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評論員 賈程秀男
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由“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后,疫情防控工作進入新的階段。伴隨著防疫政策的調整,出現了一些雜音、亂音,尤其網絡上對鐘南山、李蘭娟二位院士的謾罵攻擊更是讓人寒心。當前,我們要警惕別有用心之人,通過惡意詆毀,散播虛假信息模糊科學防疫的“焦點”,干擾防控工作大局。
2020 年初,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從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到迎戰德爾塔、奧密克戎,在一次次與病毒較量的過程中,鐘南山、李蘭娟等專家逆行而上,以科學家的擔當與良知勇敢應對疫情挑戰,對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堅定了我們戰“疫”必勝的信心。在疫情發生的“第一時間”,鐘南山、李蘭娟等專家趕赴疫情重災區,投入到了這場沒有硝煙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之中。他們不顧年事已高,身體疲憊,一邊深入疫區,與疫魔抗爭,一邊及時發布疫情相關信息,分析疫情走向,提醒疫情防范注意事項,有效化解了社會公眾的恐慌心理。然而,近期一些別有用心之人大肆制造網絡謠言,不但給鐘南山、李蘭娟等專家造成了負面影響,也干擾了科學防控、精準防控工作。
因時因勢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措施,貫徹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這是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重要體現。疫情發生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工作,持續跟進全球疫情態勢和病毒變異特征,動態評估防控舉措實施效果,結合疫情處置經驗和藥物疫苗等技術進步,因時因勢優化調整防控措施,不斷提高科學精準防控水平,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包括鐘南山、李蘭娟在內的相關專家為此廣泛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及時介紹疫情防控工作的重點,為社會公眾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大家對于鐘南山、李蘭娟等專家提出的觀點,合理的質疑是可取的,畢竟科學就是在爭論中進步的。但是不能揪著某些提法不放,甚至攻擊人格、肆意詆毀,這是極其錯誤的。
人類同疫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只有科學防控、精準防控,才能最終戰勝疫情。“乙類乙管”不是“中場休息”,更不是“終場哨音”。面對防疫政策的調整,大家要關注防控措施是否做到位了,醫療資源的短板是否真正補齊了,疫苗和藥物的研究是否跟上了,面對可能出現的新型毒株威脅是否有了充分科學的預案,這些才是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重點。廣大社會公眾切莫被錯誤言論帶偏了節奏,只有團結一致,相信科學,才能做好新階段疫情防控工作,真正戰勝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