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發生的雷電其實是行蹤詭異、難以預測的。如果有辦法讓雷電在指定的時間和地點發生,就可以對它進行更好的研究。人工引雷就是一項讓雷電在可知可控的條件下發生的技術。如何引雷?請聽引雷人蔣如斌講述他的“馴雷”故事。
說到雷電,大家都不陌生。它往往出現在狂風暴雨的惡劣天氣中。人們往往對雷電充滿敬畏之心,這也表明雷電的危害之大、威力之兇猛。蔣如斌是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下面是他與我們分享的有關雷電和“馴雷”的故事。
在東西方的古神話中,雷電往往是神秘力量的代表。比如我國古代道教的雷祖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以及雷公和電母,還有西方神話中的雷神等。
人們對雷電的敬畏和驚恐之心是非常自然的,因為它確實能給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帶來嚴重的威脅,甚至會導致嚴重的人員傷亡。在雷電防護水平和公眾防雷意識都比較低的印度,嚴重時一個月可能就有數百人因雷擊而死亡。
所以,雷電往往被描繪成無惡不作的“瘋子”。其實,最近的研究探索了雷擊地球表面產生的閃電熔巖,發現其中含有大量的活性磷和有機磷酸鹽分子,這類物質對生命誕生非常重要。比如,我們可以把雷電比作為女媧造人提供了最為寶貴的泥團。
再把視角拉回到日常生活中。我們知道,大氣電離層在我們的頭頂上方大概60 公里,正是它對電波的反射,使得廣播通訊的信號能夠在很遠的距離以外被接收到。
另外,在擊穿大氣的過程中,雷電使得放電通道達到上萬度的高溫,可以使氮氣、氧氣被完全電離,從而形成氮氧化物,進一步形成硝酸鹽。而硝酸鹽恰恰是農作物生長所需的養料。同時,由于雷電產生的氮氧化物會進入全球的氮循環,所以會對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
自然發生的雷電其實是行蹤詭異、難以預測的。如果有辦法讓雷電在指定的時間和地點發生,這樣是不是就可以對它進行更好的研究?人工引雷就是一項讓雷電在可知可控的條件下發生的技術。
怎樣進行人工引雷呢?首先需要有充了電的雷暴云。當天空充滿了電荷以后,怎樣把它引下來?這就需要用到引雷神器——專業的引雷小火箭。
引雷小火箭的尾翼上固定著線軸,線軸上盤繞著幾百米長的細鋼絲。鋼絲的一端固定在地面上,隨著火箭的上升,鋼絲被快速地拉伸開,形成一條筆直的接地金屬通道。但是,引雷火箭只能飛到幾百米的高度,而雷暴云或者說強對流云的電荷區一般在幾公里的高度以上,這個放電橋梁是怎么構建起來的呢?這要得益于火箭所在的位置,也就是說細鋼絲尖端的位置發生了向上的尖端放電過程。這個放電形成了等離子通道,最終構建了云和大地之間的放電,雷就被引了下來。
雷被引下來之后,要做什么呢?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探索雷電究竟是什么?雷電放電的參量、產生的電磁輻射以及發生發展規律究竟如何?這一系列事關雷電物理本質的基礎科學問題,可以通過人工引雷回答。
通過人工引雷,我們對雷電的物理過程、現象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通道中聚集正離子的所謂正極性通道是連續傳輸的,而通道中聚集負電子的所謂負極性通道是梯級傳輸的。但是,后來少量的觀測證據對此提出了質疑。
人工引雷可以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正極性通道實際上也客觀地存在著梯級傳輸的特征。通過人工引雷又發現,早期通道的梯級特征可以作為發生雷擊的一個先兆信號,預測雷擊會在很快的時間段內發生。通過探測先兆信號,我們有可能提前啟動防御動作,避免雷擊傷害。這種技術已在研發和測試階段,希望在未來它能夠實實在在地對降低雷電災害發揮有用的效果。
除了對科學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以外,人工引雷實際上還可以測試防雷技術。在通訊行業,通訊信號塔遭雷擊的問題非常令人頭疼,于是就委托我們做人工引雷實驗。
然而,傳統人工引雷的設置是在地面進行的,這個實驗卻要把雷引到10 層樓高的信號塔塔尖上,那是不是要把火箭平臺搬到塔頂上呢?那么狹小的空間顯然是不現實的。經過一系列的論證和方案的提出,最終我們提出采用“拆橋”的思路,就是在傳統的方案中把“電”先斷掉。我們接了一段絕緣的尼龍線,這個地方的放電就會被切斷,那么這個電往哪里跑呢?它只能去找旁邊最高的一個點進行放電,就自然地打到了信號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