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少林
鄉村振興結合地域美食,星級大廚走進鄉土田野,特色食材詮釋生活哲學,每一種邂逅都能碰撞出一段新奇的故事,《上新吧 福味》讓這些故事出現在同一時空。節目中,美食作家攜手星級廚師,深入鄉村生活場景,探尋福建特色農產品,賦予食材新表達,為鄉村振興助力。
這是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衛視中心以小見大,從普通人視角講述主旋律故事的又一探索性實踐。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被擺上優先位置。作為主流媒體,如何通過文藝作品講述鄉村振興的鮮活故事?此番,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聯合人民日報《國家人文歷史》雜志社、福建農信、騰訊視頻出品的鄉村振興題材紀錄片《上新吧 福味》,以頗具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創新表達,詮釋鄉村振興的宏大主題,帶給受眾別樣的視聽體驗。
走進鄉野? 珍重日常之食
“《上新吧 福味》會成為像《早餐中國》一樣的爆款嗎?”記者問。
“我不覺得這個節目會成為爆款,”面對行業和市場的期待,總導演王圣志一如既往地坦誠,“節目中出現的白番鴨并不是稀罕的食材,在全國老百姓餐桌上很常見,它天生缺少戲劇性,但它具有永恒性。我想通過這個節目表達對日常之食的敬重、珍重。”
《上新吧 福味》是王圣志拍攝的第一部主題性紀錄片,也是他第一次拍鄉村振興題材的作品。主題性創作往往容易出現沒細節、不鮮活、缺乏藝術感染力等問題,“主題性創作能否跟藝術感染力比翼雙飛?”王圣志花了八個月的時間思考這個問題,并試圖理清美食和鄉村振興間的關系。
集結24位華人圈的星級大廚和美食專欄作家林衛輝,深入鄉村生活場景,探尋福建農產品生長地的多元地域文化,通過星級大廚的創新演繹,讓鄉土食材走出鄉野,為最終登上大城市的餐桌創造可能,這是《上新吧 福味》的整體邏輯。
明確主題后,如何強化內容藝術感染力?這成為擺在創作者面前的主要問題。《上新吧 福味》融合了真人秀和紀錄片的創作方法,以廚師、食客和觀眾的三重視角,激活人物在節目任務與真情流露間的張力,豐富了敘事層次。節目中,常駐嘉賓美食作家林衛輝和每期三位年齡、性格各異的大廚們之間碰撞出妙趣橫生的火花。
同時,巧妙新穎的結構方式進一步強化了節目的戲劇性。當星級廚師們端著信心滿滿烹飪出的美食走上街頭、深入百姓,征求品嘗意見時,得到的反饋并不理想。星級廚師遭遇職業生涯“滑鐵盧”,他們如何面對“失敗”,頗具看點和話題性。“節目的結構都是從實踐中推演出來的,并不是設計出來的。”王圣志表示。
“作品根植現實生活,貼近普通百姓,充滿鄉土氣息,同時大膽引入多元美食文化元素,將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進一道道美食中,以小見大,美食不僅成為福建的地理標志,向人們展示出獨具特色的一面;也成為傳統地方文化吐故納新、兼容并蓄的表征,反映出其開放性的一面。”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司若對節目的創新視角給予充分肯定。
美食為媒? 看見質樸生活中的煙火人間
“食物像向導,把一撥人帶向另一撥人,見天地,見主神,最后總會見到自己。”《上新吧 福味》第一集中的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它不僅闡述了食物和人的關系,也表達了節目的另一層深意,即深入挖掘百姓與美食間的情感關系,在自然質樸的互動交流中,呈現美麗的鄉村畫卷,講述動人的情感故事,為觀眾打開一扇了解八閩大地的窗口。
首期節目中,“失敗”了的星級廚師們帶著對食材和烹飪方式的好奇,以及改進傳統美食的決心,踏上尋找之旅,尋味、尋人、尋情、尋自我。
楊錦去拜訪了做泡豬腰的小店老板羅小永,他們不僅交流泡豬腰如何更嫩,還切磋廚藝,最終楊錦敗下陣來。經過一番深入交流,雙方再度實操,最后彼此認同,惺惺相惜。這段經歷中,楊錦談到了謙卑。
蘭明路去拜訪了養雞大王老范,老范獨自在山里深居簡出10余年,與他為伴的是1萬多只河田雞和一部卡拉OK點唱機。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喂雞,孤單時喝點酒,唱唱歌。當老范說他用快不快樂衡量人生,而不是用成不成功時,蘭明路被擊中。在老范跑調的歌聲背景音中,蘭明路陷入沉思:“我快樂嗎?”
劉新走訪的人是勤勞的梁姐,梁姐有6畝地,同時是河田雞養殖戶。她說她的人生有三件大事:孝敬父母、照顧孩子、建房子,這些錢都是用自己的力氣換來的。梁姐的人生經歷讓劉新想到自己的媽媽,節目中,他泣不成聲。
“失敗”帶來的“反思”,往往是一次認知他人和自我認知的過程。過程中,星級廚師們增進了和當地人民的情感。當一道菜注入廚師的體悟和情感,其傳達的就不只是味道,還有質樸的風土人情。
“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上新吧 福味》主線是如何更好地烹飪美食,但表現更多的是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其中,還展現了當地人的親情、感情,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那些穿插在節目中當地養殖戶、村民的故事,以及他們與大廚們之間真摯、質樸的交流,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黨委書記、主任祝燕南對節目傳遞出的人文性和思想性表示認可。
閩食破圈? 共享鄉村振興新成果
“河田雞必須上主桌”“原味就是最好吃的”……借助大廚們的妙手,八閩大地上一系列國家地理標志食材,變身為新的令人垂涎欲滴的菜式,《上新吧 福味》第一集播出后,網上掀起了關于福建美食的討論熱潮。
“地域美食熱議的背后,反映的是人們對附近感的尋找,”在騰訊在線視頻節目制作部黑曜石工作室負責人朱樂賢看來,在當下的社會情緒中,人們的地域自豪感變得更強,開始尋找身邊的確定性,以及讓自己有安全感的東西。《上新吧 福味》以地域食材為切入點,講述美食背后的故事,詮釋鄉村振興的主題,恰好契合了當下受眾的情緒。
《上新吧 福味》第一集便將鏡頭對準“雞中翹楚”——河田雞,它在福建省內盛名已久,1964年在廣州國際交易會名雞評比中,成為唯一入選世界五大名雞的中國雞種。它們身形健壯、羽毛金黃發亮,它們是“運動健將”,逼急了會飛檐走壁,表情神態中透露著一種清高與傲慢,鏡頭下的河田雞仿佛有了“人格”。
帶著對食材和其生長地的深入了解,并將尋味之旅中獲得的情感和體悟融入美食制作中,三位星級大廚烹制出的河田雞不僅味道上佳、營養健康,還擁有了“靈魂”。2022年11月,蘭明路在上海明路川上新芋兒燒雞;2022年12月,劉新在北京泓0871上新見手青永平黃燜雞。截至《上新吧 福味》第一集播出前,長汀河田雞已登陸北京、上海、成都知名餐廳,受到越來越多食客的歡迎。
在八集的體量中,長汀河田雞、清流腐竹、永春白番鴨、寧德大黃魚、羅源下廩羊、詔安青蟹、東山白蘆筍、福鼎檳榔芋……這些獲得“國家地理標識”的福建農產品將一一進入觀眾視野。觀眾在節目中看到的,不僅是鄉土食材如何突破“口味舒適區”,實現華麗變身;還看到食材背后的地域文化和風土人情。
“我們需要的是把這些特色農產品好在哪里講清楚,讓它走得更遠,讓整個美食圈認知這個優質的食材,農民的收入增加了,反過來促進種養業的發展,這才是一個良性循環,”作為《上新吧 福味》節目總顧問、常駐嘉賓,林衛輝希望通過節目,讓更多人看到這些優質食材,進而帶動鄉村振興。
通過美食這一極易引起觀眾共鳴和共情的話題,帶領觀眾感受鄉村振興的新成果,《上新吧 福味》既能讓節目傳播出去,又能把農產品通過政府扶持、企業扶持,傳播到更多地方,是一次紀錄片產業和農產業的完美結合,這樣的模式可以在更廣泛的地域復制,放大內容和產業的雙重價值。
以小見大? 譜寫鄉村振興協奏曲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在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十四五”時期國家發展規劃的重大戰略。作為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陣地,廣播電視一條戰線要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
文藝作品如何為鄉村振興助力?在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黨組成員、副董事長洪雷看來,“唱好主旋律需要找好切入點,要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呈現。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衛視中心紀錄片團隊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從小切口切入,生動講述新時代新征程上的鮮活故事。”
為了更好地展現福建鄉村振興成果、生態文明建設成果,講好鄉村振興故事,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衛視中心進行了多角度、矩陣化的內容布局。
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的紀錄片《田野之上》,深入探訪中國鄉村,從農業、產業、生態、民生、鄉風、返鄉人才等多個角度,展現生長在這片土地上豐茂的景觀與豐富的靈魂,呈現中國鄉村變遷與發展的歷史足跡。目前該片正在后期制作中,預計于今年上半年播出。據悉,該片已入選中宣部“紀錄中國”傳播工程。
正在播出的系列微紀錄片《村里的年輕人》,每集聚焦一位不同領域的“福建新農人”,從其事跡中找到頗具革命性的單個案例切入,結合福建實際,認真總結近年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典型經驗,提出符合地域特點的創新做法。節目中,15位年輕人在八閩的鄉野田間,用自身和團隊的努力創造無限可能,在實現自我發展的同時,描畫出各有特色的鄉村新面貌。
8K超高清攝制的介紹中國國家公園的生態人文紀錄片《武夷山——我們的國家公園》展示中國國家公園的優質自然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扎實成效,體現中國為攜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貢獻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此外,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聯合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國家鄉村振興局、中國文聯、福建省文聯在寧德舉辦小康電視節目工程系列活動,打造圓夢小康鄉村振興年度固定品牌活動。
當下,《上新吧 福味》正在熱播,這次媒體資源、社會力量、鄉村需求的深度合作,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輿論氛圍、信息支撐和智力支持,也為鄉村振興搭建起新的模式和平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主流媒體如何以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現鄉村振興成果,講好鄉村振興故事?值得深思。對于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衛視中心而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深入挖掘觀察點所在地的新實踐,講好福建特色鄉村振興之路的生動故事,是解題密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