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良
2028年,又一輪農村土地承包權結束,將會迎來新一輪土地的使命翻轉。
縱觀農村農民土地的存在現象,透過本質,等級分化演變嚴重,貧富差距十分明顯。
歷史是經驗的沉淀,是效能的教科書,更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鏡鑒。
上層建筑是在特定歷史條下形成的,時代變遷,方式也在變。長期的累積,在土地承包中出現諸多矛盾,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978年,安徽省小崗村18位村民按下紅手印,聯名要求分田到戶,轟動全國,成為包產到戶的首創者。而今浙江省的18位農村干部聯名發出倡議,要求強化集體經營,實現共同富裕,兩者的方式截然不同,應該說特定的時期有特定的要求,兩者誰也沒有錯。
三十多年前,土地貧脊,干農活集體出工大呼隆,種地大多數是人力操作。由于是采用大呼隆的經營方式,混工,怠工現象不足為奇。導致農民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做官的家人,干輕松農活,掙高工分。勤勞實干的農民干臟活、累活、重活,工分掙的卻低,這就是人的等級差別,形成多數人心里有怨氣。就當時而言,實行包干到戶,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糧食產量倍增,是效能機制的轉化。
隨著計生條例的實施,人口極大縮水。一家一個孩子,誰也不甘心讓小孩面朝黃土背朝天,當地球“修理工”,農家人紛紛進城,為小孩能到城里生活、讀書等提供條件。這樣一來,自然種田人少了,土地出現荒蕪的現象比比皆是。種種跡象進程表明,土地改革又出現新的劇本,允許土地大面積流轉,形成家庭農場和集體農場,產生了一個新的飛躍。科學種田,機械化作業,奠定了農業的根本出路。
長期的產能積累,意識形態的轉化,主、客集中體現,多元化的層出,人的思維再次高度集中,土地的從屬,大環境的趨勢影響,集體化所有利大于弊。
窺一斑而見全貌,我們本地,土地是按人口而劃分的,部分集體預留土地交錢發包到個人。畢竟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唯有真正視田如寶的人,靠種為生的人,才愛惜土地。即使每畝收入500元,上繳400,還攢100元,苦點累點花點力氣,有點剩余能量,總比沒有的強。各行各業都有文化成分,土地文化是社會穩定的基石。農民在土地上更新種植品種,改進農業技術,增加創收模式,奠定了土地文化翻新篇。
在新概念,新趨勢下,土地流轉又產生了極大的不均現象。掌握預留土地多少的村組干部,悉知流轉后土地產生的收入效益比例,從速出錢購買部分集體預留的土地面積,一年付出十年純收入。現在流轉金每畝一千多元,同樣3口之家,人均2畝為標準,老實農民每年也就6000多元。而預先知曉內幕的人,也是3口之家,人均5畝,他的收入每年15000元,這是什么概念,貧富差別又產生新一輪的極限。
換個話題,比如地方建設,廠企征用土地,鐵路、高速專用,誰家的土地多,包括預先交錢購買的人家,那補償比例又是一個突出矛盾。人均主義,共享意識出現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疾妒、矛盾性問題屢屢發生,給和諧二字加上了桎梏。
三十多年前的土地大包干,現在的土地流轉。通過漫長的循環,實踐出真知,唯有土地歸集體所有,一切收入歸集體支配。消除差別,保障供給,才能確保農民安居樂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民富國強。
專家劉守英解讀二十大精神《建設農業強國的土地基礎》中指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關鍵是完善農村產權制度,健全農村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不斷探索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以農地制度改革、宅基地制度和集體建設用地制度改革以及建立城鄉統一土地權利體系構筑農業產業革命、鄉村系統重構和城鄉融合發展的制度”。
農村土地的權屬集體化,有效均衡靠種地收入的農民經濟上的價位差。科學管理,科學種田,唯有集體化才能更新現代農業的高速發展,縮小農戶與農戶之間的貧富差。
權屬集體化,對二輪土地承包后出生的人口,沒有一分土地,將會迎來均等化。有效的促進二胎化的生育,將是一個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