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倩 馬湘婷 劉 靜△
(1.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 100029;2.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北京 100091)
喉科急癥是指咽喉部位發生充血、腫脹、疼痛、阻塞等病變的一類病癥[1],包括喉蛾、急喉痹、急喉喑、喉癰、急喉風等疾病,相當于西醫學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會厭炎、急性喉梗阻等。咽喉為七沖門之一(《難經·四十四難》),咽喉病常具有起病急、傳變快的臨床特點,嚴重者可造成氣道堵塞,形成“急喉風”,是耳鼻喉科危急癥之一。“人之一身百癥皆可致危,獨咽喉之癥尤危之危者,不吹黍間斃可立矣”[2],充分說明了咽喉急癥的危急性。西醫治療咽喉部急性炎癥性疾病,一般運用抗生素、激素等治療。而用針灸治療耳鼻喉科急癥,可以快速緩解癥狀,有效減少抗生素及激素的使用,現將五輸穴治療喉科急癥經驗與同道共享。
1.1 從“一陰一陽結”闡釋喉科急癥發病 《黃帝內經》及早期醫籍中對于喉科疾病的記載,多以“喉痹”統稱。“痹”為閉塞不通之意。喉痹有廣義、狹義之分。本文僅關注以咽喉腫痛為主要表現的急性咽喉病變,屬于狹義喉痹的范疇[3]。《素問·陰陽別論》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這是喉痹最早的定義及病因病機闡述。王冰注釋“一陰謂心主之脈,一陽謂三焦之脈也”。但李密密等[4]認為,一陰指厥陰心包與肝經,一陽指少陽三焦與膽經,心包三焦皆屬火,肝膽屬木易化火,四經皆從火化,其經脈并絡于喉,則易導致喉痹。葛英華等[5]認為冬春“一陽”生,少陽三焦為火,里有熱,外寒易熱化,形成外寒里熱搏結的“喉痹”;夏秋“一陰生”,手足厥陰為火,為里熱,易形成外熱與里熱相合的“喉痹”。
《黃帝素問直解·卷一》所說“一陰,厥陰也,一陽,少陽也。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陽之上,火氣主之。陰陽皆結,風火積而肺金傷,故謂之喉痹”。此厥陰與少陽相結,則出現“風火相煽”,木火刑金、火克金,肺金被傷,則咽喉不利。因此,“一陰一陽結”中“一陰”指厥陰,包括肝與心包,為木為風;“一陽”指少陽,包括三焦與膽,均屬火。“結”即厥陰與少陽結聚,實質為氣血運行不利,喉部經脈痹阻不通,發為喉科急癥,臨床中多從風火風熱進行論治。
1.2 五輸穴治療喉科急癥的依據 從《黃帝內經》記載的經絡循行角度看,十二經脈中除足太陽經、手厥陰經間接通于咽喉外,其余10條經脈均直接循行于咽喉,奇經八脈中除督脈、帶脈、陽維脈之外的5條經脈均直接循行于咽喉,但督脈循于頸部,屬于咽喉之后,當與咽喉有密切關系。手足六陽經的經筋也循行于咽喉,因此臨床上咽喉病常與多條經脈及臟腑相關。五輸穴是位于肘膝關節以下的特定穴[6],分布于十二經脈的起止部,包括井、滎、輸、經、合5穴。對于五輸穴的經氣流轉,《黃帝內經》中提出了“根結標本”的分布規律,即四肢部位為“本”為“根”,是經氣集中的本源部位;頭面、胸、腹等軀干部位為“標”為“結”,是經氣彌漫散布的部位。人身經氣“陰升陽降”,起源于四肢部位,止于頭面、胸、腹等軀干部,呈現出向心性流注的特點。因此,可以認為喉科急癥產生的根本在于四肢經氣不利、氣血逆亂,經氣自四肢流散至咽喉部,氣血陰陽壅聚于喉部,導致標、結病變在“頏顙(鼻咽部)”(陽明根于厲兌,結于頏顙)[7]。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通過經絡連為一體,“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四肢末端特別是指間為神經末梢豐富之處[8],通過刺激四肢末端的穴位,可以更加有效地發揮刺激的放大作用,更有利于治療遠端的病變。故臨證時可以通過針刺遠端四肢穴位治療頭面部、臟腑等疾病。
《靈樞》強調“九針之要,在于終始”。對于喉部急癥而言,患者癥狀表現往往重而急,屬于《黃帝內經》中的“有余”。《靈樞·九針十二原》中提出“形氣有余,病氣有余,此謂陰陽俱有余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針對以上情況,通過針刺位于機體末端部位的五輸穴,調“本”達到急瀉其邪、快速緩解“標”部位癥狀的目的。
2.1 以井穴點刺放血為主 臨床救治喉科急癥患者時常以井穴為主,尤以井穴刺絡放血為主要治療方式。井穴是經脈源頭,是陰陽交會之處,臟腑之氣循行交接之處,是神氣游行出入之門戶[9]。井穴刺絡放血,能通調陰陽逆亂氣血、瀉散邪熱、開竅醒神[10],主治中風卒倒、不省人事、咽痛、癲狂及一切急性熱病[11],是起死回生急救之要穴。如中沖穴為心包經止穴,位于中指末端最高點,內屬心包外絡三焦,點刺中沖可恢復卒然昏倒之中風閉證及休克,耳鼻喉科常用于呼吸困難(急喉風)患者的搶救。現代研究顯示,針刺小鼠中沖穴能維持急性缺氧小白鼠的正常能量代謝,提高大腦皮質、心肌酶的活性[12]。
陽經與陰經的井穴作用是有區別的,陽經井穴以祛邪瀉實為主,陰經井穴重在行氣活血補虛[13]。治療由邪實壅滯導致的咽喉急癥,如突發咽喉痛劇、喑啞,或咽喉干燥、異物感者,常用陽經井穴關沖、商陽、少澤、厲兌,配合肺經井穴少商點刺放血。關沖為手少陽三焦經井穴,《靈樞·經脈》中對于三焦經主治病癥記載“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因此,關沖點刺放血可通行三焦原氣,使咽喉局部血熱瘀滯得以排出體外,從而達到消腫利咽的作用[14]。少商、商陽、厲兌放血可通利太陰、陽明經氣,行氣瀉肺、清利咽喉。有醫家臨床以少商、商陽、關沖為主穴點刺放血治療急乳蛾取得滿意療效[15]。現代研究表明,針刺商陽穴治療扁桃體炎可能與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淋巴組織充血腫脹有關[16]。少澤為手太陽經井穴,太陽主氣化,故少澤對于疏通喉部氣機有重要作用。
2.2 輔以針刺滎穴 井穴脈氣初淺,僅限調治局部氣血;滎穴氣血漸盛,可調局部及循行路線上的氣血[17]。滎穴配合井穴應用,可增強泄熱祛邪之效。六陽經滎穴治療疾病范圍較廣,臨床應用較多[18]。常用手陽明經滎穴二間、手太陽經滎穴前谷、手少陽經滎穴液門,采取針刺瀉法,治療急性咽喉疼痛、喑啞、呼吸氣促等,配合井穴放血,起效迅速,療效顯著。《針灸甲乙經》中有記載用二間穴治療身熱、喉痹等病癥[18],古代醫家常用二間穴配手三里穴治療風熱喉痹,臨床多用以液門治療中、上焦壅熱所致之五官咽喉疾病。《勉學堂針灸集成》載前谷可治“喉痹、頸項頰腫引耳后”等病癥。足少陽經滎穴俠溪、胃經滎穴內庭,有良好清利頭目的作用,臨床用之于頭項痛、目眩等,在《甲乙經》《千金方》《醫宗金鑒》等著作中有用內庭治療咽喉痛的記載。鑒于“喉為肺之門戶”,咽喉為上氣道的重要結構,因此咽喉病變常搭配肺經滎穴魚際,用于咳嗽、氣喘、失音、喉痹、咽干可獲速效。臨證時考慮到臨床取穴之便利,常選用手部滎穴快速針刺。
2.3 以輸、經、合穴善后 輸穴具有良好的止疼作用,臨床治療咽喉疼痛時,可配合選用后溪、中渚、三間、大陵、陷谷、太沖等輸穴疏泄臟腑經絡之熱邪。以輸穴治療“喉痹”“嗌干”“喉痹嗌干”等咽喉痛癥在《針灸大成》《針灸甲乙經》等多部著作中均有記載。《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云“病變于音者取之經”。經穴對于喉科急癥導致的聲嘶有開音作用,筆者臨床常用心經、厥陰經經穴靈道、間使穴治療聲音嘶啞有良效。醫家張永臣則善用解溪、陽谷治療喉喑。合穴主治六腑病證,而喉與胃、大腸、小腸、膽、膀胱等密切相關,臨床常選曲池、曲澤、尺澤、委中、陽陵泉等用于喉科急癥辨證屬熱證的治療。
除穴位本身及所在經絡的原則之外,穴位的陰陽五行屬性也是指導臨床治療的原則之一。陰經起于木,陰經五輸穴的五行穴性分別為木火土金水,陽經始于金,陽經五輸穴的五行穴性分別為金水木火土。表里經的井穴表現為陽克陰經,其余4穴遵循五行相生規律,但同樣存在陽克陰經的規律。通過不同經絡、不同穴位之間的五行生克關系配合,可以調整機體陰陽水火失衡,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臨證選取治療穴位時,首先根據疾病性質定五行屬性,選用對疾病有直接治療作用的腧穴;再依據病變臟腑、所屬經絡的五行屬性,按照五行生克、子母補瀉原則進行穴位加減。
3.1 急喉痹與急喉喑 急喉痹與急喉喑發病前常有外感或疲勞病史。急喉痹、喉癰、乳蛾常以咽喉疼痛急性發作為主要癥狀,吞咽時尤甚,甚則痛連耳竅;急喉喑以猝然聲音不揚或嘶啞、甚至失音為主癥。可伴有畏寒、發熱、頭痛、納差、乏力、周身不適等全身癥狀。外感風熱者,主要由于風熱外犯,火熱上炎,上犯咽喉,除咽喉疼痛、聲音不揚等臨床表現外,兼有發熱惡寒、咳嗽痰黃,局部檢查可見咽喉部黏膜色鮮紅腫脹,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外感風寒者,衛陽被遏,結于喉部,郁滯化熱,故表現為咽痛劇烈者,亦屬于熱閉范疇。治療由外感引起急喉痹、急喉喑,常選用少商點刺放血,針刺魚際清利咽喉,中渚疏散外邪,太淵補益肺氣。若患者熱證明顯,則配合商陽點刺放血,配合瀉二間清熱散風、消腫止痛,補三間行氣散風、調和營衛。喉痹性質屬火,根據五行生克的理論,可選水經水穴陰谷,或屬水的小腸經水穴前谷,克制過旺之火。肺胃熱盛者,為素體內熱,與外感風熱相合,熏灼咽喉,可見咽痛劇烈,吞咽困難,喉部黏膜紅腫,咽后壁淋巴濾泡紅腫,伴有口氣臭穢、口渴多飲、咳嗽痰黏、便秘尿黃等癥狀,舌紅,苔黃、脈浮洪。治療常用少商、關沖點刺放血,瀉肺清胃,或互為表里經之大腸經井穴商陽、同名經陽明經井穴厲兌清熱利咽,佐以手太陰經合穴尺澤、手陽明合穴曲池、足陽明經合穴足三里,瀉肺胃經實熱,或針刺大陵、太沖清臟腑實熱。聲音嘶啞者,用靈道、間使利咽開音。
3.2 急喉風證治 急喉風患者可有吸氣性呼吸困難、語言難出、痰涎壅盛等急癥,由于小兒喉腔狹小,外感之后更容易導致急喉風,出現喉黏膜腫脹、梗阻,導致窒息而危及生命[3]。若患者出現喉間痰鳴、甚則突發昏厥,舌紅或絳,苔黃或膩,脈數,辨證屬胃熱壅盛、痰熱蒙蔽喉竅者,用厲兌點刺放血清胃安神、蘇厥醒神。厲兌屬金,從臟腑五行屬性來看,胃經屬土,厲兌為本經子穴,可搭配肺經金穴經渠行針刺瀉法,符合實則瀉其子的治療原則;從經絡五行屬性來看,陽明經為燥金,其子為太陽寒水,其子經子穴為膀胱經滎穴俠溪、小腸經滎穴前谷,臨證可斟酌選用。配合豐隆、足三里豁痰醒神。若患者咽喉或會厭腫脹,聲門狹窄,開合不利,可有發熱惡寒、頭痛等癥,兒童可于哭鬧或活動時出現喉鳴及鼻翼翕動,天突及缺盆處輕度凹陷,辨證屬風痰壅喉者,應急刺中沖出血,醒厥回神。風屬木,可搭配性質屬火的滎穴勞宮、少府清心泄熱安神,或性屬金的經穴經渠、間使、靈道克制過旺的木氣。且間使、勞宮屬于心包經,靈道、少府屬于心經,均屬于木之子經上的穴位。厥陰心包經屬木,少陰心經屬火,以上選穴均符合母實則瀉子的原則。
3.3 急危癥的辨識及搶救 患者安靜狀態下即出現嚴重吸氣性呼吸困難、典型三凹征(兒童可見四凹征),甚則呼吸淺促、面唇青紫、額頭及身體汗出如雨,危重者神識昏迷、四肢厥冷、脈微欲絕,則屬于嚴重喉梗阻,此時應轉入急診,行緊急氣管切開,保持氣道通暢。
4.1 喉風案 患某,女性,11歲,因“胸悶、憋氣伴咽喉不適1 h”就診。患兒因過敏性鼻炎前來就診,候診時突然出現胸悶、憋氣、咽喉不適、患兒煩躁不安。急查體:患兒顏面潮紅,呼吸略急促,無明顯三凹征,面部、肘窩、腋窩、腘窩、頸部、大腿根等處可見紅色皮疹,脈息比(心率/呼吸)90/20=4.5。舌質紅,苔薄黃,雙側關脈動。患兒既往有過敏性鼻炎病史8~9年,曾查過敏原,幾乎對所有的動物性食品、小麥、西紅柿、中藥柏子仁、桃仁過敏。家長未進行嚴格飲食控制。結合病史初步判斷為過敏引發的急性喉阻塞(輕癥),西醫診斷:急性喉阻塞。中醫診斷:急喉風。中醫辨證:肝經風熱。立即予以點刺放血結合傳統針刺。1)放血:取左手中沖穴,消毒后用一次性采血針點刺放血,至擠出的血液變色為止,約3滴血,消毒棉簽按壓針孔。2)針刺:取左手前谷、魚際,常規消毒,取0.18 mm×25 mm一次性無菌針,針刺。囑患兒在放血、針刺時不斷予以輕咳或清嗓。針后約1 min患兒平靜,顏面發紅的情況減輕,咽喉不適感減輕,胸悶憋氣感好轉。繼續常規診治。中藥以逍遙散、旋覆代赭湯加減。并囑家長嚴格控制患兒飲食,避免接觸過敏原。1個月后隨訪觀察,患兒情況穩定,未再出現胸悶及呼吸困難,皮疹情況好轉。
按:急喉風,是以吸氣性呼吸困難為主要特征的急性咽喉疾病,臨床上常可出現咽喉紅腫疼痛、痰涎壅盛、語言難出、聲如拽鋸、湯水難下等癥狀。本病起病急驟,發展變化迅速,中醫辨證為“風證”。中沖穴為急救要穴之一,點刺放血能瀉心包經之熱,清心安神,開竅醒志。魚際為手太陰肺經滎穴,滎為火穴主瀉熱,可瀉肺熱,通經活絡、清利咽喉,亦可發汗解表、解肌退熱,使邪從表解,故患兒顏面發紅、周身皮疹情況減輕。配合小腸經水穴前谷,前谷穴為水中水穴,瀉熱解毒,消腫止痛,故患兒咽喉不適感、胸悶憋氣感好轉。囑患兒在放血、針刺時不斷予以輕咳或清嗓是為了刺激經氣,促進經氣流通,屬于互動針法的范疇,互動針法能夠調節機體“守神”的積極性,能夠調節患者自身氣機,協調機體陰陽的潛能。
4.2 急喉痹案 患某,男性,28歲,因“咽喉腫痛4 d,加重1 d”就診。患者咽喉疼痛劇烈,吞咽時加重,伴咽干欲飲,無發熱惡寒。專科檢查:咽后壁急性充血。會厭正常,雙側披裂、聲帶充血腫脹。實驗室檢查:血常規白細胞數值在正常范圍。西醫診斷:急性咽炎、急性喉炎。中醫診斷:急喉痹。中醫辨證:風熱證。治療予點刺放血結合傳統針刺。1)放血:選左商陽。消毒后用一次性采血針在穴位上點刺放血,至擠出的血液變色為止,約3滴血,消毒棉簽按壓針孔。2)針刺:取二間、魚際。穴位常規消毒,取0.18 mm×25 mm一次性無菌針,二間斜刺,瀉法,魚際斜刺,補法。囑患者在放血、針刺時不斷予以輕咳或清嗓。針入患者即感咽喉不適明顯好轉。留針30 min。后續中藥予桑菊飲加減口服。1周后隨訪,患者未再出現咽喉腫痛。
按:急喉痹(急咽痹)是以咽部紅腫疼痛,或干燥、異物感,咽癢不適等為主要表現的急性咽部疾病。“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肺經郁熱不得宣泄,導致咽喉腫痛,咽喉部黏膜充血腫脹。辨證為肺經風熱證。商陽穴為大腸經井穴,點刺放血既可通陽明經氣以疏散風熱,又可以調理肺經經氣以宣肅肺氣。且手陽明大腸經是多氣多血之經,循行經過頭部,功擅疏泄頭面部邪熱。再配合陽明大腸經及太陰肺經滎穴,加強瀉熱之力,火熱之邪得瀉,咽喉腫痛即刻好轉。太陰陽明為表里配穴,亦合“一陰一陽”之意。囑患者在放血、針刺時不斷予以輕咳或清嗓同樣屬于互動式針刺的范疇,也是董氏奇穴中的“運動針法”,同時也可以減輕患者針刺時的疼痛,有助于防止暈針的發生,尤其適用于需要針刺的兒童、青年男性患者。
從五行生克的角度解讀用五輸穴治療急性喉部病變只是原理之一。《靈樞·終始第九》說“病在上者,下取之”,也是指導思想之一。從中醫“象思維”的角度來看,手、腳、頭均位于人體的末端,且均為精氣輸注匯聚之處,根據“同氣相求”的原則,頭面五官與四肢末端存在著部位相似、生理相關、治療相通的密切關系。從“根結標本”的理論來看,喉科急癥的“標”在喉部,“本”在四肢末端。此外,喉科急癥局部氣血運行障礙,脈絡痹阻,臨床表現為喉部紅腫熱痛,針刺五輸穴能調節經氣、氣血流動,瀉熱消腫,利咽止痛。筆者臨床用于治療喉科急癥首選井穴、滎穴,井穴的神經調節反射作用最亢進,調理陰陽能力最擅長。井穴可以強心,促進血液循環,井穴放血可清諸臟腑之熱。滎穴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既可清熱又可溫陽,故針刺五輸穴治療喉科急癥不失為安全便捷效優的方法之一,可以減少抗生素、激素的使用(上述病例均未使用抗生素、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