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的發展并非一蹴而就,那一部漫長而浩瀚的歷史,是一部無數科 學家的前赴后繼,有柔情,有夢想,有失意,有鉆研的鍥而不舍的史詩。
1642年:送給父親的禮物
布萊士·帕斯卡的父親是一名稅務官,每天都要抱著 一大堆賬本算個不停。看到總是如此勞累的父親,年輕的 帕斯卡萌生了一個想法:發明一種能代替人進行復雜計算 的機器,讓爸爸從沒完沒了的計算中解脫出來。
1642年,19歲的帕斯卡成功制造了第一臺“鐘表齒 輪式機械計算機”。這個“計算機”外形像一個長方形盒 子,由齒輪組成,可以自動進位進行加減法計算。
這臺計算機標志著機器代替人腦運算和記憶的開始, 為后來的計算機設計提供了基本原理。
1834年:巴貝奇的蒸汽計算夢
18世紀晚期,第一次工業革命將世界領入蒸汽動力時 代。英國發明家查爾斯·巴貝奇計劃設計一臺用蒸汽驅動齒 輪計算的機器—巴貝奇分析機。巴貝奇聲稱,這臺機器 若是做出來,可將計算行為機械化,甚至將思維機械化。
從巴貝奇的設計來看,分析機是一臺體型巨大、噪聲 不小、昂貴無比、外觀漂亮且因用了黃銅和鋼鐵制造而閃 閃發光的大家伙。數字存儲于由齒輪構成的暫存器上,而 數字的加法和轉存則通過凸輪和棘輪的運行來完成。根據 設計,分析機可以存儲1000個數字,每個數字最多50位 數。令人可惜的是,巴貝奇的設計并未成為現實。
1843年:洛芙萊斯的編程構想
數學家、作家阿達·洛芙萊斯是第一位認識到巴貝奇分析機潛藏著巨大潛力的人。 在1842年與1843年期間,阿達花了9個月的時間翻譯意大利數學家路易吉·米
那比亞對巴貝奇最新的計算機設計書(即分析機概論)所留下的備忘錄。在翻譯期 間,洛芙萊斯意識到巴貝奇分析機能創造的無限可能。為此,她專門在譯文中附加 了許多注解,詳細介紹巴貝奇的分析機進行伯努利數的運算方式,并建立了循環和 子程序概念。
洛芙萊斯所做的這些工作,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電腦程序。
小插曲:手搖計算機 1878年,在俄國工作的瑞典人奧涅爾發明了一種手搖計算機,這是一種由可以 變動的齒輪進行運算的機械計算機。
1880年:皮爾斯與電氣邏輯
此時,計算機發明接力棒傳到了美國手上。美國邏輯學家查爾斯·皮爾斯將 符號邏輯學從大西洋彼岸帶到了美國。在這個過程中,皮爾斯從根本上重新定義 并極大豐富了布爾代數(一個用于集合運算和邏輯運算的公式),將邏輯與數學 整合在了一起。
19世紀80年代,皮爾斯發現了邏輯與電力之間的聯系,布爾代數可用于模 擬電氣開關電路。布爾邏輯的“真/假”完全映射了電流流經復雜電路中“開/ 關”的方式,換句話說,邏輯可以用電路來表示。這就意味著笨重的齒輪計算可 能會成為過去,電力驅動的計算機和邏輯機才是未來的方向。
1884年:人口普查的更好方法
電力驅動計算機的時代還沒到來,一個新的難題出現了:人口普查。
在人口調查局工作的赫曼·霍列瑞斯最頭疼的就是,全國人口普查。當 時美國人口超過5000萬,汗牛充棟的人口登記冊需要七八年時間才能統計 出個結果。這樣下去可不行,聰明人要有聰明的辦法。1884年,霍列瑞斯 設計出一臺專門用于統計數據的制表機。制表機可以把所有的調查項目(性 別、籍貫、年齡等)依次排列,然后根據調查結果在每人的相應項目位置上 穿孔。而機器上裝備著一個計數器,當穿孔紙帶被牽引移動時,一旦有孔的 地方通過鼓形轉輪表面,計數器電路就被接通,完成一次累加統計。
霍列瑞斯制表機是世界上第一臺大規模數據處理裝置,第一次把數據轉 變成二進制信息數據處理也發展成為電腦的主要功能之一。
1936年:布拉克的電力邏輯機
時間來到了56年后,自從皮爾斯發現了機械開關可以被電回路替代,電力邏輯機的研究從未停止過, 直到1936年,第一臺電力邏輯機終于被發明出來。
電力邏輯機的發明者叫本杰明·布拉克。這是一臺便攜式裝置,體積小到可以裝進公文包中,可用于處 理三段論形式的邏輯語句。例如,將“男人終有一死;蘇格拉底是男人”編入機器,邏輯機可接受“蘇格 拉底終有一死”的推論,而拒絕“蘇格拉底是女人”的推論。后者這類錯誤的推理會關閉回路并觸發機器 的警告燈,表示發生了邏輯錯誤。
1944年:阿塔納索夫與錯失的世界第一
真空管是抽掉了空氣的一種玻璃管。1904 年,工程師約翰·弗萊明發明了真空管。不久 后,托馬斯·愛迪生發現,電子在某些條件下能 在真空中流動,而李·德·福里斯特利用“愛迪生 效應”最終將真空管制成了電子開關。
真空管的應用讓電子驅動代替了電力驅動。 美國數學和物理學教授約翰·阿塔納索夫看到了 將電氣繼電器換成電子元件的可能性。1944年, 阿塔納索夫在克利福德·貝里的幫助下,用大量 的電線和真空管拼出世界第一臺粗糙的臺式計算 機:ABC。
有些可惜的是,ABC只是一臺半成品計算 機,因為缺乏資金,阿塔納索夫不得不停止對 ABC的改進。
1945年:第一臺計算機問世
歷經百年,無數科學家在計算機領域的科研 和努力是時候該收獲一個美好的結局了。
1943年,美國費城莫爾電氣工程學院的“莫 爾小組”提出了一個關于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的 想法。很快,他們就獲得美國軍方的支持。研發 在秘密實驗室中展開,年僅25歲的埃克特擔任總 工程師,其他參與這一項目的科學家包括莫希 利、戈爾斯坦、朱傳榘,以及大名鼎鼎的馮·諾 依曼。
馮·諾伊曼對計算機的許多關鍵性問題的解決 作出了重要貢獻。他覺得除算術運算之外,ENIAC 應該還能進行邏輯運算,并能以代碼符號進行運 算,而且那些以代碼符號進行運算和解釋的指令 本身也應該是編入機器的代碼符號,并用以繼續 操作運算。這是現代計算機概念中最后一個根本 性的洞見。
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臺全電子數字計算機 ENIAC正式問世。
ENIAC有20000個開關元件,重約30噸,與我 們現在使用的電子計算機相差甚遠。事實上, ENIAC就是一屋子嘀嗒作響的電傳打字機、滋滋轉 的磁帶驅動器以及滿墻相對安靜的電子線路板。
所以,ENIAC并非計算機的終點。反而是現代計 算機的起點,至今,計算機技術仍在飛速前進....
——摘自《硅谷之火:個人計算機的誕生與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