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澤峰
李澤峰
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
新聞漫畫作為新聞報道的一種工具與形式,或配合文字,或獨立成團,以其獨特的視角和鮮明的觀點畫龍點睛,簡明扼要地描繪新聞事實,或以夸張幽默、諷刺暗喻、針砭時弊的方式闡述觀點,令讀者津津樂道。隨著科技進步,新聞傳播的方式方法更加先進,人們獲取新聞資訊的渠道更加多元,更加便利,這就要求我們的新聞作品需要更加出新出彩。
基于媒體新技術日益發展的環境下,傳統的新聞漫畫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與影響,曾一度面臨困境。其一,發表渠道變窄,人才流失,作品減少。目前,新聞漫畫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眼下,傳統媒體的發展逐漸趨于弱勢,加之許多報刊雜志的漫畫版面減少或取消,從而使得作品急劇減少,新聞漫畫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刊發作品渠道的減少,也導致不少從事新聞漫畫創作的從業者逐漸淡出傳媒圈,進一步加劇了人才短缺、作品數量減少、質量下降等問題。
其二,內容豐富卻難掩觀念的落后。新聞漫畫從某種角度來說,它的屬性應該被賦予時代性。所謂時代性,就是應該不斷注入時代的新鮮血液,從而優化漫畫基因,以達到順應時代,符合當代人們的審美,從而更好地發揮其宣傳作用。然而,當前的漫畫題材雖然多樣,有的針對現象進行剖析,有的針對事件進行演繹,但是在創作手段上卻出現了同質化、程式化,語言單一,構圖重復,進而使得漫畫不耐看,缺乏感染力,無法與讀者產生共情。
其三,漫畫作品的致命傷是缺乏藝術性。雖然新聞漫畫應該注重其新聞性,但是作為一件合格的作品應該從藝術創作上,在繪畫技巧上下功夫,從而提升新聞漫畫本身的藝術性,比如運用諷刺夸張的手法,幽默詼諧的表現,富有哲理的思考,令新聞漫畫不斷提升價值。然而,在當前的新媒體環境下,許多漫畫作者卻沒有做到這些,在觀念上覺得新聞漫畫和新聞一樣,是“易碎品”,是“快消品”,內容單一,語言寡淡,更多的是趨于表面陳述和淺層描繪,進而導致漫畫缺乏寓意,沒有深度,輕飄乏力。
新聞漫畫要適應時代,健康發展,就必須在兼顧新聞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同時,轉變傳統觀念,懂得受眾的需要,并提高創新意識,利用新媒體的強大功能,不斷探尋新聞漫畫發展的方向和表達形式,拓展新聞漫畫的發展道路。在融媒體語境下,新聞漫畫人更應該具備符合時代要求的“新表達”,讓新聞漫畫事業走得更穩,更遠。
首先,“互聯網+”思維應該成為破局的關鍵,尋求更廣闊的新聞漫畫發展空間。
平臺技術的大發展、大繁榮,為新聞漫畫人提供了機會,技術的革新也為漫畫傳播打開更大的窗口。那么,如何讓新聞漫畫在新時代重拾信心,重新發揮作用?從媒體角度來說,應該更為重視發揮新聞漫畫的作用。讀圖時代帶給人們的是“悅讀”的習慣,不論是新聞攝影,圖表制圖還是新聞漫畫,它們起到的作用就是通過圖像傳達新聞訊息,讓讀者入心入腦。要讓新聞漫畫在新聞傳播中繼續發揮作用,媒體必須重視漫畫的發展,支持漫畫在版面上的呈現,允許它們參與時事評論、獨立報道,參與輿論監督、政策解讀、針砭時弊,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人民。對于新聞漫畫的采寫繪制的形式,必須緊跟時代,把握時代氣息,多維度多角度地去思考,多用年輕時尚的語言,少一些公式化、套路化的手段,運用更加巧妙的手法語言來報道新聞,吸引受眾的關注。
其次,在融媒體的環境下,新聞漫畫工作者也應該在技術上不斷學習,創作形式上不斷豐富,尋求新的表達可能。
由于傳統媒體刊登作品時,往往會受到版面的局限,所以新聞漫畫一般以單幅為多,注定了它有局限性。如今,隨著新聞客戶端的廣泛應用,漫畫一方面必須占領新媒體的“高地”,另一方面新媒體也為新聞漫畫拓寬了傳播渠道及表達形式。比如,我們可以讓新聞漫畫動起來,做成小動畫的形式進行傳播。筆者嘗試著學習動畫制作的技巧,將每一個重要的節日、節氣先做一些動畫,形成系列表情包,在傳播傳統知識的同時,讓漫畫動得好看,動得有趣,做到老少皆宜,便于傳播,在微信里就可以完成交互式傳播,成效良好。
第三,編劇思維+導演視角,尊重新聞事實,謀創新促提升。
創作新聞動畫,必須有編劇思維和導演視角,需要主觀的情感,更需要客觀地表達,通過巧妙的構思,細分角度和分鏡,對新聞事件進行藝術創作,前提是要尊重新聞事實,在此基礎上尋求創新點,進而考慮如何呈現,用怎樣的手法。比如“刷短視頻是浪費時間的第一殺手,你每天花多少時間刷短視頻”這個話題,會引起廣大讀者的共鳴。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許許多多的人都在短視頻軟件中“享受”著“投喂”帶來的快樂,但與此同時,時間也在不知不覺中流逝,浪費了大好的時光,令人迷醉于其中而不能自拔。就這個話題,我設計了《時間的殺手》《網癮老人》,作品通過人們在享受視頻時代帶來的歡愉之外,不知不覺丟失了時間與健康,從而呼吁大家放下手機,走出家門,去做一些對身體、對人生更有意義的事情。
第四,團隊協作,動畫賦能。
漫畫,在這個時代早已不是單兵作戰就能拿下整個“戰場”了,很多時候面臨重大主題報道,都需要團隊策劃,精心編輯,在遇到好的選題時,編輯部都會調動技術人才參與到編前會,討論創作腳本、形式等。如果選定了題材,我們就會更多思考如何讓漫畫報道變得豐富,動畫便成了對新聞策劃進行“賦能”的最好手段。我們會設計腳本,斟酌構建新聞故事,分割新聞畫面,抓住重點,構思形象,導入邏輯串聯,運用H5等技術,實現新聞動畫的完整性。
在建黨百年之際,我們融媒體采編團隊策劃了《1921—2021,嘉興火車站的8月影事》,用動畫的方式記錄了百年建黨風云與嘉興火車站的變遷,讓新聞產品更加立體鮮活。2022年4月份,嘉興疫情卷土重來,為了記錄抗疫期間的嘉興做法,體現各方人員的奮進團結,無私奉獻,我們策劃了《嘉興抗疫圖》,通過近一個月的策劃,最終以動畫長圖的形式展現在手機客戶端,通過讀嘉APP、微信等平臺進行刊播,讀者反響積極,一個原本需要很多文字的新聞事件,通過動圖生動地表達出來,讓讀者有了全新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