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寧(北京市垂楊柳醫院)
缺鐵性貧血是指當身體對鐵的需求與供給失衡,導致體內貯存鐵耗盡,繼而紅細胞內鐵缺乏,最終引起的貧血。癥狀表現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及其他異常。下面,為大家從鐵代謝、缺鐵性貧血的原因、臨床表現、檢查治療及隨訪等方面介紹缺鐵性貧血。
人體所需的鐵主要來源于食物,富含鐵的食物有海帶、木耳、香菇、肝、肉類、血制品及豆類等。
鐵的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腸和空腸上段。鐵在腸黏膜上皮的吸收是主動的細胞內運轉。當口服大量鐵劑時,鐵亦可被動地彌散進入腸黏膜。因此,當人誤服大量鐵劑時,就有可能發生急性鐵中毒。除了極少量的肌紅蛋白鐵或血紅素鐵可被直接吸收,大部分的血紅蛋白須先經酶分解成鐵及四吡咯后才被吸收。非血紅素鐵以二價的鐵離子形式或與鐵螯合物結合而被吸收。
鐵缺乏最常見的原因是鐵攝入不足,包括食物中鐵的含量不足、偏食或吸收不良。食物中的血紅素鐵容易被吸收,且不受食物組成及胃酸的影響。非血紅素鐵則需要先變成二價鐵才能被吸收。成年人每天鐵的需要量為1—2 毫克,生育年齡的女性及生長發育的青少年鐵的需要增多,應為1.5—2 毫克/天。女性孕期需補鐵2.5 毫克/天,在懷孕的后6 個月,每天要補鐵3—7 毫克,哺乳期鐵的需要量增加0.5—1 毫克/天。
鐵缺乏還有可能是由于鐵丟失過多導致。男性鐵丟失常是由于胃腸道出血,而女性大多數是由于月經過多。如慢性胃腸道失血(包括痔瘡、胃十二指腸潰瘍、食管裂孔疝、胃炎、潰瘍性結腸炎、動靜脈畸形、息肉、憩室炎、消化道息肉、胃腸道腫瘤、寄生蟲感染、食管或胃底靜脈曲張破裂等)、月經量過多、咯血和肺泡出血、血紅蛋白尿及其他。
缺鐵性貧血的臨床表現可分為三部分:
■缺鐵原發病表現,如女性月經量多,消化道潰瘍導致的黑便,痔瘡導致的血便,腹部不適、腸道寄生蟲導致的腹痛,大便性狀改變,腫瘤導致的消瘦等。
■貧血本身表現,如乏力、易倦、頭暈、頭痛、眼花、耳鳴、心悸、氣短、食欲減退、面色蒼白、心率增快。
■組織缺鐵表現,如煩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異食癖;體力、耐力下降;兒童發育遲緩、智力低下。
通常需要進行血常規、網織紅細胞計數、外周血涂片、肝腎功能檢測以及鐵代謝的相關檢查,包括血清鐵蛋白、血清鐵、總鐵結合力、轉鐵蛋白飽和度和可溶性轉鐵蛋白受體。此外,甲狀腺功能、腫瘤標志物和糞潛血的檢測也是常見的。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進一步檢測紅細胞內卟啉代謝的紅細胞游離原卟啉和鋅原卟啉。這些檢查項目能夠提供患者健康狀況的重要信息,有助于醫生做出準確的診斷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
隨訪的頻率取決于貧血的嚴重程度和原因。補鐵后網織紅細胞在7—10 天內達到峰值;血紅蛋白水平通常是在1—2 周后開始上升,在3 周后上升約20 克/升,6—8 周時可恢復正常;靜脈鐵劑會對鐵代謝檢測造成干擾,因此至少4 周內不需復查鐵代謝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