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義民 楚緒乾 王學亮
山東藥品食品職業學院,山東 威海 264210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將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列為國家戰略人才,這充分說明,我們既需要頂尖的科學家、工程師,也需要大量能有效解決“從圖紙到產品”這一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問題的實用人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如何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能型創新人才已經成為影響我國未來發展動力的關鍵。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1]。《職業教育法》明確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使職業教育從普遍認為的“層次教育”走向了“類型教育”,其深刻而長遠的意義讓職業教育的前途更加廣闊。職業教育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厚植“職教沃土”,將成為激活技能人才發展的“強引擎”。要把職業教育“大有可為”的殷切期盼轉化為“大有作為”的生動實踐[2],需要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增值賦能。
為了掌握高等職業院校(簡稱“高職院校”)對培養技能型創新人才的情況,通過走訪省內部分“雙高”院校、優質高等職業院校,并和高職院校學生和教師進行座談,對高職院校培養技能型創新人才的現狀進行了分析。
高職院校在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教育理念未能充分與時代發展接軌,部分高職院校教育模式相對傳統,注重傳授理論知識,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精神不足,在畢業后難以適應社會對技能型創新人才的需求。
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不合理,一些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與社會需求脫節,課程內容陳舊,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同時,一些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上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忽視了實踐環節的重要性,導致學生實踐能力不足。
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不夠深入,一些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合作停留在表面層次,缺乏實質性的合作內容和合作機制。此外,一些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合作缺乏長期性和穩定性,導致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無法得到有效的指導和支持。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大多采用傳統的理論授課模式,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注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忽略了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缺乏與社會需求的緊密聯系,無法及時反映企業和行業對人才的需求變化,導致人才培養與實際需求脫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創新已經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而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更應該積極承擔起培養技能型創新人才的重要任務。本文將從國家、企業、高職院校和個人發展4 個角度分析高職院校培養技能型創新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推動經濟發展。創新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而技能型創新人才是實現創新的關鍵。高職院校培養技能型創新人才,能夠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促進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提高國家的經濟競爭力。
(2)促進就業。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市場對技能型創新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高職院校培養的技能型創新人才應能夠滿足市場需求,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降低失業率,促進社會穩定。
(3)提升國際競爭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國家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高職院校培養技能型創新人才,能夠提升國家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為國家在國際舞臺上贏得更多的話語權和發展空間。
(1)滿足企業用人需求。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體,而技能型創新人才是企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高職院校培養技能型創新人才應滿足企業對高素質技能型創新人才的需求,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2)促進企業創新。技能型創新人才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能夠為企業帶來新的思維和方法,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3)降低企業培訓成本。高職院校培養技能型創新人才,能夠為企業提供高素質的人才儲備,降低企業的培訓成本和人力資源成本,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1)提高教學質量。培養技能型創新人才是高職院校的重要任務之一,高職院校通過提高教學質量,培養技能型創新人才,提升高職院校的聲譽和知名度。
(2)深化校企合作。高職院校通過培養技能型創新人才,能夠加強與企業的合作,了解企業的需求和市場動態,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就業機會,同時為企業提供人才支持和技術服務。
(3)推動教育改革。高職院校培養技能型創新人才,需要不斷改革教育教學模式,更新教學內容和方法,推動教育改革,提高教育的適應性和針對性。
(1)提升個人競爭力。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具備技能型創新能力的人才更受企業和社會的青睞。高職院校培養技能型創新人才,能夠提升學生的個人競爭力,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培養創新精神。高職院校培養技能型創新人才,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素養。
(3)增加就業機會。高職院校培養技能型創新人才,能夠滿足市場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提高學生的就業質量和薪資水平。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培養技能型創新人才具有重要意義。高職院校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3],加強與企業的合作,改革教育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為國家、企業和學生個人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發展保障。同時,學生也應積極主動地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和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綜合素質和職業素養,為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元三階五平臺”培養模式是一種以產教融合為核心,以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的教育模式。該模式通過構建“二元三階五平臺”的框架,實現了高職教育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為培養適應產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創新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
高職院校是高職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的主要場所,負責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企業則是高職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參與者,通過提供實踐機會和職業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產業需求,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以高職院校和企業為人才培養主體,通過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建實訓基地、共同開發課程體系、共同實施教學模式、共同打造師資隊伍、共同組織考核評價,深化產教融合,培養集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于一體的高素質技能型創新人才。學生在企業以培訓實踐技能為主,以學習相關專業知識為輔,以生產性勞動的方式,將教學環境與企業環境融為一體,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融合。
4.2.1 產:企業參與實訓基地建設,形成科學管理和聯合培養機制
(1)校企聯合創設實訓基地。高職院校和企業共同合作創建實訓基地,成為學生實踐學習的場所和設施。基地被用于開展培訓和實踐項目,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接觸生產性實踐項目。
(2)形成企業科學管理機制。為了更好地將企業的科學管理經驗應用到實訓基地中,應建立一套科學管理機制。企業技術人員參與為學生提供技術指導和培訓,確保實訓項目與企業的最新科技發展保持同步。
(3)構建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聯合培養機制。為了使實訓基地能夠更好地滿足企業需求,需要構建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聯合培養機制。通過與企業開展合作,高職院校可以定期了解企業的技能需求和就業市場動態,根據這些信息調整課程設置,完善學生的培養方案,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4.2.2 學:高職院校建設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確立角色定位與戰略選擇
(1)建設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機制。高職院校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對學生的技能培訓。高職院校需要將各行各業的最新技術引進校內,并將其納入課程設置,以便培養出更多技能型創新人才。
(2)準確定位高職院校在科技創新戰略中的角色。高職院校在科技創新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高職院校需要通過不斷探索和研究,確定其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探究與產業匹配的技術開發項目,為產業提供創新人才,推動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3)依托教育信息化改革,提升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效能。職業院校依托信息技術改革,將教育信息化應用于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優化實訓場所管理、實訓課程設置等,提高技能培訓質量和效率,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競爭力。
4.2.3 研:科研反哺,通過科研創新活動反哺教學
依托實踐平臺,以企業“技術改造服務項目和創新型綜合教學項目”作為教學項目,利用企業真實設備和真實環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對崗位技術革新與技術改造的興趣[4],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1)將科研成果應用于實訓教學平臺的改造。通過科研成果改進實訓設施、實訓項目和實訓方式,提高實訓質量和指導效果。通過向教學實踐中引入創新技術,學生可更好地理解并更快地掌握實踐技能。
(2)師生團隊參與合作企業的技術研發項目。通過實施項目式科學探究、創造性思維和工程化實訓等,提高學生科研技術能力。師生團隊可以與企業合作開展研發項目,讓學生在項目中了解實際情況和需求,同時也能為企業帶來實際效益。
(1)文化育人平臺。通過營造創新型文化氛圍,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通過倡導創新文化,鼓勵學生尋求創造性的解決方案,提供孕育創新思維的文化氛圍,開展創新活動和競賽,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2)課程體系平臺。通過設計創新課程,形成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思維。高職院校可以設立創新核心課程,引入跨學科課程,推動項目和問題驅動學習,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并提供實踐機會和資源支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技能競賽平臺。以技能競賽為載體,以賽促學,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組織學生參加競賽,如科技創新競賽、職業技能競賽等,鍛煉學生的實踐技能、拓展創新思維,在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和競爭的同時激發創新能力。
(4)專業社團平臺。以科技型和競賽型專業社團的建設為載體,培養學生的技術和技能創新,最終形成完整的技術技能獨立創新能力。高職院校組織各類專業社團,為學生提供展示技能和創新成果的平臺。
(5)實驗實訓平臺。校企共建創新技能訓練類、創新競賽類、創新創業孵化類、創業體驗類實訓基地,實現“新技術推廣”與“創新技能人才培養”的同步。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建立實驗室、實訓基地等,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和平臺,培養學生在實際操作和解決問題上的創新能力。
建立多元化評價機制,全面評估學生的知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潛能。首先,建立考核評價機構,負責制定評價標準、組織評審和評分,并與企業和行業保持密切聯系,確保評價體系能夠適應行業需求的變化。其次,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評價,通過考察實際項目的完成情況和實習經歷的表現來評估學生在解決問題和實際操作能力。此外,引入企業導師評價,借助企業導師的實際觀察和評價,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行評估。同時,在日常生活中,組織學生進行作品展示和項目答辯,讓學生有機會展示其學習成果和能力,通過現場評審和互動交流,評估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表達能力。
通過“二元三階五平臺”模式實施,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更加緊密,產教深度融合,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全面、實用的教育和實踐機會,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產業需求和職業發展,形成完善的高職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考核評價體系,進而增強學生的理論知識、實踐能力與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