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白描在中國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國畫中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表現手段之一。白描藝術不僅包括線條形式,還涉及整幅畫面的構圖形式及畫家創作時的情感。藝術家陳子奮被譽為中國畫界的一代“白描大師”,他在白描藝術上具有很高的造詣。圍繞陳子奮的白描藝術,闡述陳子奮白描畫中獨特的“金石味”的線條形式、百變且飽滿的構圖形式,以及陳子奮所秉承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寫生觀。通過對其藝術形式的理解,有利于學習理解陳子奮白描花卉的繪畫語言并運用到個人白描花卉創作中。
關鍵詞:陳子奮;白描藝術;金石線條;線條形式;構圖形式
一、“金石味”的線條形式
中國繪畫史上有很多白描大師,例如顧愷之、吳道子、趙孟頫等。每個大師都有不同的線條特征。線條對于中國畫來說是最基礎的,也是最重要的元素。中國畫歷來講究線的質量,東晉畫家顧愷之曾提出“以形寫神”,從而確立了中國藝術中“神”高于“形”的美學觀念。早在唐代,張彥遠便指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彼磉_的意思就是畫中的造型是為了立意,但不能一味為了追求立意而馬虎了事,要有基本的造型,也就是說其物象要有“骨”,使得畫面既有框架,又有飽滿的內涵?!肮恰痹谥袊嬛兴磉_的意思便是線條,這就能看出來,用筆一直是畫家們所重視的,是中國畫技法中基礎的基礎。
白描是學習中國畫的基礎,是指用不同深淺程度的墨色線條勾描形象而不加修飾與渲染烘托的畫法,這種畫法用簡練卻并不簡單的線條描繪出鮮明生動的形象。白描畫是古代“白畫”的發展,用墨線勾描物象。白描技法可分為兩大類:一類出自北宋畫家李龍眠,被稱為鐵線描;另一類出自唐代畫家吳道子,被稱為蘭葉描。本文所講的陳子奮的白描藝術,既不是李龍眠式的,也不是吳道子式的,而是獨特的,有“金石味”的線條形式。美術史家俞劍華曾經評價并且稱贊陳子奮的白描藝術說:“他的線條既不是顧愷之式的,也不是李龍眠式的,而是含有顧愷之、李龍眠的精華而獨樹一格,成其所謂陳子奮的白描。流利的地方如行云流水,頓挫的地方如屋漏痕。平正溫和,絕沒有霸悍的習氣;宛轉自如,也沒有生硬的缺點?!标愖訆^鐘愛于白描花卉,也學習鐘鼎文,并探索用篆書筆法作畫。他以花鳥畫馳名于畫壇,作畫時極為重視線條表現,特別致力于雙勾法。這與他的寫生觀有著密切關系。
陳子奮將白描的線條稱為筆條,陳子奮獨創的筆條使用方式,被他視為表達內心世界的一種手段。值得注意的是,他筆下的筆條并非簡單的白描線條,而是擁有更深層次的意義,是一種精神的象征。陳子奮筆下的筆條,其寶貴之處不僅體現在花卉的形態和生長模式上,更重要的是它所傳達出的生命力及藝術家與自然的深層互動。此外,相較于其他白描作品,陳子奮筆下的筆條顯得更加特別。他用筆如刀刻,使筆畫的質感如同金石,散發出無窮無盡的藝術韻味。我們能夠感受到他筆觸中的柔情與力量,感受到畫面背后的故事。正因如此,陳子奮的筆條成為藝術領域不可或缺的珍寶。
所謂金石入畫,是將抽象的書法形式、“金石味”的線條轉化為表現具象的、描繪花卉的線條,讓這種線條在抽象與具象之間徘徊,讓白描的線條既有書法線條的韻味,又有金石線條的力量感。金石篆刻的刀法與陳子奮白描雙勾的繪畫技法如出一轍,陳子奮的白描花卉筆法,往往要經歷幾次的起承轉合,并非是順暢的,強調線條變化的豐富性,講究線條的粗細變化,從而取得中國畫審美上“以形寫神、神形兼備”的藝術意蘊。篆刻中的線條,不管是粗或者細,是直或者彎,都是經過藝術家主觀意識處理過的,都是在追求一種金石韻味。陳子奮的白描花卉之所以是“金石風格”,是因為他所表達的線條來自篆書。陳子奮專攻《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盤》等。在傳統藝術審美中,線條是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審美對象,與此同時,中國的畫家也將線條藝術發展到一種頂峰的狀態,并在線條的運用中形成堅韌、靈動、穩重、粗獷、協調、婉轉、纖麗等一系列對立統一的審美特性。
對于篆刻而言,雖然可發揮的空間不大,但線條依然是其最為重要的藝術表現途徑,讓篆刻的表現力變得豐富多彩。不同的線條能夠表達創作者不同的審美情趣,不同的線條給觀者帶來的審美體驗也是不同的。因此,陳子奮便把這種“金石味”的篆刻線條與白描結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種新穎的別具一格的“金石味”的線條形式。在陳子奮的白描花卉中,將金石書法的筆意融入雙勾白描花卉,使花卉的筆意與形象都充斥著力量感,創造出一種質樸、敦厚、大氣的線條風格,這也正是陳子奮繪畫技法的獨特之處。
二、百變且飽滿的構圖形式
陳子奮在畫面位置分布及構圖調整上的安排非常獨特,沒有一點多余和缺少的部分,給人一種清新愉悅的感覺。這其實要歸功于他的長期戶外寫生,“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被陳子奮發揮得淋漓盡致。正所謂藝術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陳子奮的畫基本都來自生活,他善于用最簡單的形式表達出最真摯的感受,用白描的手段準確地表達出濃厚的大自然的氣息,無論是描寫花卉精神煥發的生長狀態,還是表現花卉枯萎的凋零之感,都能使觀者產生共鳴。
陳子奮的白描花卉寫生畫的構圖形式,可以用百變多樣且飽滿去形容,并且其創作題材也是應有盡有,不僅包括各種熱帶花卉,還包括了路邊隨處可見的野花,構圖形式不拘一格,或疏或密,可達到疏可跑馬、密不透風的效果。花卉或左倚或右斜,入畫的方向各不相同,有的從左上角入畫,有的從右下角入畫,有的甚至是對角線構圖,花卉入畫和出畫的方向、角度以及動態非常多樣化,生動靈活且不呆板,被稱為“金角銀邊”。同時,其每一幅畫都不雷同,筆法可謂是在統一中有變化,在變化中又包含著統一。白描花卉如果僅僅使用鐵線描的形式,畫不好便會顯得僵硬,體現不出花的靈氣,工筆花鳥更是容易落入刻板的困境,而陳子奮的白描花卉就沒有出現這種問題。他所描繪的花卉非常注重神韻和姿態,在乎花卉的生長走勢和動態,著重表現花木的動感,就算是靜態的花草樹木也能在陳子奮的筆下被畫得勢態優美。陳子奮藝術風格的形成與他豐富的實踐和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篆刻中的空間章法在陳子奮的白描花卉中也被體現出來。在篆刻中,每個入印文字相互依存布排,構成印面的整體章法,可見章法隨篆法之變而變。篆法千變萬化,那章法也理應如此,但萬變不離其宗,是有規律可循的。趙之謙曾說過他“閱古印不下三千”,發現章法“率大同小異,蓋一聚一散”。趙氏以“聚散”為章法總則,雖不算全面,但十分精準。在書法藝術中,章法是至關重要的元素。實際上,每個漢字的結構都是有對比的,如平正、疏密、輕重、開合、虛實等諸多特點。這種獨特的運筆方式,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陰陽調和思想相契合?!熬凵ⅰ钡膽?,恰到好處地表達出漢字的韻律美感,從而實現了中國美學追求的美學理念。陳子奮在他的作品中也運用了篆刻的空間章法去表現白描花卉的組織穿插關系,不僅如此,陳子奮的構圖還被稱為“構圖詩化”。這種“構圖詩化”不是那種詩歌用圖像語言的簡單再現,而是物體、圖像、情感相融合的產物。陳子奮通過寫生深入研究自然,準確地處理“物理”“畫理”“情理”之間的關系,實現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畫面中的意境,傳達的其實是畫面之外的意象,其實就是表達畫家的心境,當最終表現對象變為心境的時候,形象的象征含義就超越了它自身的形象屬性,成為思想意識的載體,畫面的詩性化也愈加強烈,畫面也就愈加飽滿。
三、“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寫生觀
唐代畫家張璪說過:“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八個字所表達的意思就是畫家要以造化為師,深入到大自然中去,首先去觀照自己的內心,從而了解自然規律,并且不斷豐富對自然的精神感受,把大自然造化之美升華為藝術精神之美。它既是中國山水畫發展的核心思想之一,又蘊含著豐富的藝術哲學思想和美學價值,對當下寫生創作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巴鈳熢旎?,中得心源”高度概括了“立萬象于胸懷”的審美過程,即從自然萬象到藝術意象的創造性轉化,指出了藝術必須來自現實,以現實美為源泉?,F實轉化為藝術之前,必須先經過畫家主觀思想的再創造,把客觀現實的物象與畫家主觀的思想感情有機統一。作品所反映的客觀物象一定帶有畫家主觀思想的痕跡。這是在寫生中解讀自然、表現自然,是實現“物象之真”和“規律之真”、實現畫面“可觀、可行、可居、可游”之妙境的不二法門。同時,它也是達到客觀與主觀互通互融、高度統一的極佳方法,將自然萬物轉換為有情思、有生命的藝術形象,是升華自然表象的必由之路。
陳子奮在他的白描藝術中一直遵循并且秉承著這樣的理念,為白描藝術的傳承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陳子奮白描花卉冊》中的每一幅作品基本都是寫生而來的(圖1)。他的白描花卉之所以十分得心應手,是因為他長期去大自然中寫生,不但積攢了許多的寫生經驗,而且對于作畫的方式和方法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作畫基本不用打草稿便可信手拈來。他呼吁畫家要掌握根據物體的形狀和特征來運用筆觸和線條的技巧,確保每一筆都能真實地描繪出物體的形態。同時,他也主張在創作過程中適度地夸張變形,使作品既源于生活又能超越生活,盡力展現物體的精神風貌和反映物體的內在本質。他主張細心觀察生活,觀察自然,感悟自然,從自然生活中主動去汲取一些生動的資源,一步一步做到“造化在手”,從而一步一步獲得內心獨特的感悟。
必要的寫生對構圖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在陳子奮的白描花卉作品中,我們最常見的就是他經過寫生而得的作品,這類作品最能夠打動人心,因為它們具有生動豐富的形象和多種多樣的構圖形式。這些自然物象是非常重要的,其不僅可以為我們提供豐富的素材,還能夠為我們的構圖提供一系列靈感。
四、陳子奮的白描藝術在當代工筆花鳥畫中的意義
陳子奮將金石篆刻的技法與白描藝術相互融合是一種勇敢的嘗試,也是一種卓越的實踐。中國歷代對線條的運用就比較重視,尤其是線本身具有的美,與其他畫種是非常不同的,這種獨特的用筆,與書法不可分割。而以“金石氣”入畫,能夠從線條的表達和運筆速度上盡可能地去表現力量感。陳子奮在白描花鳥畫寫生中,盡可能地體現出了金石篆刻的用筆之美,他的作品并不是一味地精雕細琢,而是將線條與所繪物象剝離開來,也能體現出碑石篆刻的力量感,篆刻刀法中的沖刀法或者切刀法,在筆墨線條的提拉頓挫、中鋒與側鋒之間,自然而不經意地表現出來,如一根長線條往往要進行好幾次的組織,進而產生豐富的變化,不僅有了韻律節奏之美,而且在這些線條中,金石篆刻的斑駁生澀之美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陳子奮所秉持的寫生觀,也值得我們在后期的學習生活中繼續去保持,不斷地去觀察自然,感悟自然,從自然中去獲得獨到的心得體會,這是我們一生都應該追求和堅持的事情。陳子奮的花鳥白描藝術體現出了他當所處時代的精神面貌、人們的愛好趣味和審美風格,他將中國傳統花鳥畫白描的形式與書法藝術的金石氣韻融合在一起,賦予了作品剛勁有力、頓挫分明的韻味,創造了一個屬于自己的簡潔明凈的白描世界,同時,他開創出的白描與小寫意相結合的花鳥畫新體,為近代中國美術史留下了光輝的樂章,也確定了他在近現代畫壇中的不朽地位。他的白描手法也為當代工筆花鳥畫中的線造型起到了支撐和引領的作用。陳子奮的白描觀對于當代工筆白描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啟示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掌握繪畫技巧,還要在審美層面進行深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陳子奮.陳子奮白描花卉冊[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
[2]洪再新.中國美術史[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0.
[3]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4]裴書鴻.陳子奮白描花鳥畫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7.
[5]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6]李白玲.工筆花鳥畫[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7]張逸帆.鐵畫銀鉤,項背相望:陳子奮與鄭乃珖線描藝術的比較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7.
[8]趙關升.陳子奮《白描花卉》金石特色研究[J].今傳媒,2017(9):172-173.
[9]游志恒.陳子奮白描花鳥畫技法對白描花卉寫生教學的啟示[J].安陽工學院學報,2020(6):119-121.
作者簡介:
李旭梅,蘭州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敦煌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