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余慧仙
余慧仙
衢州市衢江傳媒集團
典型人物宣傳一直是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讓典型人物宣傳更具象化,讓人物精神可觸可感可及?2022年8月,衢州日報等主流媒體通過對衢州市衢江區嶺洋鄉衛生院院長廖美娣的事跡立體還原、多平臺多層次推送,讓人物事跡背后的精神得到較好的具象表達,使她扎根山區、心系群眾的形象在全國讀者心里留下可信可親可學的鮮明印象,這組報道也成為2022年新時代衢州人文精神宣傳中一個現象級的典型人物報道。
緊抓時間窗口“再造”現場。廖美娣這個人物故事是“遲來的報道”。早在報道廖美娣事跡之前的2022年7月16日,她在衛生院值班時,因突發心跳驟停,經搶救無效去世。除了當地老百姓,外界很少有人知道這件事。其最早的一篇報道是7月29日《衢州日報》刊登的《扎根基層32年,她把一生獻給了那片青山綠水——庫區百姓的健康守望者》一文。當天,市委宣傳部要求做好后續文章,爭取更大影響。此時離事件的發生已過去半個多月,后續文章還有什么好的契機?采訪中,媒體了解到,廖美娣將在8月3日火化。于是,在沒有趕上第一現場的情況下,各媒體緊抓遺體火化和送行的時間節點,對人物故事進行聚焦,陸續推出了各自的全媒體新聞產品。
緊抓細節引發共鳴。從“小”入手從“細”入手,是讓典型人物打動人的關鍵。在廖美娣的報道中,她生命中最后一次與病人的通話、一份沒有遞交的調動申請書、一個外殼斑駁的手電筒……眾多細節將人物立體還原,引發讀者強烈的情感共鳴。比如,《衢州日報》用文章四分之一的筆墨,還原了廖美娣在7月15日清晨發病到次日去世期間搶救的過程,最后的“無力回天”幾個字,讓人無比痛惜。一份沒有遞交被壓箱底的調動申請書,讓人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廖美娣——“對于要不要調離這件事,廖美娣不是沒有過掙扎”,因為想陪兒子、想進修業務,她一度也想調離大山。圍繞申請書展開的故事,展示了一名醫護人員在面臨家庭與百姓的兩難選擇時,如何最終選擇了百姓,用常人視角看到了一名黨員干部的高尚情操。而那個外殼斑駁的手電筒,則是她32年來夜行山間為百姓上門看病的見證。
用活資料“原聲回放”。把人物寫活,一個重要方式就是讓人物“說話”。在廖美娣的報道中,很幸運的是,早在2012年,衢江傳媒集團駐村采訪過廖美娣,并保存了她夜訪病人等眾多寶貴的影像資料。這些資料很好地彌補了已故人物報道中現場感缺乏的遺憾,衢江傳媒集團充分利用這些歷史資料,將廖美娣生前的聲音、錄像等最大程度地用于視頻制作中,這些視頻后來也成為各大媒體爭相采用的資源。
典型人物,除了事跡的先進性,還應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典型人物宣傳就應該著力挖掘事跡背后的精神價值,表達好內涵,唱響主旋律。廖美娣這個典型報道,就是通過巧借載體,以具象化的表達將內涵外化于行,讓受眾感知到人物身上蘊含的時代精神。
借新時代衢州人文精神宣傳契機表達人物宣傳新意義。就在廖美娣人物故事首次報道前的7月21日,以“崇賢有禮、開放自信、創新爭先”為關鍵詞的新時代衢州人文精神發布。可以說,廖美娣人物事跡讓剛發布的新時代衢州人文精神宣傳有了具體的點,而新時代衢州人文精神又賦予了廖美娣人物新的時代意義。兩者點與線的相互映照,賦予了廖美娣人物新的時代意義。
借“六治六提”作風建設契機提煉人物精神核心價值。2022年5月起,衢州開展“六治六提”作風建設行動。行動的目標是大力營造“唯實惟先、善作善成”的團隊文化,努力鍛造一支“對黨忠誠、兩勤兩專、擔責擔當、紀律嚴明、勇創一流”的衢州鐵軍。以此為契機,衢州著力挖掘提煉廖美娣身上那種敬業愛崗、甘于奉獻、一心為民的高尚品德,結合“六治六提”作風建設開展學習宣講廖美娣事跡和“浙江好人”“最美衢州人”等選樹工作,特別在衛生系統,開展了廖美娣事跡報告會,她的奉獻精神給同行帶來了強烈的思想沖擊。
借基層醫療服務政策大背景彰顯廖美娣堅守的意義。一滴水可以見太陽,典型人物事跡的意義往往在大背景下更能凸顯。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一系列針對基層醫療服務的政策,著力打通基層醫療服務“最后一公里”,而廖美娣身上的故事正反映了國家在基層醫療服務方面的發展進程。浙江日報以時間為軸,用一個段落的篇幅講述廖美娣工作內容和所在醫院的變化,陳述醫療資源下沉、農村醫療條件大變的事實。衢州日報在報道中寫到,衢江區2020年開始推行“家庭醫生”后,廖美娣和同事深入10類重點人群、殘疾人等家庭提供個性化健康管理,稱廖美娣“更是將黨和政府打造‘健康中國’的聲音送到村民家里”,對廖美娣堅守的意義作了一個較好的總結。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讀者可以真切地體會到廖美娣32年堅守在庫區山鄉的厚重價值。
在廖美娣人物報道中,報紙、短視頻、廣播電視等全媒體多路并進。
多級協同全角展示。在衢州日報發出廖美娣報道的第二天,浙江日報衢州分社、浙江衛視、衢州日報、衢州廣電以及衢江傳媒集團等省市縣三級媒體,組成聯合報道組趕往衢江區嶺洋鄉。記者們分別前往殯儀館、送行隊伍、農戶家中、廖美娣生前所在醫院,以全方位的畫面立體還原了廖美娣如何為大山深處村民撐起一片健康藍天的感人事跡。8月1日、2日,各級媒體分頭撰寫相關稿件、制作新媒體產品,以不同的視角展示廖美娣的精神。如浙報以《美娣,大山永遠記住你》為題詳細展示了她服務大山百姓的歷程;浙江衛視以《鄉村醫生廖美娣:32年風雨無阻 做村民隨叫隨到的“120”》為題,側重從“隨叫隨到”這個特點展示廖美娣為民服務的一面;衢州日報以《為了一份對生命的承諾》為題,詳細還原了美娣去世的前后經過,用百姓對美娣去世的反應串起她如何用一生兌現當初的承諾。不同角度不同側重點的報道,讓人物精神價值得以從多個方向對外透光。
全媒制作網狀傳播。集文字、聲音、圖像、視頻等各種傳播方式于一身的融媒傳播,使人物更生動更具吸引力,為人物報道注入新的活力。廖美娣報道中,各級媒體除了推出常規的紙媒、廣播電視作品,又對采訪到的文字、視頻等素材進行二次制作,用視頻、圖解、H5等產品在新媒體平臺推送。除此之外,省市縣媒體間又利用合作通道,下級媒體積極上送,上級媒體或直接轉發,或再制作,使得上下媒體縱向打通、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橫向互通,實現縱橫交錯的網狀傳播。
借力發力放大音量。為擴大廖美娣人物影響力,在更大范圍達到引導輿論、宣傳人物、培育主流價值觀的目的,當地宣傳部門與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等主流央媒進行了對接和推薦。在主流央媒推送后,其他地方媒體也紛紛轉載,影響力呈幾何級倍增,廖美娣一時成為全網關注的典型人物,點擊量達千萬級。8月底,廖美娣被追授為浙江省三八紅旗手稱號;9月,廖美娣獲評2022年第三季度“浙江好人”。在主流媒體的廣泛報道下,省市區詩詞協會一批文學愛好者專門創作詩詞,以這種特殊的方式傳播廖美娣身上閃耀的時代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