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煥
二胡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代表樂器之一,在近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受不同地區風土人情、方言、民歌、戲曲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出現了大量富有地域特色的二胡作品。二胡藝術日漸繁榮,逐步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音樂風格,如江南絲竹音樂風格、河南音樂風格等。江西音樂風格中最具典型性的是贛南客家音樂,但具有客家音樂風格的二胡作品屈指可數。筆者翻閱文獻得知,在贛南客家音樂中二胡作品僅有六首。本文以其中較為知名的二胡作品《斑鳩調》為例,從贛南客家音樂風格、贛南客家音樂的二胡作品和贛南客家音樂二胡作品的演奏技法三個角度進行闡述。
古代中部地區是客家音樂的發源地。客家人由于宋朝戰亂,開始往南遷移。在遷移過程中,把中部地區的音樂和文化傳播到贛南地區。經過歷史的沉淀和文化的發展,中部地區的音樂與當地音樂不斷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贛南客家音樂文化。贛南客家音樂吸收了當地的方言和民俗文化,取材于客家人民群眾的勞動生活,體現了客家人熱情質樸的特點。贛南客家音樂是客家音樂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以贛南地區為中心,與福建、廣東客家區域的音樂有著密切的關聯。
贛南客家音樂種類豐富,包括山歌、小調音樂、勞動號子等。贛南客家音樂的主要特征是本土性,以贛南山歌為代表。它的類型多樣,歌詞通俗易懂,節奏與節拍自由豐富。它的旋律優美,運用大量的裝飾音。因為人們通常在丘陵、山林里唱山歌,為了使音樂聲傳播得更遠,贛南山歌的首音一般是自由延長的,且以一個由遠及近的高音表現出來,給人以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神秘感。山歌歌詞采用當地方言中的一些語氣詞,如“啊呀叻”,具有典型的客家特色。調式多采用中國傳統民族調式,以“徴”“羽”調式為主,樂曲主要由簡單的四五個音組成。歌詞和旋律常采用一音對一字的形式,歌曲結構一般較為規整,大多以四句式為主。旋律進行多用跳進,主要以小三度為主,有時也會采用四度、五度跳進。節奏簡單卻富于變化,多采用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二八節奏和四個十六分音符節奏。在贛南山歌中,交替拍子是它的主要特點,3/4、3/8、6/8 拍子經常交替使用,而不使用固定的節拍,這樣的創作手法有利于歌唱者表現當地的語言習慣、聲調襯詞的特點。這些特點既不是豪邁遼闊的北方音樂風格,也不是典雅秀麗的江南音樂風格,而是具有客家本土特色的音樂風格。
在二胡藝術的發展歷程中,江西音樂風格的作品比較少見。贛南客家音樂風格的二胡作品以《斑鳩調》《山歌》《出江號子》《春雨甜津津》等為代表。這些二胡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贛南客家音樂,根據贛南客家音樂中所展現的故事內容進行創作。在調式上,二胡作品與贛南山歌基本相同,多以“徴”“羽”調式為主。樂曲的開頭通常有一段引子,旋律上采用級進和跳進相結合的創作手法,樂曲結構短小精致,以四句式為主。節奏基本與勞動號子一致,經常使用十六分音符節奏和二八節奏。此外,樂曲也會使用附點節奏和切分節奏,增加樂曲的表現力。樂曲常使用固定的節拍,多用2/4 拍或4/4 拍,較少使用三拍子。樂曲風格多為歡快活潑的類型,這也體現了贛南人民積極樂觀的心態。
贛南音樂風格的二胡作品具有巧妙的構思、嶄新的內容和悅耳的旋律。二胡演奏家將二胡樂器的特點與贛南音樂風格特點相結合,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并運用了西方作曲中的離調、轉調等技法,以新的視角創作出具有贛南音樂風格的二胡作品。這類作品彌補了江西音樂在全國的缺失,拓寬了地域性音樂風格的視野,推動了贛南客家音樂風格的發展,有利于民族音樂的弘揚。接下來以贛南客家音樂風格的二胡作品《斑鳩調》為例,分析其特點。
江西的贛南地區,山清水秀,氣候舒適宜人,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土壤肥沃,雨水充沛,非常適合農作物的種植及茶葉的生長。獨具優勢的地理環境和氣候使得贛南地區“采茶文化”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采茶歌曲”也得到廣泛傳唱。每到谷雨時節,茶農一邊勞作一邊歌唱,茶歌由此被創作出來。因此,贛南地區的音樂大部分都與采茶活動息息相關,勞動歌曲一般節奏簡單歡快,歌詞朗朗上口,情緒高漲,具有愉悅心情、緩解疲勞的作用,《斑鳩調》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斑鳩調》以調皮、活潑的節奏,悅耳動聽的旋律及富有生活氣息的歌詞,得到廣泛傳唱,表達了人們熱愛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之情。有些作曲家不滿足于演唱這一形式,根據這首小曲,進行二次創作和改編,誕生出許多新的形式,如器樂合奏曲、合唱曲、二胡曲等。改編融入了新的特點,賦予了這首歌曲新的活力和時代意義,使其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斑鳩調》二胡版本曲作者王亮生(1954—)出生于江西贛州,是南昌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他創作了二胡版本的《斑鳩調》,樂曲為C 大調,節奏為四二拍,整體篇幅短小精悍。音域適中,從小字一組的“re”到小字二組的“sol”,演奏難度較為簡單,只要有一些二胡基礎的人就可以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樂曲的傳播。同時結合二胡樂器的特點,大量使用各種裝飾音,拓寬了音樂的表現力。歌曲的曲式結構為上下兩段體的形式,由三個部分組成。
曲作者在第一部分前添加了一句引子,由弱到強、由慢到快、由遠及近,讓人身臨其境,仿佛在寂靜的山林之中,照進第一縷陽光,嶄新的生活即將開始。第一部分的四個樂句分別起到“起”“承”“轉”“合”的作用。第一句運用前八后十六音符和四個十六分音符節奏來模仿斑鳩鳥的俏皮與靈動,是全曲的主題樂句,在全曲中多次出現及變化,使人記憶猶新。第二句承接上句,在旋律和節奏上與第一句完全一致,加深了聽眾對主題句的印象。第三句的節奏從四個十六分音符變化為大切分和平八節奏,由密集變為疏松,在聽覺上給人一種停頓感,增加了節奏的多樣性,同時提高了樂曲的趣味性。此外,與前兩句相對穩定的旋律相比,此旋律逐步進行到高音“mi”,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最后一句為總結句,上一句的尾音“re”與這句的開頭音“la”構成一個和諧音程純四度,旋律圍繞羽音“la”進行。最后以一個二分音符“sol”結束,由羽調式轉到徴調式,使這一部分圓滿、連貫,起到了“合”的作用。
第二部分與第一部分的旋律和而不同,主旋律音符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第一、二句的前八后十六音符轉變為四個十六分音符節奏,在演奏中節奏稍快。第一句和第二句力度要一輕一重,形成對比,仿佛人們在和小鳥對唱。除了節奏上的變化,這一部分第四句還運用四個八分音符節奏來模仿斑鳩鳥的叫聲。此時,音樂形象好似躍入腦海,樂曲的旋律更加活潑,情緒更加高漲。而結尾的兩個八分音符,預示整首曲子還未結束,下一部分的高潮即將來臨。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現,第一、二句在節奏上延續了第二部分的四個十六分音符,與整體的活潑風格保持一致,此時情緒高漲,達到頂點。第三句不做改變,第四句還原了第一部分的樂句,旋律線條好似波浪,使樂曲更具有歌唱性。
二胡版本《斑鳩調》在第三部分結束后重復了引子部分,樂曲從頭反復,以此擴大了作品的篇幅,更顯熱烈氛圍。最后的結束句重復了第四句“合”句,是整個主題的總結。結束句不同于一般作品以長音結尾的形式,而是以兩個四分音符結束,給人戛然而止、意猶未盡、無限遐想的感覺。
二胡演奏中的演奏技巧可以分為左手演奏技巧和右手演奏技巧:左手演奏技巧主要包括滑音、揉弦和各種裝飾音;右手演奏技巧是不同的弓法,包括頓弓、跳弓等。在二胡作品中,幾種演奏技巧常常交替使用,但為了突出地域性音樂風格的特點,會大量運用某種特定的演奏技巧。二胡作品《斑鳩調》是具有贛南音樂風格的代表作品之一,作曲家采用許多十六分音符和跳音模仿斑鳩的叫聲,樂曲展現了一片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圖景,表達了贛南人民熱愛生活以及與大自然的和諧友愛之情。演奏本首樂曲,需要準確理解贛南音樂風格的特點,本文重點對二胡左手演奏技法進行分析。
滑音是二胡演奏中十分常用的演奏技巧,也是弓弦樂器所特有的演奏技巧,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二胡的滑音分為四種:上滑音、下滑音、墊指滑音和回滑音?!栋啉F調》主要運用了上滑音、下滑音和墊指滑音。
上滑音是指由低音滑向高音,下滑音是指由高音滑向低音。它們的作用是使兩個音符之間更加圓滑,成為音樂的黏合劑,使曲調更加柔美?;舻氖褂猛ǔEc換把密不可分,因此又可分為同指滑音和異指滑音。同指滑音即在換把過程中保持一個手指在琴弦上滑行的滑音,異指滑音即在換把過程中使用不同的手指滑行的滑音。作品的引子部分結合使用了同指上滑音和異指下滑音。在演奏時,虎口放松,讓琴桿自然地靠在虎口上,保持琴桿不會晃動即可。手指在滑行過程中不要用力按弦,輕碰弦才能更流暢地滑動。
在本作品中,上滑音和下滑音出現在毗鄰的兩個音符之間,如演奏譜例時要有所對比和變化,有輕有重,有慢有快,否則音樂會顯得笨拙、不靈動。演奏上滑音時,力度要輕巧,手腕靈活往上提,速度要快,不要帶有太重的滑音痕跡。反之,演奏下滑音時,聲音要飽滿,速度要舒緩,做由快漸慢處理。演奏“sol”音時配合使用揉弦,這樣的處理會讓整個樂句更加優美流暢,使人聯想到清晨靜謐美好的畫面,給人無限遐想。在演奏樂曲的“合”句時,第一個“mi”時值為八分附點音符,而第二個“mi”則是十六分音符。因此,在演奏上滑音時,應該稍慢,可帶些揉弦;在演奏下滑音時,由于速度很快,只需稍稍帶過即可,甚至可以不需要下滑音,使音樂更加精練。
墊指滑音需要同時使用三個手指來完成,符號是由滑音記號和一個小圓點組成,小圓點表示墊指,一般書寫在音符的上方。這種滑音細膩婉轉,常運用于江南音樂風格之中。墊指滑音可分為上行和下行,多為小三度滑音,演奏難度比其他滑音略高。在《斑鳩調》中,使用的指法是二四指,主要是下行墊指滑音,由高音滑向低音。如在譜例中,一般來說,四指為高位指,音較高;二指為低位指,音較低;三指為墊指,為過渡音。在演奏時,三個手指指尖平行按于琴弦并相互緊靠,先按準四指的音“sol”,然后快速向三指“fa”過渡,手腕向上提滑后四指抬起,不再按弦;三指再快速過渡到二指“mi”音,手腕向上提滑然后抬起松開,最后經過指尖層層滾動式的傳遞,完成演奏。在演奏時要注意音樂的流動性,墊指滑音要“滾”動起來,樂曲的旋律線條要連貫通暢,像波浪一樣。
本文分析了贛南客家音樂的二胡作品《斑鳩調》,它借鑒了贛南山歌的旋律和特點。贛南客家音樂是客家音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贛南客家音樂風格的二胡作品曲目有限,宣傳力度較小,傳播范圍僅限于贛南地區等原因,贛南客家音樂風格的二胡藝術還處于發展階段。筆者希望通過分析二胡作品的區域音樂特色,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歡贛南客家音樂。作為新時代的二胡演奏者,我們要積極探索,挖掘更多有意義有價值的民間音樂,積極傳承和保護地區音樂文化,為弘揚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