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嘉玲(北京舞蹈學院衛生所)
舞蹈作為一種娛樂和情感的表達方式,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舞蹈運動可以促進生長發育,提高免疫力,增強機體能力,舒展身心,減輕壓力和焦慮。而舞蹈訓練可以提高有氧運動能力、下肢肌力與肌耐力、肢體柔韌性、靜動態平衡能力和靈敏性,還能增加下肢的骨礦物質含量,降低跌倒發生率和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近年來我國對全民體育運動尤為重視,公開數據顯示經常參與舞蹈運動的人數約為1 億,在女性群體中最為顯著。因此,為了減少舞蹈運動損傷對個人、集體乃至社會造成的消極影響,提高人們對舞蹈運動損傷的關注,實施有效的損傷預防策略是極其重要的,也符合公共衛生宗旨。今天,我們了解一下舞蹈運動損傷的因素、處理方式及預防措施。
舞蹈運動損傷發生率較高,特別是在舞蹈專業學生當中。據國內問卷和訪談調研結果顯示,舞蹈專業學生運動損傷發生率遠高于普通學生。這可能與舞蹈專業學生日常訓練頻繁,且在訓練和表演中需要承受較高的身體負荷有關。
舞蹈風險因素常分為內因和外因兩類。
在損傷誘因中容易造成舞者受傷的主要是內因,但內因很少單獨導致損傷,往往是與外因結合導致舞者受傷,如髖關節和踝關節的活動受限可引發舞者背部、膝部、足部的損傷。還包括縫匠肌和梨狀肌肌腱炎、髕韌帶損傷、髕骨關節功能障礙和踝前撞擊綜合征等。舞者的髖關節和踝關節活動性較大,更容易受舞臺的影響,受到更大的沖擊和地面反作用力,從而受傷。
舞蹈中頭部和面部損傷發生率很低,但會發生腦震蕩或頭部創傷,應高度重視。
頭部、面部、頸部受到直接打擊,短暫性神經功能損傷時若出現以下癥狀應懷疑腦震蕩:頭痛、意識喪失、記憶障礙和步態不穩等。
相較于下肢而言,上肢的舞蹈運動損傷并不多,其中胸部損傷以舒爾曼病和胸椎活動度下降較為常見。肩關節損傷主要包括肩峰撞擊癥和盂唇撕裂,其中盂唇撕裂大多出現于關節盂的上部和后部。
肩關節損傷男性舞者多于女性,主要原因為舞者關節活動過度,降低了肩關節穩定性并造成肩關節損傷。
腰骶部椎體挑戰更大伸展范圍時,男性容易出現急性腰椎間盤突出和椎間盤游離,女性則容易出現應力性骨折。
髖部最為常見的損傷是彈響髖和髖關節撞擊綜合征,彈響髖在髖關節內側,是由于髂腰肌腱在髖關節前部捻動;在髖關節外側,則是由于髂脛束在大轉子上捻動,導致髂脛束滑囊受到刺激,發生股骨大轉子滑囊炎。髖關節撞擊綜合征則是由于舞者與普通人相比,髖臼后傾、髖臼發育不良以及股骨后傾發病率更高。
大腿部損傷發生率最高的是股四頭肌的撕裂或拉傷,是由肌肉在運動中急劇收縮或過度牽拉引起的,常發生在跳躍時起跳和落地的階段。
膝關節損傷最為復雜,大多數損傷發生在前側區域,如因髕腱變性和脂肪墊撞擊引起的髕骨疼痛綜合征,持續性外傷性髕前滑囊炎等。膝周韌帶的損傷主要以內側副韌帶損傷為主。另外,前交叉韌帶的損傷影響最大,通常伴有半月板和關節面損傷,造成軟骨缺損,通常需要手術。
小腿部經常會出現跟腱炎和脛骨內側應力綜合征,跟腱炎多由小腿三頭肌過度勞損引起。脛骨內側是舞者的一個易傷區域,脛骨骨折、骨膜疼痛、慢性筋膜綜合征都易發生在此區域。
在舞者,中踝關節和足部損傷最為普遍,外側韌帶,特別是距腓前韌帶,比內側韌帶更容易受傷。此外,踝關節前方撞擊綜合征、后方撞擊綜合征也很常見。足底損傷常發生在跖趾關節,可采取保守或者手術治療。
如果是輕微扭傷,可以使用按摩和熱敷來緩解疼痛。
按摩手法應該輕柔,避免造成更多的傷害,也可以使用熱敷來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但受傷的時間小于48 小時,禁止按摩或熱敷,以免加重傷勢;受傷的時間大于48 小時,需要進行按摩、熱敷和關節功能鍛煉,以恢復受傷部位的功能和靈活性。
如果扭傷比較嚴重,就需要采取更加嚴格的處理方法:首先用制動器來固定受傷部位,接著使用冷敷來減輕疼痛和腫脹,最后用繃帶或壓迫帶來包扎受傷部位,以便保持固定和減輕腫脹。
挫傷初步處理是關鍵,在受傷的部位進行冷敷或加壓包扎,可以有效減輕疼痛和腫脹。抬高患肢有助于減輕血液循環和淤血,促進傷口愈合。如果疼痛嚴重,可以口服止痛藥緩解。24 小時后,可以進行按摩或理療,按摩有助于患肢恢復正常的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促進傷口愈合;理療可以加速軟組織恢復,緩解疼痛和腫脹。
恢復后期,可進行適當的功能性鍛煉,幫助患肢恢復正常的功能和力量,促進肌肉的生長和恢復,但鍛煉不要過度,以免再次受傷。
拉傷部位通常會出現劇痛,有肌肉緊張形成的索條狀硬塊,觸痛明顯,局部還會出現腫脹或皮下出血,活動明顯受限,如果不及時治療,還可能引起其他并發癥,如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
肌肉拉傷需要盡快就醫,就醫前可以用冷敷、熱敷和按摩緩解。對于嚴重的肌肉拉傷,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Ⅰ級韌帶斷裂是最輕微的,可能只會出現輕微疼痛和不適,通常休息和物理治療可恢復;Ⅱ級韌帶斷裂屬于中度損傷,會感到明顯疼痛,關節出現腫脹和出血,需要及時就醫,可能需要手術治療;Ⅲ級韌帶斷裂最為嚴重,通常韌帶完全斷裂,會感到劇烈疼痛,需要手術修復。
隨便移動患者和現場整復都是錯誤的。
正確做法是檢查生命體征,固定骨折,處理骨折時要優先考慮患者的生命體征,特別是出血較多的骨折,要優先保證患者的生命體征平穩,避免失血性休克等嚴重后果。

在救援到達之前,應先固定患側肢體,對于脊柱骨折和頸部骨折的患者要特別注意固定方式,減少二次損傷。對于開放性出血的患者,應該先包扎骨折端,同時注意止血和加壓包扎,避免造成失血性休克。包扎要適中,不要過緊,以免影響血液循環。
充分的熱身活動是舞蹈安全的保證,大多數舞蹈運動在準備活動時通常是以柔韌性為主,例如壓腿、壓肩、活動腰等。熱身活動可以使大腦皮層神經興奮,有助于克服人體機能活動上的生理惰性,使全身器官調動更加協調。
提高身體的柔韌性,能夠有效地防止肌肉、韌帶撕裂,減少動作劇烈時給關節軟骨帶來的損傷。熱身時間一般為5—10 分鐘,讓身體進入適宜的狀態,如果氣溫較低,可適當延長熱身時間至10—15分鐘。充分的熱身運動,也可以避免在低溫下運動時身體受到損傷。
過度訓練會導致肌肉疲勞和運動損傷,而過輕的訓練則無法達到訓練目的。因此,應該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訓練目的,選擇適合的訓練強度和時間,還應該注意逐步增加訓練強度和時間,以免突然劇烈訓練引發運動損傷。
學習舞蹈動作時,不僅要正確地掌握動作要領,還要科學掌握動作的形成過程。舞蹈動作是由人的骨骼、關節和肌肉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協調完成的,正確掌握身體各部分參與舞蹈動作的情況,可以幫助舞者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的身體,并了解錯誤的動作、發力方式和訓練方法給身體帶來的危害。
身體素質訓練和專業課訓練是相輔相成的,它是舞蹈技術技巧的必要條件,是大強度、高負荷訓練的基礎,也是減少損傷發生的有效保證。例如古典舞中的“踹燕”,此動作不僅需要在前腿有一定軟度、控制力的基礎上完成,而且需要髂腰肌、股四頭肌、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等的共同配合。
運動時需要注意補水以保持體內的水分平衡,補水不僅可以預防電解質紊亂,還可以降低運動中出現的身體不適癥狀。
在運動前4 個小時內,可以適當補充300—500毫升的水分;在運動過程中,應該少量多次地補充水分,每隔10—15 分鐘補充100—150 毫升的水,維持體內水分平衡;運動結束后的1 小時之內也需要適當補充水分,可以適當喝些果汁、椰子水或其他飲料;在運動時間過長的情況下,需要額外補充含有糖、鈉、鉀等電解質的飲料,以對抗脫水,維持體液的平衡,避免運動過程中出現的身體不適。
舞蹈運動損傷不僅會給舞者帶來身體上的疼痛和不適,還會嚴重影響到人體健康,甚至導致身體殘疾。因此,要注意正確的舞蹈運動方式,遵循人體運動生理規律和生物節律,合理安排運動強度和頻率,做好熱身和放松,這樣才能享受舞蹈運動帶來的健康益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