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龍
大學同學曉炯,前些年從天堂蘇州跑到美國東南部城市亞特蘭大,去陪兒子讀初中。
曉炯和兒子住在一個叫Windward的社區。初去乍到時,雖然兩眼不是一抹黑,但腦子里絕對一片空白。還是兒子的適應能力強,他很快和周邊的小伙伴“打成一片”。
那年夏日,曉炯在小區公共泳池里偶遇一位鄰居,對方聽到曉炯用中文跟兒子交流,主動走過來說,他也來自中國,老婆江蘇常熟人。越說越近,越說越親。從鄰居那里知道,小區大約110戶人家,其中8戶來自中國。
曉炯可能在國內公司做管理做久了,有點“管人理事”的慣性。當發現社區的中國家庭之間少有往來時,曉炯坐不住了,幾天內就將入住的中國鄰居拉進了群。有人戲稱,曉炯不是群主,而是羊肉串的那個串棒。
因為群成員的年齡、性別、工作性質,還有家庭成員結構不同,真正聚到一起并相聚甚歡談何容易。幾次群聚之后,曉炯結識了一些好友,與其中一位揚州姐姐,更是成為線下閨蜜,兩“大”無猜,無話不談。
曉炯在美國的主業是陪讀,白天接送、買菜、燒飯,時間充裕,悠閑自在,晚上與國內的同事和家人、朋友線上聯系。揚州姐姐和她的節奏恰恰相反,白天很忙,常常忙得沒空做飯。曉炯有一手好廚藝,時不時地送點熱菜熱湯過來。小區有中國菜品團購時,曉炯會惦記著揚州姐姐家的喜好,多點一份;揚州姐姐偶爾身體有恙,曉炯會一腳油門給她抓些藥回來。而揚州姐姐也是熱心人,異國他鄉的文化差異,她隨時隨地給曉炯提醒、點撥,更有投資上的一些建議。
那年端午節的前一周,揚州姐姐突然在微信上問她:下周六晚有空嗎?有鄰居會開著游艇觀看湖中央的焰火表演,想邀請你一起觀賞。曉炯一聽是周六晚上,應該沒有特別安排,一口答應。
到了周六下午,突然電閃雷鳴,大雨傾盆,曉炯估計晚上的活動要泡湯了,便開始與國內合作伙伴商談公司近期業務。傍晚,揚州姐姐微信提醒:天氣好轉,活動照舊,九點半見。曉炯算算時間,隨手發送一段文字:抱歉!工作中,可能去不了了。揚州姐姐當即回復:好,那還是工作重要。曉炯正忙著視頻連線,不過還是不由自主地加快節奏,她也期待湖上那場焰火表演呢。結果,居然提前20多分鐘趕到與揚州姐姐約好的游艇碼頭。
揚州姐夫很快發動游艇,兩位女士開始喝茶、聊天,不時尋找角度,拍攝湖中倒影。晚上九點半,湖中央一艘船上突然火花四射,五彩繽紛,禮炮齊鳴……那場景,像極了國內重大節日的焰火表演。
曉炯一邊看著一邊拍著,一邊轉發家庭群、同學群。火花噴射正歡的時刻,揚州姐姐轉過身,笑著對她說:“這家焰火燃放公司是我們邀請的,今天的焰火表演是我們特意為你準備的!”曉炯還沒有回過神來,揚州姐姐和姐夫同時喊出一聲:“生日快樂!”此時,湖上其他幾艘游艇也一起鳴笛,表示慶賀。一直忙著拍照的曉炯突然明白過來:今天是她身份證件上的出生日期。當年換發戶口本時,她和姐姐的名字被派出所登記反了,生日也跟著換了。
因為不是自己的真實生日,曉炯從來沒當回事,而她有一次在微信群里聊天時隨意曬過一張自己身份證件的截圖,揚州姐姐恰好看了一眼她的身份信息,并且暗暗記在心里——幸好曉炯最后準時赴約,要不她可能錯過五十多年來最壯觀的一次生日焰火,盡管只是一個錯的生日。
夜深人靜時刻,回看8分鐘的焰火表演,曉炯有些“老淚縱橫”。一直擔心他鄉人情冷漠的她,此刻有一絲特別的觸動:家鄉,遠在地球那一端;而家和朋友,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