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動力汽車、氫動力飛機、既像飛機又像艦船的“里海怪物”……蘇聯的科技成就往往與一些大事件相關聯,比如首顆衛星上天、加加林首次太空飛行、“列寧”號核動力破冰船駛入北極……蘇聯的哪些“黑科技”如今已無法復制?
日前,《俄羅斯報》網站刊發了一篇題為《核動力汽車、氫動力飛機、飛碟:哪些蘇聯成就如今我們無法復制》。全文摘編如下:
蘇聯的科技成就往往與一些大事件相關聯,比如首顆衛星上天、加加林首次太空飛行、“列寧”號核動力破冰船駛入北極……其中,部分突破性技術曾是機密,另一些技術的研發工作因國家的解體而停滯。如今,在梳理這些成就時,仿佛這些成就出自另一個更強大、目標堅定、志向未來的文明之手。蘇聯的哪些“黑科技”如今已無法復制?
“生態與進步”項目是幾乎能在任何地方起降的飛行器。國外稱之為“俄國UFO”,因其特性與飛碟相似。它的研發工作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進行,制造的兩個原型機順利通過測試。“生態與進步”項目具備成為全新空運類型的所有先決條件。
20 世紀60 年代,蘇聯科學家接到政府下達的“特殊任務”——制造比美國更大的望遠鏡。當時,美國擁有直徑為5 米的海爾望遠鏡。
蘇聯科學家認為,鏡面直徑大出1 米就夠了。美國科學家則認為,制造直徑超過5 米的單片反射鏡沒有意義,因為自重會導致鏡面變形。20 世紀70年代,全球最大的6 米大型望遠鏡(BTA)在蘇聯建成。它的設計全部采用國內技術,彰顯了蘇聯在光學儀器制造領域的領導地位。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競相前往BTA 所在的天文臺,借助這個被稱為“行星之眼”的奇跡進行觀測。
百萬人參與“能源-暴風雪”航天計劃。為將“暴風雪”號航天飛機送至發射場,蘇聯研制了世界最大的安-225 運輸機。1988 年,“暴風雪”號進行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飛行,沒有載人,使用自動模式。盡管“暴風雪”號被設計用于100 次航天飛行,但它再未被發射過。2002年,拜科努爾航天中心房屋頂棚坍塌,砸毀了該系列唯一一架飛向過太空的“暴風雪”號。
K-222 是全球速度最快的蘇聯核潛艇。它在100 米深的水下時速達到44.7 節,創造了至今未被打破的世界紀錄。K-222 船體由鈦合金制成,因造價昂貴而獲“金魚”之稱。
1957 年,蘇聯開始量產全球首批“火箭”號水翼船。這種船用于在長達600 公里的線路上運送乘客,時速可達60 公里。“火箭”號大受歡迎,許多西方國家紛紛購買。這種水翼船用于在蘇聯數十條河流的客運線上載客。如今,“火箭”號僅在勒拿河上作為公共交通工具使用。
蘇聯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自己的部件生產所有類型飛機的國家。蘇聯國家航空公司成為世界上首家年客運量超1 億人次的航空公司。
20 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對核動力汽車進行過切實討論。美國有福特核能概念車,蘇聯有“伏爾加-原子”項目。這個蘇聯項目甚至造好了試驗樣車。原本可能改變整個世界汽車工業的非同尋常的汽車就這樣開啟了自己的未知之旅。
1958 年,蘇聯原子能部長半開玩笑地向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介紹了美國的汽車試驗。赫魯曉夫的反應出乎意料:“我們為什么不把這種汽車造出來?”
于是,蘇聯成立了專門的設計局,其主要任務是打造核動力裝置,制造出的發動機將擁有在那個時代不可思議的性能。1965 年,這輛原子汽車駛向試驗場。據測試人員回憶,駕駛感受非同尋常。原子汽車非常笨重,但增加的重量平衡了發動機的強勁動力。發動機散發巨大的熱量,盡管西伯利亞十分寒冷,車內卻很熱。因此,工作人員開始研究第二版發動機。但后來赫魯曉夫去世了,其他人對該項目的興趣悄然消退,試驗車也被處理。
1988 年,全球首架使用液態氫作為燃料的圖-155 飛機順利完成首飛。使用氫燃料的構想承諾將為全球航空業帶來變革:飛行成本大幅下降,同時更加環保。
在圖-155 上,蘇聯設計師采用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解決方案,其中許多在世界上至今仍是獨樹一幟。在測試期間,液化氫被液化天然氣取代,這一方案同樣成功。圖-155 共飛行70次:5 次使用氫燃料,65 次使用液化天然氣,沒有發生一次事故。但隨著蘇聯的解體,該項目也被悄然停止,未取得重大突破。
蘇聯的“鷂”型地效飛行器又名“里海怪物”,是一種既像飛機又像艦船的龐然大物。與當時世界上的先進戰艦相比,它擁有10 倍的速度優勢。“鷂”型地效飛行器曾搭載10 人,在距離里海1 到3 米的低空飛行,經受住了5 到6 級的風暴。如今,唯一留存的“鷂”型地效飛行器擱淺在里海沿岸,銹跡斑斑。
1958 年,電子計算機“LITMO-1”在列寧格勒問世,這是個人計算機的原型,每秒可執行100 次計算。
1968 年,個人計算機在鄂木斯克被制造出來,其發明者獲得第383005 號發明人證書,其中詳細描述了這個“編程設備”。幾年后,喬布斯(美國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在車庫里組裝了自己的蘋果電腦。
1967 年,540 米高的奧斯坦基諾電視塔成為世界最高建筑。后來,它被646 米高的華沙電臺廣播塔超過,但此塔后來倒塌。目前,奧斯坦基諾電視塔仍是歐洲最高塔。
“托卡馬克”是世界上第一個熱核聚變控制裝置,它的等離子體溫度達到了1160 萬攝氏度。科學界大為震驚。西方急忙追趕蘇聯。
1983 年,第一臺蘇聯對撞機在普羅特維諾動工建造。該項目計劃在距離地面20 到60米深的地方修建一條20 公里長的環形隧道。與此同時,歐洲也開始研制大型電子對撞機,但蘇聯的設計能力更強。到上世紀80 年代末,歐洲人已經完成自己的項目,而蘇聯因資金問題,1991 年時僅建成3 公里隧道,最終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