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軍(甘肅省榆中縣第二人民醫院)
糖尿病是指患者因胰島素分泌不足以及靶細胞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導致體內蛋白質、脂肪、糖分等物質的新陳代謝過程出現混亂,其中以高血糖為主要標志。
目前,醫學界對于糖尿病的病因尚無明確定論,但通過對相關病例的分析顯示,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遺傳性,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習慣很大程度上也是導致糖尿病發作的原因之一。
在臨床上,根據糖尿病的病情狀態與特點,可以劃分為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與特殊型糖尿病等類型。1 型糖尿病是因為患者的免疫系統對體內生產胰島素的β 細胞進行攻擊,導致其無法產生胰島素;2 型糖尿病是最常見的糖尿病類型,它會導致患者的身體出現胰島素抵抗;特殊型糖尿病是指一些特殊情況下產生的糖尿病,比如線粒體基因突變糖尿病與妊娠糖尿病等。
中醫的“消渴”病與糖尿病臨床表現相似度很高,因此很多人認為“消渴”就是現代的糖尿病。但由于古代醫療衛生技術的限制,很多醫生只能在患者出現癥狀之后進行治療,這就導致“消渴”病實際上對應的是現代糖尿病患者癥狀相對嚴重的晚期階段。
現代醫學條件可以在患者早期就完成對糖尿病的檢測,如果按照“消渴”對糖尿病早期患者進行治療,就很容易違背中醫“對癥下藥”的治療原則。不過,經過數千年來的經驗總結,中醫對早期的糖尿病也有一定的認知,如《黃帝內經》一書中記載的“脾癉”,其發病原理與早期糖尿病大致相似,且書中記載,“脾癉”會“氣溢上轉,轉為消渴”,這使得“脾癉”比起“消渴”,更符合現代醫學關于早期糖尿病的定義。
依靠現有的醫學技術還無法徹底治愈糖尿病,患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長期用藥物控制疾病的發展。長期使用西藥降血糖很容易導致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將中藥與西藥聯合使用,在控制血糖的同時降低西藥降糖藥物的使用量,同時加強對患者身體狀態的調理,可以更好地減輕患者的不良反應。
在患者長期服用藥物控制糖尿病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耐藥性,進而導致血糖難以保持穩定。將中醫益氣養陰、活血化瘀的藥物與西醫降糖的藥物搭配使用,可以在不增加西藥使用量的同時強化降糖藥物的效果,有效避免藥效下降。
在部分糖尿病患者的治療過程當中,患者的胰島素敏感性會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而逐漸降低,這對于患者血糖的控制是非常不利的。在使用西藥制劑的同時使用益氣養陰、清熱解毒的中藥復方制劑,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胰島素敏感性,使血糖得到更好的控制。
糖尿病并發癥是防治過程當中的難點,也是對患者身體健康危害最嚴重的問題。借助中西醫結合的防治方法,能夠有效實現對糖尿病并發癥的預防與控制。比如,對于糖尿病引發的神經病變,可以采取中藥熏洗或穴位注射的方式刺激患者神經,進而有效避免患者出現神經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