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和鄉村最根本的區別,并不在地域、人口、經濟等方面。城市和鄉村,是兩種生活方式,兩種價值觀,兩種存在之道。
韓少功說,城里人是沒有月光的人,因此幾乎沒有真正的夜晚,他們已經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而在鄉村,黑夜和白天是如此分明——太陽落山了,我們結束了一天的勞作,“童年里的北斗星在這時候出現了,媽媽或奶奶講述的牛郎織女也在這時候出現了,銀河系星繁如云星密如霧,無限深廣的宇宙和無窮天體的奧秘嘩啦啦垮塌下來,把我黑咕隆咚地一口完全吞下……”
按照這位作家偏激的意見,所謂城市,無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沒有上帝召見和盤問的地方。
在劉亮程看來,最糟糕的是城里的路——太直了!“那些彎彎曲曲的鄉土路,總是在繞過一些東西,又繞過一些東西,不像高速公路,橫沖直撞,無所顧忌。鄉村土路的彎曲本身蘊含著人走路的一種謹慎和敬畏。它繞過一棵樹、一片菜地、一堵土墻、一堆墳、一灣水坑的時候,路被延長……”他直言,鄉村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老家。
而現在的情況的是,城市化在不斷覆蓋或格式化那種作為價值觀而存在鄉村生活。鄉村的凋敝,并不在經濟層面,而是某種處世之道、某種認知方式的崩潰消散。如今城市和鄉村沒有區別了,我們都按照城市的邏輯在思維,按照城市的方法,面對生老病死。
在城市里,生和死被干干凈凈地分開了,而在鄉村,在那些傳統的鄉土之上,生和死仍然像黃土蔓草那樣混同著——在真正的大事上面,鄉野之人或許有著更為健康的體認。
今天我們提振興鄉村,想必也不光是把鄉村變成一個個小城市。振興鄉村,事實上也是某種反思——那片祖祖輩輩生活過的土地,那些流傳過的道理,還能不能走進甚至撫慰我們這些城里人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