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力永 許廣東 張海明
(江蘇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宿遷分局,江蘇 宿遷 223800)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水環境和水生態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水環境和健康的水生態不僅可以改善人居環境,還可作為綠色產業發展的基礎,實現可持續發展。農村河道具有防洪排澇、灌溉、景觀等功能[1],是自然生態和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載體,提升農村河道建設標準、改善河道沿線生態環境對提高農村人民生活幸福感意義重大。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持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開展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復蘇河湖生態環境。因此,河道的管護和生態化建設成為了重要的研究課題。張向等[2]基于目前我國中小河流管護情況,針對防洪、水環境等方面問題提出了對策,同時提出了要重視水文化,創新中小河流治理思路;胡琦玉等[3]采用層次分析法研究了南京市生態河湖建設,找到了工作的短板弱項;房凱等[4]從鄉村振興的角度出發,反思了農村水利現代化建設的實現途徑;周曉宏等[5]分析了張家港市塘橋鎮農村生態河道建設中的經驗,研究了生態河道常用的護岸技術;王霞等[6]對無錫市濱湖區農村生態河道的規劃設計進行了研究,分析了農村生態河道建設中采取的工程措施。已有的研究基本都是從生態河道方面進行的研究,而從鄉村振興視角出發,對農村生態河道進行建設的研究較少,因此本文立足于目前宿豫區農村生態河道建設和管護的現狀,對農村生態河道創建和管護工作提出一些思考。
宿豫區地處江蘇省中北部,東臨沭陽縣,南接宿城區、泗陽縣,西靠徐州市睢寧縣,北側臨近邳州市和新沂市,總面積1252.6km2。宿豫區年平均氣溫17.3℃,年平均降水量898.7mm,降水多集中在夏季,空間分布北多南少。宿豫區地處魯南丘陵與蘇北平原過渡地帶,地形以平原為主,境內溝渠、河道眾多,水系密布,宿豫區(含湖濱新區)境內流域性、區域性河道有中運河、六塘河、新沂河、順堤河、白露溝、姚通溝等共19條;八農溝、六斗溝、槽東大溝等170條溝渠。根據宿豫區“十四五”農村生態河道建設規劃,近期(2025年前)規劃建成縣鄉級河道63條,總長度300.67km。規劃至2025年末,宿豫區縣鄉級河道覆蓋率將達到50%;2030年基本實現全區縣鄉級河道生態化。
宿豫區的農村河道大多為集水面積小、流量小的排澇河道,在非灌溉期基本無水源補給,導致河道內雜草叢生,淤積嚴重。此外,人類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進入農村河道,長時間留存在河道中,增大了阻水影響。這些問題直接導致了河道防洪排澇能力下降。
由于群眾普遍缺乏河道生態保護意識,受短期利益驅使,占用河道管理范圍進行耕種、養殖、捕撈等生產活動屢見不鮮。根據現場勘查,大多數河道不同程度地存在占用岸線和灘地種植農作物的情況,同時河道內常發現有地籠、漁網等捕撈工具。河道管理范圍被侵占加劇了河道阻塞,同時還可能造成河勢不穩定、水土流失等問題。
根據現場勘查,部分農村河道水體開始出現富營養化。由于農藥和化肥使用不科學,多余的農藥、化肥通過降雨、灌溉水等方式流入河道內,造成河道內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水質逐漸惡化[7]。還有少部分農村河道沿線缺少有效的污水治理設施,生活污水和垃圾進入河道,使河道水質更加惡劣。
與流域性河道和區域骨干河道相比,農村河道數量多、集水面積小、流量小,常態化監管任務瑣碎、繁重。而且農村河道監管中缺乏完善的監管機制,水行政部門監管和執法力量有限,無法將監督和管護細化到每一條農村小型河道,因此農村河道日常監管有所欠缺。
針對目前宿豫區農村河道存在的問題,結合功能達標、水流通暢、水清岸潔、生態良好、管護到位的農村生態河道建設要求,總結出以下工作要點:
a.保證河道功能達標。河道功能的正常發揮是河道監管和農村生態河道建設最基本也是最首要的任務,涉河景觀打造、群眾生產生活均不得以犧牲河道功能為代價。
b.保持河道標準不降低。生態河道建設必然采取各種工程措施,在施工中要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管,完工后不得降低河道各項特征參數,不得影響防洪排澇安全和河道河勢穩定。
c.保障河道水質達標。生態河道建設前,應摸清河道污染源,并采取截污、治污等措施嚴格控制入河污染物,確保污水治理達標后排放。對于已劃定水功能區的河道,其水質應滿足水質目標的要求;對于非水功能區的河道,其水質應滿足生態河道的水質要求。
d.保障河道生態水量(水位)。水是生態河道的生命,要通過水系連通工程確保生態河道枯水期的水位,同時汛期確保排水通暢。
e.修復河道水生態系統。在河道生態水量(水位)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對河道內水生動植物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清理有害的水生植物和入侵物種。加強河道岸線及岸坡的綠化,河道護砌采用生態護坡。若河道周圍存在污染源,必須采取污染物治理和隔離措施,杜絕污染物入河。
f.提升河道周邊景觀效果。農村生態河道建設中,要排查摸清河道沿線的民房、工廠、土地種植、養殖場等設施情況,加強管控。必要時采取清退、拆遷等措施,盡量減小人類生產生活對河道生態和景觀的影響。同時,以生態友好的方式改善河道內和沿線的環境,做到生態景觀協調。
g.因地制宜、分類實施。農村生態河道建設工作要結合當地社會經濟、水文、自然地理等條件,分片區協調同步推進,還可協同其他部門,實施河、塘、濕地、村容環境全方位、一體化治理。同時根據河道自身條件和沿線村莊情況,將生態河道建設目標分為標準、精品、示范3個類別,分別推進建設工作。
3.2.1 實施河道整治工程
基于大部分農村河道水流不暢、標準不高的現狀,宿豫區通過區級鄉級財政,同時結合其他部門的整治項目下達資金,用于河道疏浚和岸坡整理工程。水流不暢的河道經整治后,斷面更加規整,阻水雜物和過度生長的水生植物被清理,岸坡坡比更加科學;非黏性土河道的河坡下方設置擋土樁,穩定岸坡;橋梁、排水口等處設置了人工護坡,避免河道沖刷和水土流失。河道整治工程保障了宿豫區農村河道功能均可達標,河道特征參數均不低于整治前。
3.2.2 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控制
結合宿豫區不同鄉鎮經濟狀況、人口分布,摸清農村河道沿線的聚居區、工廠企業、農作物種植、牲畜養殖等情況,對入河排污口和自流入河的污水進行排查和檢測。取締未經批準而建設運行的排水口;對已批準的集中式入河排污口、工廠企業尾水采取水質監控措施,保證尾水均經過處理并達標排放。禁止作物秸稈入河,并聯合農業部門對種植戶開展宣講,指導種植戶科學使用化肥和農藥。在農田有坡面徑流匯入河道的地方設置截水溝,減少面源污染。
3.2.3 河道范圍內生物多樣性保護
保護河道生物多樣性,可修復河道原生態的水生態系統,同時恢復河道小生態圈良性循環,對河道生態和水質均有積極意義。宿遷市宿豫區地處蘇北平原區,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少雨,春季是多數植物栽植的最佳季節,宿豫區選取本地常見的水生植物集中在春夏之際栽植。但由于每年河道建設進度不一,有時需要在秋季補充植被,因此選取蘆葦、狗牙根等可以在較低溫度成活的植物進行補充綠化。同時,保證水中原有的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適量生長,灘地、岸坡根據水、光熱條件靈活選用月見草、石竹、鼠尾草等地被植物。對于有堤防的河道,在堤后護堤地進行綠化;對于無堤防河道,在河口外至少1m范圍內進行綠植建成綠化緩沖帶。河道沿線的綠化不僅可以完善河道范圍內的小生態系統,還可以起到穩固岸坡、防治水土流失、提升景觀的效果。
3.2.4 河道水源保障
宿豫區農村河道匯水面積小,沒有穩定的水源補充,宿豫區根據境內農村河道和灌區的分布,分別確定河道的補水方案。大部分河道可以通過灌區提水,再經灌溉渠道閘門放水自流補水;無法通過自流方式補水的河道則從臨近渠道和排水溝中抽取水源。同時,宿豫區正在分步實施河道水系溝通工程,部分鄉村骨干河道水系已經連通,生態水位基本可得到保障。
3.2.5 河道管理范圍內清障
宿豫區的河道管理部門在日常監管中,參考“清四亂”的工作要求,結合河道沿線實際情況,清理河道內的雜物和違建,禁止違法占用河道管理范圍進行墾種、搭建、養殖等行為。此外,清障工作中要秉持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原則,對難以清理或正在使用的房屋、泵站、橋梁等建筑物,在不影響河道達標整治的前提下予以適當保留,有破損的進行修繕并與景觀協調。
截至2021年底,宿豫區已建成農村生態河道40條,總長度182.51km,已超過2025年目標任務的60%,生態河道覆蓋率達29%。在農村生態河道建設工作初顯成效的良好形勢下,鞏固生態河道建設成果、不斷提升建設標準又為農村生態河道建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提高農村生態河道建設質量、強化河道管護,提出以下建議:
a.因河施策,逐步提升農村生態河道建設質量。宿豫區部分農村生態河道沿線有聚居區,且基礎設施條件較好,可根據當地經濟、文化、水源等條件,適當提高景觀改造的標準,增設水文化展示平臺,促進人水和諧。對于沒有基礎設施優勢的河道,應充分考慮河道沿線土地利用狀況、植被、水生生物等條件,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優化河道生態環境。
b.提升保障,確保組織領導和資金投入到位。農村生態河道建設由各級政府牽頭,以水利部門為核心,形成統一規劃、協同調度、系統治理的組織領導體系,確保組織領導堅強有力。在資金籌集和使用方面,嚴格落實獎補資金用在生態河道建設一線,鼓勵各鄉鎮拓寬籌資渠道,促進資金投入多元化,確保足夠的資金投入。此外,還應加強與上級部門溝通交流,充分發揮政策在農村生態河道建設與管護中的作用,提高農村河道生態化建設的重視程度。同時爭取與更多的農業農村項目開展合作,為農村生態河道建設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
c.監管到位,河道管護和督查考核及時跟進。農村生態河道建設工作應專門編制考核辦法,切實做好河道建設管理監督考核,通過監督考核壓實責任,確保河道監管做實、做細。同時以河長制、鄉賢護水等監管機制為工作抓手,明確農村河道的管護范圍和責任主體,及時清理河道管理范圍內亂建亂堆、亂墾亂種、亂排亂放等亂象。此外,還應積極創新河道監管工作模式,逐步實現農村河道管護的專業化和社會化,形成社會共管、面面俱到的全方位監管體系。
d.注重宣傳,建立愛水護水“統一戰線”。加大宣傳力度、拓寬宣傳渠道,在全社會培育保護河湖健康的意識,在河湖管理和農村生態河道建設方面取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同時積極與農業、住建、自然資源等部門溝通,互相合作,協同推進農村河道建設工作。
農村生態河道建設是宿豫區委區政府貫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決策部署的具體體現,是宿豫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之一。河湖環境優美、生態健康,不僅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任務,更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舉措。本文通過分析宿豫區農村生態河道建設工作現狀,反思農村生態河道建設和管護工作中的問題,總結出農村生態河道建設的思路和措施,并提出建議,可為今后宿豫區農村河道生態化建設提供參考,也可為蘇北平原河網區河道生態流量(水位)的研究提供借鑒,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