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自磊
摘要 隨著全球水資源面臨枯竭和水質污染的嚴峻挑戰,灌溉系統的水資源利用效率和管理策略成為當務之急。有效的灌溉水資源管理可以增強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減少水資源的浪費和保護生態環境。結合實際,從甘肅省灌溉水資源利用管理角度,針對農業灌溉用水方式及存在的問題,提出灌溉水資源利用管理思路。
關鍵詞 農業灌溉;水資源;利用管理
中圖分類號:S2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3)12–0-03
Analysis of Key Points in Irrigation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
Fan Zi-lei (Sanqingqu Water Conservancy Management Office of Gaotai County, Gaotai, Ganasu 734300)
Abstract With the severe challenges of global water resource depletion and water pollution, the efficiency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irrigation systems have become urgent.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irrigation water resources can enhance the stabili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educe water waste, and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sed on re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rrigation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Gansu Province, this paper proposes ideas for irrigation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response to the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water usage methods and existing problem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management
灌溉水資源是農業生產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確保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和農業生產的穩定性至關重要。然而,在一些地區,尤其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區,水資源有限,而農業需求卻不斷增加,導致灌溉水資源的過度開采和不合理利用。為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和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必須采取有效的灌溉水資源管理措施。
1 甘肅省用水總量現狀
甘肅省已經批準并開始實施《甘肅省“十四五”水利發展規劃》,其強調預計在未來的“十四五”時期,甘肅省將積極優化全省的水資源配置,持續提高水旱災害防御能力,并專注于提高核心河湖水生態環境的質量。同時,計劃初步建立五大關鍵水利體系,包括高效利用水資源、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態安全、現代水治理等。這一規劃的實施將在整個甘肅省范圍內推動水利事業邁向嶄新的發展高峰。規劃中明確規定全省用水總量的控制目標,將其限制在121億m3以內,并規定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的達標要求,旨在實現80%以上的達標率。
此外,規劃還提出提高供水能力和水庫總庫容的擴展計劃,以提高城鎮供水保障率和應急供水能力。規劃鼓勵所有地級城市建設第二水源或應急備用水源,要求縣級城市的應急備用水源建設率達到55%以上。為農村地區的發展,規劃設立農村自來水服務的普及目標,預計將實現91%的普及率。規劃重點關注現代化改造計劃,計劃完成6處大型灌區的現代化改造,同時著手實施13.33萬hm2中型灌區的擴建和節水改造項目,以擴大農田的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36萬hm2。
規劃還特別注重提高甘南黃河上游、祁連山等關鍵地區的水源涵養能力,以更好地保護水生態環境。對于重點河、湖的生態保護,規劃明確基本生態流量的達標目標,力求達到90%以上,并規定水土保持率的要求,目標是達到61.34%。規劃還突出在水資源、江河湖泊、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水安全風險監管等方面提升管理能力的重要性,確保績效管理全面提升。規劃中提及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水權、水價、工程管理體制機制的深化改革,以及多元化水利投融資機制的建立,旨在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水利建設,推動水利事業的持續快速發展[1]。
2 農業灌溉用水方式及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灌溉用水方式
目前,甘肅省的農業灌溉方式主要包括以下5個方面:(1)耕地經營方面,農戶依據當地政策、擁有的耕地數量及市場需求,積極從事個體自營農田經營;(2)農業用水方面,部分農戶通過集資合作的方式,建設蓄水池,統一灌溉農作物,實行灌區用水的集中管理;(3)水費管理方面,農業用水價格通常低于供水成本,一般不超過供水成本的50%;(4)水費的計量方面,相關管理部門根據農戶的灌溉面積確定相應的水費標準;(5)為提高灌溉效率,政府積極投資興建水渠及相關配套設施,并積極推廣管灌、噴灌、滴灌等節水技術,確保農業用水的高效利用[2]。
2.2 存在的問題
2.2.1 節約用水的意識不強 在水資源使用過程中,存在不規范用水的情況,導致水資源的浪費。出現這種現象主要受到以下4個因素的影響:
第一,家庭的耕地面積對用水的影響較大。耕地是農村居民最基本的生產資源之一,農戶擁有的耕地面積越大,其對水資源的需求也就越多。根據2020年的信息統計數據,甘肅省的總耕地面積為493.3萬hm2,其中水田面積為23.9萬hm2。然而,根據甘肅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1 952 499人。因此,甘肅省的人均耕地面積僅為413.34 m2/人。由于人均耕地面積較低,農戶對節約用水的動力不強。第二,農戶的綜合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對節水的認識和意識。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他們不太了解節水的重要性。第三,目前,大部分強壯的男性都選擇城市務工,導致農村地區的勞動力不足,影響農業收入。由于務工收入通常高于農業收入,因此許多農戶對節水政策不太關心,采取節水措施的意愿不強。第四,水價的調整對農戶的節水意愿有重要影響。農業灌溉的水價上漲使得農戶產生用水的抵觸情緒,進一步降低了其采取節水措施的意愿。此外,甘肅省灌區的供水成本高于用水價,也影響農戶的節水意愿。
2.2.2 農業節水工程的投入成本與產出利潤不成正比 由于甘肅省的地理環境豐富多樣,包括山地、高原、平原、河谷、沙漠和戈壁等地貌,這些地形交織復雜。與平坦的平原地區相比,這種多樣性使得甘肅省的灌溉條件相對較差。在灌溉過程中,由于灌溉區域分布分散,難以實現大面積連片灌溉,這增加了節水工程設備的建設復雜性和加大了所需的工程量,導致投入較多的資源但產出不如預期,也影響政府在該領域的財政資金投入意向。
2.2.3 需求量和時間過于集中 甘肅省的農業主要以玉米、馬鈴薯、小麥等作物為主要種植對象,而這些作物在其生長季節對水資源的需求表現出需求量和時間過于集中的特點。
一方面,這些作物的生長周期在一定時期內對水的需求量較小,但當其進入生長的特定生育階段,如灌漿、抽穗和開花期,需求水量會迅速增加,達到高峰。此時,農民通常需要大量的水滿足農田的灌溉需求,導致供水需求在特定時段內急劇上升。
另一方面,這些作物的用水時間較為集中,通常在白天的特定時間段內進行灌溉,以確保作物得到足夠的水分。但這會進一步增加灌溉供水工程在特定時段內面臨供水瓶頸和供需不平衡的問題,導致水資源的浪費和不合理利用。因此,甘肅省在灌溉水資源管理方面需要有效應對這種需求量和時間過于集中的現象,實現更加可持續和高效的水資源利用[3]。
2.2.4 水費收取難度大 由于甘肅省灌區農業供水水價高于農業水價,整個甘肅省的水價一直處于低價運行的狀態,農戶對節水意識不強,無法認識到水資源缺乏的嚴重性,從而影響全省水價的調控。此外,由于水價一直處于低價狀態,使得水價調整政策無法得到實施與貫徹,影響市場秩序,進而加大了水費收繳工作的難度,水利工程后期的養護和維修難以維持,影響灌區工程長期、穩定地運行。
3 灌溉水資源利用管理策略
3.1 節水潛力評估
據統計,甘肅省是我國農業灌溉用水大省,但由于農戶的農業節水意識不強,導致農業水資源的利用率不高,為此,甘肅省農業節水灌溉的發展,建設灌溉配套工程深受當地政府部門的關注。2022年,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頒布《關于印發10件為民實事方案的通知》,強調“打通最后一公里”農村水利惠民工程為關鍵任務。這個計劃旨在改善農村水利設施,滿足農村居民的用水需求,提高農村農田灌溉效率,促進農村農業和生活水源的可持續發展。該工程任務主要分為三類:調蓄設施、灌區改造和農村供水,共同構成為農村地區提供更可靠、高效的水資源管理和供水服務的整體目標。在全省范圍內,包括14個市(州)、蘭州新區、65個縣(區)以及3個省級單位(省景電中心、省疏勒河中心、省引大中心),計劃實施199個項目。這一農村水利工程的實施,標志著甘肅省水利系統為民服務的堅定決心和承諾,致力于為民眾提供更好的水利設施和服務。這一承諾得到有效履行,超額完成全省農村水利惠民工程的目標任務[4]。
3.2 農業灌溉水資源高效利用途徑
3.2.1 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制度 甘肅省地理特點主要以山丘和丘陵地形為主,這種地勢造成甘肅省的農地分散分布,人均耕地面積相對較少。這種情況導致難以形成農業種植規模結構,影響農業種植結構的優化,也對農業灌區的節水效益產生不利影響。甘肅省的現代農業發展必然趨向于耕地的適度規模化和農業種植結構的優化。可以通過以下3種方式實現:
第一,建立土地流轉制度。地方政府應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制度,以便農地可以根據需要實現合理流轉。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和法規,鼓勵農民以股份、承包、互換、轉讓等方式將零散的農田合并為規模化的經營單位,促進土地的規模化和集體化經營,從而形成更大規模的農業種植單元,提升農業生產效益,減少農業灌區的資源浪費。
第二,優化農業種植結構。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制定農業政策,鼓勵農民改變傳統的單一農作物種植結構,選擇具有抗旱能力強、經濟效益高、水資源需求低的農作物,減少對水資源的依賴。引導農民引入多樣性輪作植物,實施輪作和間作種植,提高土壤的養分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灌溉水量。
第三,推廣現代農業技術。地方政府可以支持農民采用現代農業技術,如滴灌、噴灌和智能灌溉系統,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提高他們對節水技術的認知和使用能力,從而更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水資源[5]。
3.2.2 明確水價結構,完善科學的水價體系 為明確水價結構并完善科學的水價體系,從灌溉水資源利用管理的角度,并綜合考慮以下6個關鍵因素。
第一,根據不同水源的稀缺程度和用途區分水價檔次。對于緊缺的水資源,其價格應相對較高,從而凸顯其珍貴性,鼓勵農民節約用水。對于來自相對充足水源,價格可以適度降低,但仍需要反映出生產成本和市場供需關系,合理分配水資源,降低浪費。
第二,采用差別定價機制,根據不同的農田類型和灌溉方式設定水價。例如:對于高效的滴灌和噴灌系統,可以給予更低的水價,鼓勵農民采用節水技術;對于傳統的洪灌方式,可以設定相對較高的水價,推動農民改進灌溉
方式[6]。
第三,建立透明的水價調整機制,確保水價的靈活性和可調性。應根據季節、干旱情況、灌區的供水狀況等因素調整水價,以適應不同情況下的水資源供需關系。同時,地方政府應及時公布水價調整信息,提前通知農民和農業生產者,保證水價調整的透明度和可預測性。
第四,建立有效的監管和執法機制,確保水價的執行和合規性。地方政府應定期審查和監督水價體系的實施,確保其符合政策和法規的要求。對于不合規的用水行為,采取適當的法律措施,維護水價體系的公平和合理性。
第五,積極引導農民參與水價決策和管理,確保水價體系符合農業生產的實際需求。地方政府可以設立農民代表機構或開展聽證會等方式,充分聽取農民的建議和意見,加強對農民的水資源管理能力培訓,提高他們對水價體系的理解和認同度[7]。
第六,強化灌區計量設備建設。優化灌區內的水費計費方式,根據實際用水量計費,激勵農戶節約用水。完善灌區計量設備的建設和管理,確保水費的準確計算和收取。
3.2.3 建立健全節水補償機制 由于甘肅省的在實施用水管理制度過程中,由于缺乏科學有效的鼓勵機制促進全省農業灌溉節水工程的發展,節水用戶無法享受應有的經濟回報或福利補貼等,不利于節水工作的順利開展。為保證節水補償機制的有效執行和順利開展,在實施節水補償機制過程中,相關部門建立新型的有償用使用水資源和生態資源的管理機制,鼓勵農戶采取節水措施,如生態補償、轉讓水補償等。農戶通過出售未使用的水權獲取收益,同時得到一定的節水補償。這一制度不僅可以激勵農戶積極參與水資源管理和節水活動,還有助于監督和管理水費的收取,防止亂收費現象的發生。相對于政府性的命令型的控制手段而言,節水補償機制更深得人心,更具有激勵性、穩定性和靈活性。為此,積極建立健全節水補償機制,營造甘肅省全民節水行動的良好氛圍,逐步實現“誰節水誰受益”的目標,調動灌區內農戶的積極性,有效提高節水效益[8]。
3.3 加大資金投入,引進先進灌溉技術
第一,可以通過改進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引入現代化的滴灌、噴灌、微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根據地形特點和植被需求進行智能化的水資源分配,減少水資源浪費,提高灌溉效率[9]。
第二,建設更多的水源儲備設施,緩解水資源短缺問題。在山地、高原、平原等地形區域建設水庫、水塘、蓄水池等水源儲備設施,以便在旱季或灌溉需求高峰期提供足夠的水源供給。同時,加強水資源的調度管理,確保水資源合理分配,滿足各地區的灌溉需求。
第三,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灌溉系統。修復和升級現有的灌溉渠道、管網,確保水資源能夠順暢輸送至各個農田。同時,鼓勵農民采用高效的水資源利用方式,提高農田灌溉管理水平,降低浪費[10]。
第四,調整農業結構,減少高水耗農作物的種植,鼓勵農民種植抗旱、耐干旱的作物品種,降低對水資源的依賴程度。同時,推廣節水農業技術和農業科技,提高農民的水資源管理能力,減輕農業對水資源的壓力。
第五,加強政府的財政支持和政策引導,鼓勵投資者參與水資源管理和節水工程建設。制定激勵政策,如提供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和金融支持,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水資源領域,推動灌溉設施的改善和擴建,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4 結束語
灌溉水資源的高效管理對農業生產和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起到作用很大。在灌溉水資源利用管理環節,通過明確水價結構、建立科學的水價體系,可以激勵農民更加節約用水,優化農業結構,減少浪費,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政府和農業生產者應積極合作,保證水價體系的合理性和透明性,同時加強監管和執法,維護水價體系的公平和合規性,為未來的農業和生活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范曉雯.淺析博興縣水資源管理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J].綠色環保建材,2019 (5):256.
[2] 于艷,于海景.冠縣高效節水灌溉試點項目的建設與管理[J].山東水利,2021(9):84-85.
[3] 石斌.農業灌溉用水管理體制研究[J].甘肅農業,2020(5):118-120.
[4] 于海俠.優化水資源利用發展現代節水農業[J].吉林農業,2013(11):95.
[5] 劉彬,沙金霞,閆志宏,等.基于耗水平衡分析的區域水資源管理[J].水利水電技術,2018,49(5):30-37.
[6] 米麗班姑·亞生.淺談基于耗水平衡分析的區域水資源管理[J].能源與節能, 2021(5):100-102.
[7] 余臨潁.水資源利用倫理與城市水資源管理決策優化對策探究[J].工程建設與設計,2022(20):229-231.
[8] 徐強,劉欣.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和集約節約安全利用[N].法治日報,2022-09 -09(006).
[9] 李佳佳,鮮帛彤.中國城市水資源利用效率的測度及影響因素分析[J].生態經濟,2022,38(7):184-191,229.
[10] 劉志銘,司雨,姚凡云,等.提高東北春玉米產量和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碳足跡的優化綜合管理措施[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中英文),2022,30(3):380-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