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輝
自然方面,海南省位于中國最南端,北與廣東、廣西兩省區以瓊州海峽劃界。海南島中南部的五指山、鸚哥嶺為隆起,向外圍逐級下降,使島四周低平,這些大山大體上分三大山脈。中間高聳,山地、丘陵、臺地、平原構成環形層狀地貌,梯級結構明顯。海南島中南部與其地區地域不同,氣候也有所不同,有“天然大溫室”之美稱。海南島四季如春,年均降水量充沛。所以總體上植物生長良好,但時期和地勢不同,出現了不同的生長狀態,成了“熱帶寶地”,具有戶外景物寫生的自然環境優勢,讓扎根于本土的風景畫家們有了更多創作題材。海南解放初期,當地也逐步形成了長期借鑒印象派表現樣式的零散畫家群體,他們深受法國畫家保羅·高更的作品影響,善于用強烈的色彩、明快和夸張的手法來表達“熱帶”內心的情感和想象。形式感上具有獨特的裝飾性,畫面呈現出單純樸實、區域色彩剪影拼圖的特征。在繪畫理念上,當地畫家喜樂于用自然、直接、原始、主觀的方式描繪個人情感,成為繪畫創作的重要挖掘資源。
傳統民俗方面,海南建省前,島民生活在自給自足的生存環境中。語言種類多,有12 種不同的語言和方言,其中使用范圍較廣的是黎語、苗語、臨高話、儋州話、軍話、客家話和普通話。依不同語言分區的地域來看,是在久遠的歷史中從內陸不同地區移居于此。長此以往,各地區就分別形成了獨特的風俗習慣。加上交通閉塞,當時的畫家創作表現的題材大多限于當地較小區域的民俗文化,也就形成各地區的鮮明的海南文化特色。畫家常用的創作題材有:原瓊山市舉行一年一度風情獨具的海南島“換花”節、冼夫人文化節(原稱軍坡節)、“三月三”習俗黎族青年追求愛情的傳統活動和儋州民間歌舞活動等。這民俗是典型的出生于不同年代的畫家不自覺地形成了相類似的描繪傾向,是一個老、中、青有相互影響的紐帶性畫家群體。
海南建省經濟開發后,國內外交流通道被打開,畫家們有了更多國內外文化交流和學習的機會。中青年畫家開始在原有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探索不同的繪畫形式語言。
海南最早的眾多移民由閩南地區遷移而來,早期建筑體現出深厚的閩南風格。隨后,嶺南、云貴以及東南亞等周邊地區移民帶來了各自地區的文化,瓊北建筑逐漸加入嶺南風格。同時,大量來自中原地區的駐軍帶來的中原文化,使瓊北建筑也融入了某些中原建筑元素。國外方面,由于海南東南地區的海外歸僑受西方殖民的南洋文化影響,在當時海南經濟較發達的地區筑建民居就融入了歐洲風格,不僅影響了傳統建筑形式,還帶來了新的建筑形式。多元建筑元素交融是海南建筑最大的特點:傳統漢式風格類四合院、舶來特色建筑海南騎樓,即南洋風格和島內少數民族建筑的船型屋和茅草屋(現有三亞和五指山局部村落保護)。海南建省30 周年海南畫壇30 家中29 位(除易至群“荊楚文化”外)畫家作品都或多或少地用民居建筑“圖像”定位為表現海南的畫作。
受海南地域性影響較大的五位“海南畫派”代表性老、中、青畫家有謝耀庭、王家儒、周鐵利、符祥康、王銳。他們是海南地域性繪畫的“風向標”畫家。從他們歷屆全國性美術展獲獎作品中發現,作品都具有獨特的本土性特征的題材:強烈的熱帶標注性色彩和海南民居建筑圖像。
謝耀庭是追求海島海景自然環境和風俗文化表現的代表畫家,1954 年隨部隊調駐海南。描繪南海風光及表現現實人物成了抒發情感的對象。數十年來,創作了一批以表現海南島的歷史和現實生活為題材的作品。恪守幾十年寫實為主,“我行我素”,堅信“從生活和自然發現美”的信條,并將南國的部隊、黎寨、林場、漁村濃郁的海南地方特色映入畫面。通過畫了大量風景及風情畫的作品反映時代、反映生活。八十高齡時,依然餐風露雨、爬山涉水到各地寫生。藝術更加天然純凈,色彩微妙而顯平穩,但依然彰顯南方海島的剛強。數十年的寫生,讓眼光去鎖定景物中“情緒”變化,譯悉著本土文化的“氣息”,體味這片紅土對他的“深情”。用畫筆述說著它的厚重。從文化角度來說,其作品也一直隨時代變遷。畫面從厚實漸變到艷麗高雅。作品《交響》是這時期的油畫作品的代表,已摒棄了早期作品的濃烈和稠厚,悍馬奔馳已趨于黃牛平靜寬懷。苦心孤詣的固執手法表現著南國風光,也有大膽地將藍色的大海賦予幻覺般的冥思。《微風》《蔚藍海洋》等作品,平靜中暗涌風潮,感受到弱即是強的無限聯想空間。《臺風后》是顯著的代表作。實地寫生的小品境由心生,隨筆隨意,與早期刻意探研產生明顯對比,放縱不顧隨之放流。著名畫家、理論家王家儒教授給其的最高評價:“情感融入筆中言說一種真實的狀態,其藝術生命便會有一定的價值與意義。” 隨著年歲增長,原先常表現在作品中的海邊巨巖淡化而退出了畫面,后期多表現為藍色的圓卵石。回歸了原始的萌動和無偽。50 多年用繪畫譜寫人生,用情留下了對南海風光的鐫刻。
王家儒是注重自然和人文環境重構表現的代表性畫家,是從小生活在海口騎樓區內的“市民”。1997 年6月水彩作品《木瓜和紅瓦房》畫面的色彩與現實色彩有很大的差距,色彩薄涂但感覺厚重,南國風光強烈,破舊的墻體書寫著時光的痕跡。王家儒的畫風更接近后印象塞尚等人意象,色彩高雅整潔,意趣盎然。畫家熱衷于表現南國風光,寄情于島內山水、濱海灘景、街坊巷事,而定情于地域文化探討。其表現手法傳統而不守舊,畫面自然而又不為自然,流露出對景潤澤而表達出的情感,個性化藝術語言駕馭得心應手。在“海南畫壇30 家”網絡展覽中油畫作品《春信》,遠景中的樹林枝頭上映陽春的清爽,近景的椰樹,粗糙的肌理襯托著明亮、細膩、透光的白衣裙,大片草地的斜光讓春色滿園,極其高明,讓泛曖的微光描述著一陣清涼,直抒胸臆。油畫作品《夏日汛期》是描繪晌午的漁港場所,雨后陽光耀眼,但依然有人在勞作,善良、樸素的人文情懷使畫面中的背影讓人動容,不是照相機呆板的捕光,而是藝術家主觀創作的物像。水彩大家王肇民曾講過“人品的清濁,決定了畫品的清濁”。水彩作品《歲月留痕·海口老街》是王家儒畫家描繪海口傍晚農貿市場忙碌的另一幅力作。海口騎樓老街,是海口市一處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是解放前的街市中心。建筑風格是從南洋回來的華僑借鑒當時的南洋樣式所建。騎樓雕塑優雅細致,裝飾有些巴洛克的味道,因此也成為許多畫家寫生創作的素材。作為老海口人,幾十年的人情世故深深印刻在腦海里,是對本地域的最好梳理與解讀。2023 年8 月5 日,以“悠悠鐘聲”為主題海口騎樓的個人畫展中,展出的所有作品都關乎畫家對本土建筑與人文的深度解析。
“妙手油彩繪海南,一片丹心向故園”,周鐵利是“熱帶植物話語”的代表,其1958 年10 月生于海南省樂東縣黃流人。樂東縣位于海南島西南方向,是個植被種類繁多的地方。這是周鐵利生長的地方,對一草一木都有不同于別人的感情。17 歲那年的周鐵利高中畢業后,來到了腰果農場,成為一名知青,實為土生土長的本土畫家,展現給大家的作品多為少數民族人物形象、鄉村系列和熱帶植物。受后印象派和野獸派的影響,繪畫鐘意于本土氣候環境的特性——剛強不屈的精神。以其特有的審美視角,挖掘當地形象特征個性化的抒情性語言,描繪每一片熱度極高的葉子,架構起獨具特色的表現形式,清新、纖細之中,蘊藉著一種質樸大氣的力度,從色彩構成上表現為跳躍、捕捉眼球,刻畫對象格外引人注目。《多彩陽光系列》是周鐵利力作。從小的生活環境使他能捕捉植被生長和各種姿態,在創作實踐中,始終像火熾的熱土一樣活躍和飽滿。強調光照在植物上偏光,并對其進行強化。畫面的葉色譜寫陽光的游動,光色變化隨著葉脈涌動,如燃燒的烈火,熱烈而不狂躁。又如一陣熱浪襲來。并且隨著創作實踐的逐步深入,加上對地域色彩的把握,橙紅色的果實讓人為之一振。畫家創作了油畫作品《鄉村系列之一》《告別茅草屋》、出版了《生命陽光——周鐵利油畫集》《我的海南——周鐵利油畫集》。眾多作品都是圍繞著本土的氣息抒發個人對鄉土的熱戀。在藝術創作生涯中,周鐵利時刻把握著時代發展脈搏,深入生活、扎根基層,了解老百姓的生活幸福變遷,充滿對當代生活的感激之情,用畫筆描繪海南發展變化。代表性油畫作品有《野菊花》《鄉村系列一、二》《粒粒皆辛》和《高鐵從咱屋前過》。2008 年繪畫作品“生命·陽光”在中央電視臺演播廳舉辦。作品的相繼播放猶如海南不同時期發展變化的記錄本。每一幅畫始終情系人民現實生活,是個有地域性強烈情感的作品。他對《海口日報》記者郭志華說:“在農場勞作中,我時常走進周邊的黎寨,不僅學會了黎族方言,還用畫筆記錄原生態風情風貌。”周鐵利的作品更加富有獨特的地域風格,濃郁鮮活,每一幅作品都是用畫筆描繪著海南的發展故事。《中國電視美展》播報中,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主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大箴對周鐵利評價說:“通過響亮的色彩把南方感情熱烈表現出來,景色也很日麗。把我們帶到海南熱帶雨林的氣氛里面去。”周鐵利的作品被視為“熱帶地標”。
符祥康是表現“人文情懷”的代表。長期以來,符祥康的主體代表性創作作品是以海島人物為主。以描繪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人物,自覺地用手中的畫筆謳歌平凡而偉大的人物,創作了一批以人民為主題的優秀作品,被稱“為人民造像”的畫家。如水彩作品《母親的期盼》,描繪了一位母親站立在陽光下等待孩子出海歸來的情景,不管風和日麗還是狂風暴雨,她都站在門前等待,手里捉著一個斗笠,這是海南當地漁民特有的竹編帽,看似隨時要去迎接兒子的歸來。這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對孩子的等待,堅硬的巖石和剛強的面孔,共同反映著人物心中的堅強和勇氣!這是海島漁民長期生活在與海浪抗爭中形成的精神氣質。從光感效果來看,這是海南五、六月份的光照,炙熱而火辣,很好地引起觀者如同母親心中所思的反應。這是畫家依據地域景物特點就現實人物形象特征來塑造了一個偉大的母親。水彩作品《趕海人》是一幅135cm×200cm 大創作畫,描繪的是海南海邊的打漁的人們,依海水潮漲潮落的規律,趕在潮落的時候,把船抬拖到海岸灘涂上進行修整,這是一項繁重的勞作。需要協調的合力才能很快完成這重體力活。作品中最明亮的漁女是畫面的焦點,真實地反映出了海南沿海地區勤勞耐苦的女性形象。男人出海歸來,女人趕去接應,這與作品《母親的期盼》有異曲同工的效果,準確地塑造漁民人物形象特征,似乎在講述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因為畫家本身就是海的兒子,從小就長期生活在濱海漁港里,感情上已融在這環境之中。在創作時不斷注入畫家個體對表現對象的認識和解讀。整個過程處于對“人民”的敬頌感激當中,所以創作出來的作品更能引起人民大眾的共鳴。2023 年出版了《為人民寫像》海南省主題性美術創作學術研究成果專著,是幾十年來對這片熱土的情意抒懷。
王銳是海南畫派倡導性代表畫家,是推動海南地區美術對外交流的策劃者。王銳的作品具有強烈的地域風格。尋找源頭可以追溯到海南藉畫家何堅寧作品對其的影響。王銳更為細膩地表現海南地域性的元素,很容易讓人認知。最能表達海南特征并有影響力的作品是2010年出版的《王銳油畫作品》專輯,收納了60 多幅描繪海南黎族兒女生活和勞作的系列作品。作品《黎家印象·歸之二》并不夸張地把紅土搬到畫面中來,不是突發奇想的,是給海南原有紅土賦予生命力的創作,展現出的是紅土、黎家強烈對比的畫面效果。王銳創作的黎家印象系列作品,大色塊對比讓畫面更加燃燒、更為火辣,紅色和金黃色更為強烈。油畫《黎家印象·守望家園》表現了傳統的黎族百姓那種安于現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狀態,畫面展示出一種田園詩般的寧靜與安詳,也表現出新時期留守農村老人與孩童的孤獨與寂寞、幸福與自足并存的心理,贊頌人們勤勞、善良、純樸的美德,像這樣的作品還有《花落黎家》《三月踏歌》等。打造海南品牌必須強調地域特色,要突出繪畫的地域性。海南具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獨特的地貌、生態、氣候與民俗都具有很強的地域特點,而具有“活化石”之譽的海南“黎苗文化”以及那些從未在美術史上留下可供借鑒的題材,更是海南文化的一朵奇葩。現受海南自貿港建設的影響,畫家又開辟了穩平而雅靜的畫風,反映逐漸有序的現實社會現象。
卡夫卡說過,每一件真正的藝術品都是文獻和見證。海南畫家受地域地理環境、本土風俗文化和個人生活經歷影響較大。值得關注和肯定的是,畫家的創作深受早期多年生活工作環境影響,“海南地域”烙入內心深處。從對海島椰風海韻、民情習俗、南洋民居建筑、原著黎族家園和“文人情懷”形成了我之為“我”,有路可循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