游心影錄》已經提及其與歐洲“社會黨名士”在談話中說起“孔子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不患寡而患不均’,跟著又講到井田制度,又講些墨子的‘兼愛’、‘寢兵’”等學說,從而引起對方的興趣與贊嘆。(49)梁啟超:《歐游心影錄節錄》,《梁啟超全集》第10卷,第2986頁。更重要的是,梁啟超通過對戰后西方的生計、財政、革命、科學、思想、文學等幾乎全方位文明狀況的檢討,而提出的新文明再造以及“中國人對于世界文明之大責任”(50)同上,第2985頁。這一課題,相當于為其接下來系統整理中國歷史和中國思想中的社會主義傾向確立了總前提。

這種整理可以分為兩種脈絡來加以解析。首先,是立足中國歷史,對中國社會結構之階級狀況的梳理。梁啟超對中國古代社會階級狀況的論述散見于1920年代的多篇文字之中,最集中的當推1925年在清華大學所講的《中國文化史——社會組織篇》中題為“階級”的上下兩節。梁啟超認識到階級是人類社會所不能免的普遍現象。他歷數從春秋時期以至清代階級演變的脈絡,并不否認比如六朝以至唐代的族望門第之別,也不否認在金元清時期以種族區別階級的現象。在《階級(下)》中,他對中國古代奴隸身份的源起和流衍也做了系統梳理,看到“最近至清中葉仍常發見有承認買賣人口為正當權利之法令”,而且“就事實上論,女婢至今依然為變相的存在”,但他的總判斷是中國“自有成文史籍以來,嚴格的階級分別,即已不甚可見”。(51)梁啟超:《中國文化史》,《梁啟超全集》第17卷,第5103、5089頁。這個意思在1921年有更斬截的概括:“故就大體論之,自漢以來,國民之公私權乃至生計的機會,皆可謂一切絕對的平等。”(52)梁啟超:《歷史上中華國民事業之成敗及今后革進之機運》,《梁啟超全集》第11卷,第3345頁。

對中國古代社會無明顯階級對立的現象,錢穆、梁漱溟等都有過肯定性的分析。梁啟超的分析與錢、梁等有重疊之處,也有自己的特點。其一,梁啟超的論述緊密承接對中國固有歷史之平等精神和社會主義傾向的分析,是在經過對西方文明的反思之后,為了承當“中國人對于世界文明之大責任”的脈絡中引發的。其二,更重要的是,梁啟超并不否認以貧富對立為主要內容的階級問題在現階段和將來的存在,或者說,他并不否認現階段和將來階級斗爭之可能,他所積極論述的是古代。他明確說:“現代新階級發生,全以‘生計的’地位為分野,前此之血族的、宗教的階級,已成陳跡。我國民雖未受舊階級之毒,然今后新階級之發生,終不能免,所謂‘絕對平等’者,權衡將破,不別謀所以順應之,其敝或視他國更甚。”(53)梁啟超:《歷史上中華國民事業之成敗及今后革進之機運》,《梁啟超全集》第11卷,第3345頁。這一認識也貫穿到后面,他對奴隸問題的預言是“奴之名義,固非現代所能復活,然而變相之奴且將應運生焉”(54)梁啟超:《中國文化史》,《梁啟超全集》第17卷,第5104頁。。此“運”即生計分野之運,即現代新階級分化之運。這也是梁啟超在1920年代反復論及有業階級、無業階級、游民階級等問題的根本原因。

其次,在階級狀況的分析脈絡之外,是更加密集的對中國古代思想之社會主義傾向的高揚。這當中尤其典型的是1922年先后在北京法政專門學校和南京東南大學等地所講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一書。該書開宗明義,在“序論”中即指出:“我國自春秋戰國以還,學術勃興,而所謂‘百家言’者,蓋罔不歸宿于政治。其政治思想有大特色三:曰世界主義,曰平民主義或民本主義,曰社會主義。此三種主義之內容,與現代歐美人所倡導者為同為異,孰優孰劣,此屬別問題。要之此三種主義,為我國人夙所信仰。”(55)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啟超全集》第12卷,第3604頁。其“社會主義”的具體表現,梁啟超從生計、階級、法律等多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特別指出“我國之生計學說,常以分配論為首位,而生產論乃在次位也”(56)同上,第3605頁。。這特別見于孟子的經濟思想。附帶著說,梁啟超對先秦思想之積極面的發掘,特別注重對經濟問題的分析,其表彰孟子“認經濟問題為改良社會之根本,與后世之恥言生計而高談道德者有異矣”(57)梁啟超:《老孔墨以后學派概觀》,《梁啟超全集》第11卷,第3324頁。也是其夫子自道。這些分析的特點可以說都顯示社會主義思想對他的影響。總之,在梁啟超看來,歐洲的社會主義思想傳播不過百年,而“我國則孔墨孟荀商韓以至許行白圭之徒,其所論列,殆無一不帶有社會主義色彩。”(58)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啟超全集》第12卷,第3605頁。。

不僅春秋戰國思想如此,在中國歷史的源頭處,在夏殷時期、在大禹那里就已經具備了此類思想:“其政治上之理想,則世界主義、統一主義、平等主義、博愛主義等,發達最早,此皆大禹人格之化成。”(59)梁啟超:《紀夏殷王業》,《梁啟超全集》第12卷,第3472頁。為進一步闡明此義,梁啟超詳論三代時期的天教和祖教,認為“此等最閎遠最普遍最高尚之世界主義博愛主義,三千年前西方各國各教所未見及者,我國蓋視為布帛菽粟焉,此天教祖教之極效也”(60)梁啟超:《志三代宗教禮學》,《梁啟超全集》第12卷,第3597頁。。

更進一步,在梁啟超看來,中國固有思想中不僅富有社會主義的精神,從而可以接引西方的社會主義思想,而且還有為后者所不及的、更加超越的維度。他認為儒家的絜矩之道和同類意識超過“國民意識”“階級意識”,因為后者導向人之相離嫉,而前者導向人之相和合,導向一種“天下”政治。他認為《禮記》所載之“不必藏諸己”“不必為己”等“與今世社會主義家艷稱之‘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兩格言正相函,但其背影中別有一種極溫柔敦厚之人生觀在,有一種‘無所謂而為’的精神在”(61)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啟超全集》第12卷,第3640頁。“無所謂而為”,原文如此,且多個版本如此,疑應為“無所為而為”。。他還批評“近代歐美學說——無論資本主義者流,社會主義者流,皆獎厲人心以專從物質界討生活”,從而都是淺薄偏枯的,而儒家思想中別有一種可以導人精神生活向上、盡人之性的能量,可以建設一個“仁的社會”。(62)同上,第3694頁。誠然,這些批評未必全部成立,在梁啟超那里這些也并不是定論。他的儒家論持有一種始終開放的對話的態勢,儒家自來就吸收過道家佛家的思想,現階段也要吸收社會主義的思想。他甚至說:“凡歐洲新的政治學說,社會主義,皆與儒家以極大的影響。”(63)梁啟超:《儒家哲學》,《梁啟超全集》第17卷,第4962頁。當梁啟超在去世前兩年寫下這句話的時候,他心里所想到的例證或許就是自己。

五、結 論

梁啟超著述宏富,所涉論題極為龐雜。舉凡古今中西的思想學術、政制國體、內務外交、財政貨幣、疆域民族、地理交通、天文歷法、科學宗教、家族婚姻、國性民風、文學藝術,等等,無不論列。這當中,他所身歷的戊戌變法、民國肇造、辦報組黨等事件,其以專書的規模加以探討的新民說、新史學、近三百年學術史等課題,都是歷來研究者所特別關注的。相比之下,其社會主義論述就數量來說在其全部論述中占比較小,又沒有形成專書,不免顯得浮泛。但是,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社會主義問題在梁啟超的思想世界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綰合的作用,他對世界大勢、中國現實、中國歷史與思想的觀念都匯集于其社會主義論這個點上,而且“社會主義”是作為這諸方面的觀念之歸宿而存在的。上文曾指出,梁啟超不僅在理論上接受社會主義,而且近乎是一個行動的社會主義者,“社會主義的群眾運動”這一前景在其后期的思想世界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當然,正如梁啟超自己也意識到的,他從貧富對立、分配、有產無產等角度對社會主義的理解未必符合關于社會主義的規范定義,然而這不足為病,因為從來沒有一個具體的時空條件能夠完全復制那種規范的定義。進一步說,所謂規范定義只能是一種理論假說。歷史總是在特定風土中展開的,在這特定的風土中,所有規范性的理論都可能而且必然是變形的。名與實的關系不是單向抑制或者相互束縛的關系,而是相互導引、相互激發的關系。在相互的導引和激發中,既有的名與實會同時蛻變,而將歷史推向新的高度,這正是梁啟超所努力的方向。

我們通過對梁啟超在世界大勢、中國現實、中國思想這三條線索的社會主義論述的分析,綜合呈現了梁啟超社會主義論的來源、內容、特點、演變過程、現實效能以及這諸多方面所形成的張力結構,從而可以說勾勒了一個“社會主義者梁啟超”的形象。但這并非是本文的終點,甚至并非本文的目的,因為這一形象本身仍然是開放的。這是一個通過自己的思想苦斗從內部凝結起來的形象,而不是隨順和屈服于時流的結果。本文想進一步提出的是梁啟超在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上,尤其是在如何將作為世界大勢且是“高尚純潔之主義”的社會主義運用于解釋中國現實,并與中國固有的歷史脈動和思想脈動相勾連的問題界面上,其所表現出來的欣喜、困頓、掙扎、激越等姿態里面所包含的思想方式。相比于這一邊界明晰的、作為結果的形象,更重要的毋寧說是這一形象所得以完成的那個綿延的、苦斗的思想過程。

然而如果不勾勒梁啟超的社會主義論,就幾乎不可能觸及到嚴格意義上的梁啟超的思想方式。正是由社會主義這個總問題才帶出如下一系列問題:如何結合經濟來運思或者說經濟地思考,如何理解資本、暴力、精英群體、士人、群眾運動、勞動階級、游民,等等。在此,社會主義不是一種作為答案的主義話語,而是作為新問題的一根引線而存在的。由此引線所牽出的這一系列新問題是他素所研習和寫作的今文經學、清代思想學術、道佛學,以及他所表彰的大學問家如斯賓塞、赫胥黎、達爾文,大政治家如霍布斯、盧梭、伯倫知理,大哲學家如笛卡爾、斯賓諾莎、康德等所無法直接回答的,也就是能夠暴露出其固有知識體系之限度的問題。而正是固有知識體系之限度的展露,或者說對這種限度的自覺,召喚著新的思想方式的誕生。

綜合而言,經歷了歐戰、十月革命、“五四”等一系列新的歷史事件,進入二十年代之后,新的社會現實逐步凸顯,在這新的社會現實當中,最具新穎性也是最具沖擊力的就是底層“民眾”作為新的社會力量的凸顯。“民”、“民眾”是在清末的歷史變局中登場的,《民報》與《新民叢報》的取名即來自那一變局。但在那時,“民”或者“民眾”還主要停留在理念的狀態中,民之名與民之實還沒有真正對應。只有在經歷了1920年前后內外一系列事件的刺激之后,“民眾”才逐漸擺脫理念化的狀態而現實化,作為理念的“民眾”此時開始具備了自己的肉身。對于這種新的現實,思想界的回應方式可概括為三種。一種是繞開或者背向這一現實,仍然沿著清末以來的路徑而拓展其思想和學問世界的,這一取向在進入二十年代以后逐漸被目為保守。一種是目擊世變而迅速放棄舊學并抓住了新思想新學說而與新現實共同擺蕩的,這一取向在當時被目為新派。第三種,則是沒有放棄對新現實的把握,同時也不放棄自己的固有學問,于是呈現出一種竭力伸展自己固有學問之極致來觸碰現實的運思軌跡。如果將1920年前后的現實問題比作是一面高墻,則第一種思想方式是貌似繞開高墻,而實質是駐足于高墻之內的方式,第二種方式是憑借新思想的云梯翻越高墻的方式,第三種方式則既不是駐足也不是輕松跨越,而是竭力伸展自己的思想指爪,試圖推倒這堵墻而又不能不碰壁的方式。這第三種方式,就是梁啟超的方式。從這里,也就能把握梁啟超的思想位置。

梁啟超的學問之密度與思想之深度,或有可商之處,但梁啟超最可貴的地方,就在于他始終努力自覺內在于自己的時代,始終努力保持把自己的同時代問題化并持續地加以追問。關心和思考現實是一句熟語,但要真正關心和思考現實又談何容易。現實一方面是作為經驗材料的雜亂無章,一方面又是作為瞬間的稍縱即逝。于是,我們習見的和現實的關系要么是被現實所壓倒,要么是執守一套學說以試圖壓倒現實。執守無論舊或者新的某套學說以繞開或趕上現實,說到底都是將現實推開,讓自己處于安全狀態的外部性的方法。梁啟超的選擇則相反,他自然還沒有完全放棄自己的所學所信,但他沒有回避現實,他并且持續使自己保持對現實的敏感,持續地追問現實。現實橫亙在他前面,他碰壁,但他沒有停下,他持續使自己的運思趨向于去把握這種新的現實,從而使碰壁成為其運思的常態。也正是在這種不斷碰壁的過程之中,梁啟超展現了其運思的極限狀態。

這種極限狀態的具體展開,即是既有的思想被撐到極致,不斷向前、向著未知的狀況伸展。及物、及于新的現實問題,但又不能完全地把握這些問題,更不能穿越這些問題,而只能竭力地去抓取,以至于在這些問題上留下斑斑指痕。這是一個思想與問題撕扯的界面。思想在這個界面上掙扎,乃至困頓、徘徊。它不是平滑流利的,而是帶著遲疑的鈍感。當梁啟超屬望勞動階級成為將來改造改造社會之主體,而又認為“游民階級運動之結果,只有增加游民”(64)梁啟超:《復張東蓀書論社會主義運動》,《梁啟超全集》第11卷,第3334頁。;當其意識到政治運動的意義,但是對“今日之中國,是否當以政治運動為主要的國民運動”,認為“吾亦不敢言”;(65)梁啟超:《政治運動之意義及價值》,《梁啟超全集》第11卷,第3338頁。當其認識到“由少數而多數而大多數而最大多數而全體,便是政治的極軌,也是政治進化一定的程序”(66)梁啟超:《無槍階級對有槍階級》,《梁啟超全集》第11卷,第3389頁。,而同時困惑于中國的有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究竟如何劃分;當其痛悔于“始終脫不掉‘賢人政治’的舊觀念,始終想憑借一種固有的舊勢力來改良這國家,所以和那些不該共事或不愿共事的人,也共過幾回事。雖然我自信沒有做壞事,多少總不免被人利用我做壞事,我良心上無限苦痛,覺得簡直是我間接的罪惡”(67)梁啟超:《外交歟內政歟》,《梁啟超全集》第11卷,第3410頁。,等等,即是展現了這種遲疑的鈍感,展現了這種思想的極限。必須強調,這不是在檢討梁啟超思想的“局限”,仿佛這是可以輕易跨過和解決的問題。實際上,政治主體的鍛造、政治運動的利弊、階級的劃分等,在此后歷史上也不是一下子就解決了的,而且有的問題還不斷反復。以為可以一次性就能解決問題,可能只是問題的空洞化和歷史的反復。相反,正是在梁啟超的遲疑的鈍感之中,保留著對現實難題本身的忠誠,保留著其在極限中運思的艱苦,和由忠誠與艱苦而來的沉實之感。這也因此就是使思想不斷地保持在由否定和自我否定所構成的不安定之中,使思想持續面對未知的次元,使思想裂變奔突而時時欲沖破其自身界限即處于臨界的狀態之中。這是一種臨界中的思想,是思想的臨界。

猜你喜歡
現實思想
關于戀愛的殘酷現實
轉化思想的應用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我對詩與現實的見解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20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一種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強現實交互App的開發
“刷臉取錢”將成現實
現實的困惑
中國衛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性视频网站|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欧美亚洲日韩不卡在线在线观看| 国产亚卅精品无码| 国产av剧情无码精品色午夜| 久久国语对白|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中文电影| 人妻少妇久久久久久97人妻|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99re在线视频观看| 伊人天堂网|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91在线视频福利|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 九色91在线视频| 97综合久久|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欧美精品一二三区|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区二区自偷自拍视频|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亚洲视频一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看|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国产国产人免费视频成18|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91福利在线看|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国产欧美自拍视频| 女人一级毛片|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不卡|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欧美精品高清| 亚洲男人在线|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 国产免费好大好硬视频|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91九色视频网| 久久综合色88| yjizz视频最新网站在线| 亚洲三级色|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波多野结衣视频一区二区 | 一级片一区|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欧美精品影院|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国产精品私拍在线爆乳| 欧美v在线| 极品国产在线|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国产美女人喷水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99re免费视频| 亚洲天堂自拍|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韩国福利一区| 亚洲黄色成人|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