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凌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教育理念發生了巨大轉變,應試已然不是教育教學的唯一目標,新時代的教育應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注重學生的個性培育,致力于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為了順應時代的要求,響應教育理念的號召,基于“以人為本”的學生觀而產生的創新性教學策略在各個學科中都得到了落實,歷史學科也不例外?!皢栴}意識培養”這一教育方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問題意識”培養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難以解決的問題,從而產生一種疑惑、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狀態促使學生提出問題,通過深入思考與探究分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找出答案。以問題意識的培養作為引領初中歷史教學的手段,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歷史教學效率,優化教學成果,實現歷史思維的建立與核心素養的提升?;诖耍踔袣v史教師應重點關注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現狀,優化問題意識發展途徑,運用教學的藝術與智慧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情懷。
一、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效果不佳的原因
將問題意識的培養作為初中歷史教學的引領策略,既是對新時代教育理念的呼應,又是歷史學科所迎來的一次機遇。然而,在歷史學科的教學實踐中,問題意識的培養依然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這是由于教育理念落后以及教學方式單一導致的。
(一)教育理念落后,家校雙方缺乏對歷史學科的重視
傳統的教育理念注重應試成果,很多學校與家長都深受這種“應試思維”的影響,將考試與升學看作教育教學的最終目標。因此,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經常會存在“重主科、輕副科”的情況,歷史學科作為副科不受重視,甚至被其他學科擠占教學時間,導致教師教學時間縮短,無法在課堂上給予學生發現問題與探究問題的機會,致使學生問題意識培養效果不佳。此外,學校與家長對學科的態度直接影響學生對學科的態度,當學生看到家校雙方都不重視歷史學科,那么自身也會對歷史學科產生輕慢與懈怠的心理,教師講什么就聽什么,不愿意就所學知識進行深入思考,自然難以在學習中產生探索性的疑問,更不會在疑問的引導下開展深入學習。落后的教育理念及家校雙方對歷史學科重視程度的缺乏,壓縮了歷史教學中問題意識培養的時間,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心態,導致學生難以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并通過自己的能力找到答案。
(二)教學方式單一,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當前的初中歷史課堂中,單一而落后的教學模式依然大行其道,教師多用“填鴨式”教學法,將學生視作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機器”。這種教學策略雖然能夠讓學生跟緊教師的教學步調,一字一句地落實所學知識,但是完全沒有給學生留出獨立思考的時間與機會。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歷史學習熱情難以被激發,不能體現學習主體地位,問題意識自然得不到有效培養與建立。除此之外,部分歷史教師在作業設計上缺乏創新,經常以練習冊、預習課本內容等固定作業為主,缺乏需要通過觀察、思考、社會調研才能完成的實踐性作業,學生在完成固定作業的過程中容易產生定式思維,難以對所學知識進行突破與創新。要想在教學實踐中切實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應當給予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給學生的問題一個能夠自由生長與發展的土壤,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有思考、有探究、有分析、有解答,在問題意識培養的引領下提高歷史學習的熱情。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對策
(一)提高問題設計的創新性,營造輕松課堂氛圍
在歷史教學中,要想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應當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放松的狀態下進行自主思考,提出疑問,并通過深入分析解決問題。課堂問題的設計對課堂氛圍具有關鍵性的影響,然而,部分教師的課堂提問只能被稱作是“走馬觀花”,問題設置缺乏吸引性與深入性,難以讓學生產生思考的興趣,致使歷史課堂陷入“死氣沉沉”的局面?;诖?,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提高課堂問題的創新性,打造一個氣氛活躍的歷史課堂。
在人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15課《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中學到了“造紙術”。造紙術的改進是人類文明傳播載體的巨大飛躍,教師可以基于這一課程內容,向學生提出疑問:“如果蔡倫沒有改進造紙術,那么人類文明的傳播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如果現代社會沒有‘紙’會是一種怎樣的局面?”這種開放性的問題能夠成功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精神,讓學生推古及今,站在歷史角度思考紙張的出現對人類精神文明的巨大影響。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就“如果沒有造紙技術,人類文明傳播是否會受到影響”這一話題開展辯論活動,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沉浸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發揮想象力,運用思辨性思維,在問題意識的引導下加深對歷史知識的了解,推動歷史思維的形成。
(二)深化問題設計的思辨性,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
問題意識是創新型人才必備的特點,而要想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應當通過提出問題鍛煉學生歷史思維的思辨性。在傳統的課堂提問中,歷史問題設計多以年份與史實為考核重點,問題設計較為淺顯、角度單一,學生通過簡單的背誦和記憶便可以給出正確答案。這種問題設計只強調知識的落實,卻忽略了學生思維的發展,要想讓問題意識引領歷史教學,就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讓學生從思辨性的角度看待歷史事件。
以人教版八年級歷史上冊第一單元中《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為例,為了讓學生對這兩課的內容產生對比與思考,教師可以轉變教學方式,將這兩課整合在一起進行講解。教師可以將兩次鴉片戰爭的背景、導火索及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的影響作為教學線索,引導學生關注兩次鴉片戰爭的異同,通過問題導入刺激學生的思辨性思維,讓學生通過解答教師提出的疑問,進行深入思考,并提出新的問題,在新問題的驅動下完成教學活動,實現問題意識的培養與提升。
(三)加強歷史問題的思維引導,讓學生主動提出自己的疑問
如果說優化歷史學科課堂問題設計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那么引導學生建立問題意識的最終目的在于讓學生主動地提出自己的疑問,并且讓這些問題成為歷史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應當注意的是,空洞且泛泛的歷史問題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思維引導,讓學生知道哪些問題具有價值,從而提出一些高質量且具有針對性的問題。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八課中學到了經濟體制改革。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查找有關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資料,這個地方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主體,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具體事件進行初步認識與了解,并針對這一知識點提出自己的疑問。其次,課程開始時,教師不要急于解決學生的疑問,而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課,從而提高課程教學的效率。在教學中,許多學生的問題隨著課程的進展而逐一解開,而有些學生的問題經過課堂教學也沒有得出一個明確的答案,這時教師就可以針對這些學生的問題給予一定的提示與引導,讓學生在思考與討論中得出正確答案。最后,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匯總與分析,告訴學生哪些問題比較淺顯,哪些問題較為空洞,哪些問題偏離了教學主題,引導學生關注具有歷史思維與討論價值的問題,讓學生明白什么樣的問題才可以促進思維的提升與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化,“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已然在各個學科的教學中得到了具體呈現。歷史學科作為一門人文性較強的學科,既要重視基礎知識的講解,也不能忽略學生的感受。教師應當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問題意識引領歷史教學,發展歷史思維,優化歷史教學效果,讓學生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