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煒麗
王煒麗
湖州市新聞傳媒中心
“講好中國故事”,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理論創新。2022年,黨的二十大召開,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湖州如何接好這根“天線”,講好湖州故事?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生態文章是湖州面臨的一道“必答題”。湖州市新聞傳媒中心圍繞“生態”主題,從“湖州生態文明日”起,推出《美麗中國·湖州“碳”路》大型系列報道,擷取湖州在美麗中國建設進程中的10項首創之舉,重溫歷史、總結當下、展望未來,進一步推動全市上下堅定不移走好綠色低碳共富之路,也在全國凝聚起了推動美麗中國建設的奮進力量,為地市級媒體解好“必答題”提供了有益借鑒。
導向為魂,地市級主流媒體是地方黨委政府的喉舌,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在媒體結構中肩負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湖州每年都要組織策劃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報道,年年做,如何尋求突破,做出特色與新意?面對壓力,湖州市新聞傳媒中心提前謀劃,早在2021年底,就著手準備新一年度的精品創優,尤其是有關生態方面的文章。
采制優質的新聞內容,首先要確定優質的新聞線索,這不僅關乎新聞報道的成敗,還深刻影響到新聞的社會效應。對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來說,2022年的一件大事便是黨的二十大召開,是否可以圍繞這個重要節點做文章?湖州市新聞傳媒中心很快找到了主題——美麗中國建設,這一在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新概念。
對照“美麗中國”,湖州是怎么做的?做得怎么樣?湖州市新聞傳媒中心吃透這個新概念的內涵外延,并逐一找準湖州元素。依靠記者多年采訪經驗,發揮智庫作用,再結合市委宣傳部、生態文明辦、生態環境、經信、農業農村、文廣旅、審計、產投等多部門單位的意見,確定了報道的具體內容——湖州在美麗中國建設進程中的首創之舉。
湖州在美麗中國建設進程中的實踐非常生動豐富,首輪排摸上來的選題就有20多個,依照最具典型性和影響力的原則,最終選取了10個選題,這其中,既包含生態治理領域的美麗鄉村建設、工業碳效碼,又涉及生態經濟轉化的國際鄉村旅游、竹林碳匯交易,更有生態制度層面的有力探索,比如生態立法和“生態賬本”,等等。
對接“天線”,開始精準選題。比如,安吉2008年在全國率先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更推動其成為“國家行動”,時隔10年后的2018年,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仍然強調,要打造美麗鄉村,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再比如,在全國首創的竹林碳匯經集中收儲后再進行交易的模式,進一步加快了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助力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拓寬共富路徑。
內容為王,優質的新聞內容是受眾的期待與需求,是媒體傳播成功的關鍵。選題確定了,如何把報道精心組織策劃好,湖州市新聞傳媒中心從底線邏輯出發,一方面豐富內容,從深度上挖掘,從寬度上拓展,一方面創新寫法,學會講故事、學會“小中見大”,雙管齊下堅守“內容為王”“創新為要”。
為了“破圈”,湖州市新聞傳媒中心精心策劃,將每篇報道創新設計為“開路時刻”“探路實踐”“領路未來”“朋友圈”4個板塊,既帶領讀者回到了首創之舉的歷史時刻,又全面記錄了每個首創之舉在湖州這些年來的生動實踐,既有湖州做法對全國發展的影響力,又有市外傳媒對湖州的客觀點評,多維又立體地呈現了連接“天線”的湖州作為。
采寫中,記者牢牢抓住“透過現象抓本質”報道主旨,反復推敲,從小事件折射大背景。比如,2019年,《湖州市美麗鄉村建設條例》發布,成為國內首部地方性美麗鄉村建設法規。記者在采寫初稿時,將報道定位在立法對于美麗鄉村建設領域的影響,顯然沒有反映出該事件背后的深意。為此,記者及時調整思路,運用發散性思維,以“這些年,湖州立足生態優勢,接連制定、修訂相關地方性法規”巧妙地做好起承轉合,自然轉到了“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的主旨。
在這組報道中,每個板塊都力求新意。比如,這組報道穿越歷史、現在和未來,操作起來具有一定難度,為此,記者深入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克服困難,精益求精。“開路時刻”,力求準確還原當年事件的發生始末,因此,要求記者必須找到事件見證人。在采訪美麗鄉村建設這一主題時,因為時間過去了14年,當事人已經退休,記者輾轉找到了他,還原了當時鮮為人知的故事細節。報道刊發后,立馬引發了一大波受眾的共情與共鳴。再比如,在“領路未來”板塊,記者查閱了大量權威材料及報道,在較短時間內了解國家層面的做法,并進行提煉總結。
為了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該組報道主要發布平臺選擇了報紙,湖州市新聞傳媒中心在《湖州日報》上采用了一版導讀+整版報道的形式,精心設計、精心編排,在版面設計上融入“路”的元素,象征著湖州的綠色低碳發展之路,通過文字、圖片等形式,實現了報道的多樣性、豐富性和可看性。在板塊設置上,除了“開路時刻”“探路實踐”“領路未來”,還配發“朋友圈”,邀請市外媒體進行點評。
“朋友圈”板塊具象設計成微信朋友圈的形式,配以記者的頭像,非常形象,為版面增色不少,也為拓寬傳播渠道創新了方式。記者從每個事件發散,盡量在全國范圍內找到有相似做法的“孿生兄弟”,讓當地媒體點評兩地的“相似”與“差異”。“朋友圈”遍布全中國,有武夷山國家公園所在地的福建南平、有潛心探索綠色工業的山東日照、有生態自覺同樣出色的貴州貴陽等等。
隨著媒體融合轉型浪潮的到來,即使再優質的新聞內容,也需要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在受眾上細分,在渠道上融合,實現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
“講故事”作為新時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中的創新理念,題中之義是要牢牢把握新媒體時代講故事的表達,去吸引人、打動人和影響人。為此,湖州市新聞傳媒中心堅持“移動為先”,積極應用新技術,讓紙質媒體“動”起來。在這組報道版面的右上角,統一配以“掃一掃 看視頻”的二維碼,讀者用手機掃一掃報紙上的二維碼,就可以看到相關的視頻報道,做到了“一紙囊括”。開篇報道刊發當天,許多讀者致電表示,“今天的報紙很特別,讓人眼前一亮”。
為擴大傳播影響力,湖州市新聞傳媒中心采用了“1+N”的方式,在報紙刊發的同時,經過二次編輯,通過湖州發布等新媒體進行二次傳播。刊發時間,正值2022中國綠色低碳創新大會在湖州舉辦,國內眾多媒體聚焦湖州。再次借船出海,湖州市新聞傳媒中心積極主動進行“喂料”,得到了新華網、人民網等多家媒體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