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面對國內和國際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在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有關以煤為主的能源安全批示、指示精神的引導下,主管部門繼續強化增加煤炭產能、釋放煤炭產量、電煤供應保障等工作,國內動力煤市場整體運行在“希望”與“糾結”之中,對其運行狀況簡單概述如下:
第一,全國煤炭產量顯著增加。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在2021 年和2022 年連續2 年全國煤炭產能大幅增加的基礎上,2022 年全國原煤產量達44.96 億t,較2021 年大幅增加3.7 億t,增速達9%,創下2011 年以來近11 年來的同比最大增幅,對“以煤為主基本國情”下的國內能源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第二,電煤保供政策的效果充分體現。2022年,主管部門進一步強化了電煤保供政策措施(包括動力煤限價措施、電煤中長期合同“補簽換簽”工作等),并取得明顯成效,主要體現在:一是,2022年北方港口下水的5500kcal/kg 長協電煤的月度均價為721.6 元/t,僅比2021 年提高73.6 元/t,大幅低于當年現貨動力煤平均價格水平;二是,2022 年下半年之后,在電煤中長期合同覆蓋率和兌現率不斷提升的支持下,包括沿海地區在內國內發電企業的電煤庫存持續保持高位運行局面,其中全國統調電廠的電煤庫存量大部分時間保持在1.72億t以上的歷史高位,沿海地區的電煤庫存量整體保持在2900 萬t以上的歷史較高水平。
第三,現貨動力煤價格高位運行。盡管2022年全國原煤產量大幅增加;盡管從2022 年5 月1 日開始,主管部門對國內動力煤價格(包括長協、現貨等各種購銷方式的動力煤價格)采取了從產地到港口的整體性最高限價措施;盡管當年下游消費行業普遍陷入低速、甚至萎縮局面(2022年,全國火電產量為58531 億kWh,同比增長0.9%;全國粗鋼產量為10.13 億t,同比下降2.1%;全國水泥產量為21.18億t,同比下降10.8%),但是國內煤炭生產、流通、供應等各環節的現貨動力煤價格仍然保持高位運行,2022年現貨動力煤年度均價較2021年進一步上移,再度刷新了年度現貨均價的最高歷史紀錄。
第四,新冠疫情對動力煤市場的影響突出。2022 年,新冠疫情防控及其措施的調整,對我國經濟運行的影響超出預期,并直接作用于國內動力煤市場的運行。
一是,從2022 年3 月下旬開始以上海市為代表的新冠疫情管控措施,對國內經濟運行和社會用電需求造成嚴重影響,導致2022年4-5月份全國社會用電需求出現負增長,從而促使火電產量大幅下降(見附圖1),對動力煤市場的負面影響十分突出。

二是,2022年10月中旬大秦線鐵路發生新冠疫情及后續防控措施,導致其煤炭發運量(亦即面向秦皇島港、曹妃甸港和京唐港等北方港口的動力煤供應量)顯著減少,直至2022年12月中旬才恢復到正常水平,期間造成的運力損失超過3000萬t,對當年四季度沿海地區動力煤市場造成較大影響,并對現貨煤價形成較強支撐。
第五,部分常規因素對動力煤市場的擾動作用突出。這些常規因素及其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一是,動力煤進口數量“先少后多”。2022年不同月份動力煤進口數量的較大落差,對沿海地區動力煤市場的影響凸顯(見附圖2)。首先,2022年1-7月份,全國廣義動力煤進口總量(這里指除煉焦煤以外的煤炭進口數量)為10633.9 萬t,月均1519.1萬t,同比減少3734.5 萬t、下降26%,由此帶來的對內貿動力煤的轉移需求,對同期沿海地區動力煤市場帶來較為明顯的積極影響;其中,印尼政府2022年1月份發出的煤炭出口禁令,導致2022年一季度我國動力煤進口量大幅萎縮,2022 年1-3 月份,我國動力煤進口量僅為3955.2 萬t,同比大幅減少1765.8萬t、月均減少588.6萬t,成為推動2022年一季度現貨煤價快速反彈的重要因素。

隨后,從2022年8月份開始,隨著國際動力煤市場形勢好轉,我國動力煤進口量出現明顯增加,2022年8-12 月份動力煤進口量為12314.6 萬t(月均2462.9 萬t),月均比2022 年1-7 月份大 幅增加943.8 萬t,有效增加了沿海地區的可供動力煤資源,成為促使2022年下半年現貨煤價穩中下行的重要力量。
二是,全國平均氣溫“夏熱冬暖”。2022 年,季節性因素對國內動力煤市場的影響得到突出展現。首先,在2022 年夏季動力煤消費高峰時段,全國出現大范圍、持續性高溫天氣,降溫用電負荷大幅增加,拉動火電產量及電煤消費快速增長,火電產量的同比增速迅速由2022年6月份的下降6%轉變為7月份的增長5.3%(見附圖1),8 月份則進一步擴大至14.8%,對動力煤消費需求的影響程度超出預期,并促使同期現貨動力煤價格大幅上揚。其次,在2022年冬季動力煤消費高峰時段,至2022年底的當年冬季,國內沿江沿海地區氣溫整體偏暖,預期的“冷冬”呈現遲到、影響區域偏小、持續時間偏短等特點,致使電力生產和消費的“迎峰度冬”特征偏弱,對國內、特別是沿海地區火電生產及電煤消費的積極影響偏弱,是促使沿海地區的電煤日耗水平在2022 年12月下旬觸頂回落、甚至明顯低于2019年以來近年同期水平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是,全國水電產量“先盛后衰”。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 年全國水電產量完成12020億kWh,同比增長1%(見附圖3),當年的水電生產形勢分為比較鮮明的2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2022 年上半年,全國水電產量激增,至6 月末累計同比增量達20.3%,明顯抑制了同期火電機組出力和電煤消費增加,從而給動力煤市場帶來不利影響。
第二階段是2022 年下半年,全國水電產量從2022 年7 月份開始快速衰減,按照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推算,2022年7-12月份,全國水電產量同比下降14%,與2022 年上半年相比下挫34.3 個百分點,對下半年火電生產及其電煤消費,進而給同期的國內動力煤市場帶來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