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超
(中鐵十二局集團第四工程有限公司,西安 710021)
杭州地鐵機場快線西溪濕站為X形換乘車站,采用分坑施工法,基坑劃分為5個獨立區域A、B、C、D、E。其中,A、B區組成機場快線車站,為地下2層14 m島式車站,結構長272 m,標準段寬23.1 m,基坑開挖深度約17.65~19.4 m,采用1 m厚地連墻+2道混凝土支撐+3道鋼支撐的支護體系;由A、C、D、E區組成14號線車站,為地下3層8 m側式車站,結構長511.2 m,標準段寬26.6 m,基坑開挖深度約25.95~29.7 m,采用1 m(局部1.2m)厚地連墻+3道混凝土支撐+4道鋼支撐的支護體系。
1)基坑開挖范圍土層主要為:①1雜填土、④1淤泥質黏土、④2淤泥質粉質黏土、⑥1淤泥質黏土;其中,2層車站基底位于④2淤泥質粉質黏土,3層車站基底位于⑥1淤泥質黏土。
2)特殊巖土:主要有雜填土、軟土。(1)雜填土:主要為①1層雜填土、①2層素填土,厚度一般為0.6~7.3 m,未完成自重固結,地連墻成槽施工過程中易造成槽壁坍塌、基坑開挖施工過程中易造成地面沉降過大等。(2)軟土:主要為④層、⑥層淤泥質土,具有高含水量(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高孔隙比(天然孔隙比大于1.0)、高靈敏度、高壓縮性、低承載力等特性,其工程力學性質差,易造成基坑開挖施工過程中地連墻變形大、基坑邊坡坍塌、地面沉降大、支撐體系失穩等。
孔隙潛水主要賦存于淺部填土、黏土和淤泥質土層中,表部填土富水性、透水性較好,與地表水聯系密切,地下水位埋深為0.50~3.50 m。
孔隙承壓水主要存在于⑨3、121、141、143、144層砂土、砂礫土,深度位于地下約32.5 m,水位高程約為地面以下4.65 m。
1)重難點問題:地墻成槽時導墻下10 m范圍出現塌孔,成槽及成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嚴重時會引起地面塌陷。
2)原因分析:地面下10 m范圍存在不等厚的雜填土,該土層未完成自重固結,成槽時受到擾動,即使在泥漿護壁的情況下,也無法保持土體穩定性,出現塌孔,甚至地面下陷。
1)重難點問題:混凝土支撐底模不穩定,出現大量漏漿、跑模現象,混凝土澆筑完成后,支撐線型軸線偏過大,強度前期上升速度較慢,混凝土支撐受力不佳,導致基坑圍護結構變形及地表沉降過大。
2)原因分析:淤泥質土層呈流塑狀,無自穩能力,造成承載力嚴重不足,以致不能承受混凝土自身重力,出現底模坍塌變形。商品混凝土自身配比原因,雖28 d強度能夠達標,但存在前期強度上升較慢的情況。
1)重難點問題:坑內降水井水位已降至設計水位,但坑內土體仍含水量較大,土方開挖過程中土體中水分逐漸流出,導致開挖面積水,破壞土體穩定及地基承載力,嚴重影響土方開挖效率和基坑自身安全。
2)原因分析:基坑內土方除表層為雜填土外,基本全部是淤泥質土,該土層具有高含水率、高壓縮性、高靈敏度、低滲透系數等特性,管井降水只能疏干表層滯水,土體自身含水量基本無法疏干,降水效果不佳。
1)重難點問題:基坑開挖施工過程中,地連墻墻體變形、地表沉降、土體深層位移、支撐軸力、臨時格構柱豎向位移等監測項目變量超標,出現基坑安全隱患。
2)原因分析:基坑開挖與支護是相輔相成的,由于開挖范圍內基本全部是淤泥質土層,自身低強度、高靈敏度、遇水即化,再加土方開挖速度與支撐架設及時性不協調,支撐架設滯后及軟土基坑自身靈敏性是導致基坑變形的最主要原因。
1)重難點問題:土方開挖時,土體放坡坡面出現開裂、滑移、坍塌,基底土體出現失穩和承載力不足等問題。
2)原因分析:淤泥質土層土體穩定性差,放坡坡度過大,導致邊坡失穩;土體自身含水量大,降排水效果不佳,出現積水,土體被浸泡,加之機械擾動,導致基底土體承載力不足。
西溪濕地站位于原魚塘范圍,不僅土層為淤泥質地層,還具有0.6~7.3 m厚的雜填土,雜填土及淺層淤泥質粉質黏土層地連墻成槽易塌孔,故西溪濕地站地連墻先采取槽壁加固再進行成槽,以保證地連墻成槽和成墻質量。
地連墻槽壁采用三軸攪拌樁工藝進行加固,三軸攪拌樁采取兩攪一噴的方式進行施工,樁徑850 mm,加固深度為地下15 m范圍;隨著槽段加深,泥漿壓力的余量提高槽壁穩定的作用逐漸增加,超過地下15 m范圍可通過適當提高泥漿比重來保持槽壁穩定。三軸攪拌樁槽壁加固施工參數如下:下沉速度0.8 m/min,提升速度1.8 m/min,攪拌轉速16 r/min,噴漿壓力1.0 MPa,漿液流量280~320 L/min(雙泵),水灰比1.2,水泥摻量15%,28 d無側限抗壓強度≥1 MPa。
淤泥質土層屬于軟土,地連墻成槽采用泥漿護壁,成槽機抓槽即可,適當提高泥漿比重,利于槽孔穩定。同時,應避免采用旋挖鉆或沖擊錘成孔、方錘修孔等方法,以減少對槽壁的擾動的次數,控制槽壁穩定。
淤泥質土層地連墻成槽要合理劃分槽段,不宜過大,首開幅選擇一字幅槽段,采用三抓成槽,中間一抓按0.3~0.7倍抓斗單元長度控制,槽寬控制在5~6 m最為合適;轉角幅單獨進行劃分,以避免槽段寬度過大,盡量避免出現“Z”形幅,角槽兩邊不等長時,應先施工短邊再施工長邊,避免第一抓時槽壁偏斜、塌孔;閉合幅需避開轉角等不規則部位,采用合適的槽壁寬度,應充分考慮到工字鋼接頭兩邊各自翼緣板的影響。
淤泥質土層自身具有高含水量、高壓縮性、高靈敏度、低承載力、低強度、遇水即化等特性,導致出現混凝土支撐底模漏漿變形、土方開挖邊坡失穩、基底承載力不足、基坑變形敏感等一系列問題,故可對基坑內需開挖土方進行弱加固。
加固形式采取裙邊加抽條,平面布置沿地連墻內邊四周加固3~4 m寬,垂直于基坑長邊間隔4 m抽條加固4 m,平面加固位置與混凝土支撐位置中心線重合,豎向加固位置為每道混凝土支撐下及基底下3 m范圍,這樣即可保證加固后基坑土體的穩定性,又可保證混凝土支撐底模的牢固性。加固工藝可選擇三軸攪拌樁和雙重管高壓旋噴樁進行施工,無地下障礙物的情況下盡量選擇三軸攪拌樁進行加固,效果較好;有地下障礙物時選擇高壓旋噴樁進行加固,更易于樁位的布置。相比較而言,三軸加固效果更佳。
坑內土體弱加固28 d無側限抗壓強度達到0.3 MPa即可,水泥摻量過大,加固土體過硬將影響后續土方開挖效率且無意義,而水泥摻量過少,加固起不到作用,故需嚴格控制施工參數。三軸攪拌樁弱加固施工參數如下:下沉速度1 m/min,提升速度2 m/min,攪拌轉速16 r/min,噴漿壓力1.0 MPa,漿液流量280 L/min(雙泵),水灰比1.5,水泥摻量8%。雙重管高壓旋噴樁施工參數如下:提升速度0.40 m/min,壓縮空氣壓力0.7 MPa,攪拌轉速14 r/min,噴漿壓力20 MPa,噴漿量32 L/min,水灰比1.2,水泥摻入量8%。
淤泥質土層低滲透系數的特性是降排水最大的不利因素,土體中含有的水分不易流出到管井中,開挖時土體中水分會慢慢流到開挖面最低處,降水效果極差,故基坑降排水采用管井降水加明排的方式,管井降水分為降壓井和疏干井,明排采用挖設排水溝和集水坑,由水泵抽排至地面。
地連墻理論上隔斷了承壓含水層,但實際可能存在滲漏,為規避基底突涌風險,故設置降壓井。結合站位實際水位、需降水深度等參數,根據抗突涌穩定性計算,基坑降壓井按照每1 000 m2設置1口,反循環鉆機成井,井深42 m,直徑800 mm,采用直徑325 mm橋式濾管,濾管外包60目鐵絲網。
疏干井按照每400 m2設置1口,反循環鉆機成井,井深至基底以下4 m,直徑800 mm,采用直徑273 mm圓孔式濾管,濾管外包60目鐵絲網。
考慮淤泥質土層低滲透系數的特性,明排水是重中之重,除做好管井降水、疏干等工作外,必需設置排水明溝和集水坑,將坑內明水集中處理,方可達到預期降排水效果。
3.4.1 混凝土支撐施工
在混凝土支撐施工過程中,尤其要注意幾個問題:(1)混凝土支撐按照每2根作為一個施工單元最優,施工速度越快越好,盡量縮短基坑變形的真空期,支撐達到設計要求強度后再進行下步工序。(2)混凝土支撐施工時,特別注意支撐底部混凝土墊層的穩定性,若出現土體加固效果不佳,及時攪拌石灰硬化土體,墊層混凝土采用C20混凝土,厚度20 cm。同時,混凝土支撐軸線及線形非常重要,混凝土澆筑前,需嚴格檢查支撐軸線位置及模板垂直度等指標,方可保證混凝土支撐受力效果。(3)混凝土支撐前期強度至關重要,由于基坑開挖的特殊性,應縮短基坑開挖的時間,盡快封底是保證基坑穩定的最好辦法,混凝土支撐一般不可能等到28 d齡期再進行下步工序,一定要保持混凝土前期強度上升足夠快,故必需采用早強配比混凝土,必要時可提高混凝土標號。
3.4.2 鋼支撐施工
鋼支撐施工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為保證鋼支撐架設的及時性及受力效果,鋼支撐與地連墻連接處一定要在地連墻內埋設3 cm厚鋼板,不建議使用鋼圍檁。(2)組裝鋼支撐規劃需謹慎,鋼支撐接頭不宜多于4個,減少接頭,能夠更好地保證鋼支撐的受力效果。(3)淤泥質土層基坑鋼支撐預加軸力需更大,通過實踐證明,一般軸力加設至1.4倍設計軸力效果最佳。
3.4.3 土方開挖施工
針對淤泥質土層的地質特點,基坑開挖應充分考慮時空效應,開挖應采取分小段、分矮層、減少層與層之間的交叉作業、拉長每層土開挖的平面距離、縮短每段土方的開挖時間等。
基坑土方開挖設備選擇長臂挖機和抓斗機,坑內設置小挖機進行喂土,以減少擾動,不能采用挖機逐個臺階傳送的方式進行開挖。挖運設備每天出土量至少保證800~1 000 m3。
車站土方開挖根據支撐布置形式,約每20 m劃分為一段,每開挖6~8 m后,及時架設支撐,鋼支撐確保12 h內完成架設,混凝土支撐確保2 d內完成施工;豎向共分為7層,每層厚度3.5~4 m,混凝土支撐層開挖至支撐底標高下20 cm,鋼支撐層開挖至支撐以下50 cm;邊坡放坡坡度設置為1∶3;在開挖至基底標高以上300 mm處,采用小挖機配合人工開挖,以盡量減少對基底土的擾動。
土方開挖過程中,西溪濕地站深基坑出現個別混凝土支撐軸力達到15 000 kN、地連墻墻體變形達到55 mm、地表沉降達到45 mm,通過在混凝土支撐上增設鋼支撐、增大混凝土支撐截面面積、加密架設鋼支撐、加密監測等措施,及時控制住了支撐軸力的增加、地墻墻體變形及地表沉降。
杭州地鐵機場快線西溪濕地站深基坑施工中,通過圍護結構地連墻槽壁加固、坑內土體加固、降排水方案優化、土方開挖方法及設備選擇和支撐架設合理規劃等措施,有效減少了淤泥質土層地鐵車站基坑變形,降低了安全風險。后續在淤泥質土層地鐵車站深基坑施工中,鋼支撐可采用伺服系統,該系統在控制基坑變形方面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