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何嵐 陳棟
何 嵐
都市快報生活與科學中心主任
陳 棟
杭州日報科學松果會負責人
Z世代是誰?跟80后、90后一樣,它是一代人的統稱,只是這一代人的劃分不以常規10年為界,通常是指1995-2009年出生的人。不管從何種角度去界定Z世代,有一點很明確,他們就是當今社會的新生一代、未來一代。新聞傳播除了真實的信息傳遞,還有價值觀的塑造,特別是優秀的文化報道更要肩負起這個重任。文化報道須順應潮流、主動擁抱變化,吸引年輕一代的注意力,深度打造吸引力閉環,策劃年輕人喜聞樂見參與度高易分享的互動項目,利用新媒體手段傳播主流價值,于無聲處潤澤他們,以情感共鳴提升文化自信。
數據顯示,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人口總數約為2.6億,約占2018年總人口的19%。他們撐起了4萬億的消費市場,開銷占全國家庭總開支的13%。算一算年齡,你會得到一個有趣的發現,Z世代年齡大的27歲左右,小的13歲左右,剛好與我國共青團員的年齡范圍重合(根據《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章程》第一條規定,團員的年齡在十四周歲以上,二十八周歲以下)。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Z世代剛好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觀察我國的Z世代,他們從出生到成長,正逢中國蓬勃發展、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期。“自信”是Z世代的基調,中華復興真實發生在他們身邊,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愛國認同、奮斗自強是他們的底色。而這時期,也是互聯網興起和普及的高速發展期,從最開始的寬帶入戶到如今5G普及,社交方式、娛樂方式極大改變,這也導致Z世代思想、偏好和行為都有著非常鮮明的特征——他們活在“線上”、每天接受大量信息,悅己為主,愛打卡喜分享,小眾文化自有圈層,對新興事物接受能力強。Z世代是生逢盛世、肩負重任的“強國一代”,新聞宣傳瞄準他們,用優秀的文化報道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樹立并堅定正確的價值觀,贏得的不僅是現在更是未來。
《2020“Z世代”洞察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1月,95、00后Z世代活躍用戶規模已經達到3.2億,占全體移動網民28.1%[1]。調查報告發現,Z世代的線上娛樂時長比全網平均值高出30%。其中,每天超過3小時的占Z世代整體的71%[2]。在微博、微信、知乎、抖音、快手和嗶哩嗶哩的陪伴下,他們獲取信息的維度極度廣泛,這也導致他們的注意力跳躍而短暫。另有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Z世代的注意力跨度(持續關注時長)只有8秒[3]。如此短暫的注意力時間,想吸引Z世代,文化報道必須多維度構建“注意力密碼”,不迎合浮光掠影的炒作,最后用優質深度內容打動他們。
互聯網上的注意力,就是流量。吸引流量要有熱點,這也是吸引Z世代最要緊的第一步。放在文化報道中,就是新聞性和時效性必備,契合熱點發力。2020年3月27日人民日報在《迎來生機勃勃的春天》一文中,提到杭州曉風書屋有著書店的“包漿”“。包漿”一詞是書店老板娘朱鈺芳自己說的,起因是她在直播中提到了書店的地板、柜臺,二十多年始終沒有換過,磨得都脫了好幾層皮。都市快報從這篇短短的文字中,第一時間發現可以采訪書店地板背后的故事。當時疫情之下,實體書店成了很多人關注的對象。于是,就有了兩個版的《書店的“包漿”——這家杭州書店的地板為什么上了人民日報?一家書店的“包漿”有多厚 這座城市人與書的故事就有多長》。文章刊發后,迅速引起巨大反響并發酵,全國多個公眾號轉發。
發現契合熱點的選題,更重要的一方面來自制造。要勇于參與熱點,敢于制造熱點。這要求記者和編輯對自己條線上的事件、人物各個方面的細節都掌握到位,然后根據時間和特別的節點去操作。2022年年初,都市快報重新推出“杭州discovery”欄目,報道以發現杭州秘境、人文趣事為主,“既有歷史的厚重感,又生動有趣”。吳山秘境是我們一早就定下來的選題,但我們一直到4月才發。因為我們知道吳山東岳廟里有兩棵500年的古楸樹,盛花期只有兩周左右,我們得掐著這個點發。果然,后來《東岳廟500年古楸樹又將繁花滿枝,吳山上這些冷門秘境你都去過嗎?》一文刊發后,又是500年古樹,又只有2周花期,極大戳中Z世代的心。門口保安都忍不住吐槽,“怎么每天都有那么多穿漢服的小姐姐來打卡,前幾年根本沒人的。”可見對事件文化了解夠深,就能制造熱點,抓到Z世代的注意力。最近幾年,河南衛視根據傳統節日端午、中秋、元宵等出品的“奇妙游”系列在95后、00后中人氣很高,幾乎成了必看節目,破圈成功。
近年國潮興起,主力軍就是Z世代。他們出生成長正逢盛世,自信自強是底色,他們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視傳統節日。文化報道中,巧妙運用時空對比,比較容易獲得年輕人關注,進而有效擊中他們內心,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我們借著千百年之前的古道、花草、石碑、人物,書寫現在,包含古人的文化習俗,歷史傳承。不要小看文字的力量,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認為,文字的出現使與過去的直接交流成為可能,書寫的發展在時間和空間上極大延展了遠程互動的范圍,文字可以“繞過”其實施者而直接對接收者進行言說[4]。
就像吳山東岳廟500年古楸一文,500年的楸樹是誰種植的,為什么種這兩棵樹?如何讓500年前的花開進現在年輕人的心房里?這種踏破時空的文字力量,最能吸引年輕一代的有效關注。我們另外有幾期“杭州discovery”,比如《慈云嶺千年古道,藏著多少秘密》《千年古剎瑪瑙寺,北山街上常被人遺忘的秘境》皆是如此,刊發后都引發杭州年輕人打卡熱,就是文化傳承的時空穿透力,引發了他們內心強烈的自豪感、好奇心。
顏值即正義,在消費市場Z世代將這一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根據2020年發布的一則調查顯示,年輕人消費購物考慮因素中,外觀占了65.4%,名列首位[5]。消費如此,閱讀亦然。文化報道的顏值,首先是文字之美。好的文字,語帶山水,風雅別致,如清泉過澗,山風拂崗,自然讓人沉靜下來。三言兩語之間,仿佛身臨其境,既能引人遐想,也能令人沉思。所以,符合Z世代的閱讀習慣,除了文美也要精練,年輕一代有他們的語言文化,文字優美流暢之余也要符合他們的習慣,行文精煉,才能讓他們在8秒鐘后靜心讀下去。
其次是圖片之美。新媒體時代,圖片的重要性已無需贅述,美圖奪眼,有時候好圖片起到的效果,可以秒殺一篇雄文。“杭州discovery”欄目,開設之初就定了一個規矩,配圖一定要最好。為了《別說外地游客,很多杭州人也不一定登頂過!神秘的南高峰,藏著多少故事?》一文,攝影記者大夏天爬了三次南高峰,多次出動無人機,只為拍到最佳角度。無論是古趣十足的乾隆古道、慈云嶺,還是小清新的荷花、玉蘭,每一幀每一幅都精心拍攝,意境十足,每張美得都可當屏保。
再次就是數字之美。Z世代是生活在“線上”的一代,他們的信息吞吐量極大,但信息來源幾乎都是網上。融媒體之下,文字優美、圖片出色的文化報道必須設計成有調性的數字化產品才能獲得關注,引發傳播。排版別致的微信、短小精煉的小視頻、互動有趣的H5抑或是想法出眾的長圖,數字化賦能與深度內容綁定,巧妙融合,形成互為表里的緊密關聯。只有數字化的視覺震撼力,才能讓Z世代關注、轉發、評論、點贊,每個動作都是注意力的延伸。
如果說Z世代的注意力只有8秒,那么互聯網的記憶只有7秒。文化報道如果只是為了吸引短暫的注意力,那就無法進行有效的價值傳播。因此,必須構建注意力閉環,即吸引之后有行動,通過虛實結合實現再次傳播。換而言之,就是讓“Z世代”從信息、價值的接收者,經過一系列互動活動,體會到報道蘊含的擔當和責任,學會思考和關懷,接受有深度有借鑒意義的觀點,最后消化吸收后,主動成為主流價值的分享者、輸出者。通過實際工作的總結,要完成有黏性的注意力閉環打造,關鍵點在于符合Z世代特點的交互設計。
Z世代雖說一天十幾小時生活在線上,但他們追求的往往是沉浸式、共情式的活動。他們流行游戲名場景,到現實中打卡巡禮,然后發圈分享,虛實共振的儀式感是他們打通線上線下的生活方式,也是他們追求的樂趣。文化報道要觸動年輕人的心弦,字里行間必然要引發他們的打卡熱,如此才能加固注意力閉環。即所報道之事之人,必須是現實中看得見摸得到,打得了卡,拍得了照。“杭州discovety”所報道的,無論是千年古道、城市秘境、奇花異草,全是可以線下即時打卡的。而從我們報道刊發后,管理人員、朋友圈等反饋情況來看,這種打卡曬圈分享的效果呈裂變發散。
文化報道不僅僅落于文字,應盡可能根據具體事件,主動設計交互性強的活動,用深厚的文化內涵、快捷有趣的活動去做傳播,如此其中蘊含的主流價值觀才能刻進年輕一代的基因里。2019年正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都市快報就文化自信開始創新嘗試,首次跟浙江美術館聯合策劃了一個“萬羽千言”藝術活動。我們刊印了都市快報專屬千紙鶴許愿紙,向杭州市民發出邀請,許一個心愿,折一只紙鶴,共同完成一件大型裝置作品。這次活動共征集到杭州普通人折的3萬余只紙鶴,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專程到美術館來折,留下許多感人瞬間。我們還設置了線上“萬羽千言”平臺,線上線下同步進行,直接引發全城熱潮,浙江美術館門口每天都排起長隊,整個展期內迎來20萬觀展人數,創下歷年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