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夫、王文瀾的革命人生"/>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趙長春

王黎夫
河南省新鄉市鳳泉區大塊鎮王小屯村村口的楹聯很引人注目:十年潛伏出生入死竭慮殫精功昭桑梓地,半世外交輾北轉南鞠躬盡瘁德勵故鄉人;匾額為“黎夫故里”。
黎夫,即王黎夫,戰爭年代戰斗在敵人心臟里,潛伏十年為黨傳遞情報。其弟王文瀾,鮮血熱灑調兵山,是解放戰爭時期犧牲的一名團職干部。兄弟二人都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書寫了光彩的一筆!
王黎夫,原名王文華,1911年出生于地主家庭,1929年10月參加革命工作,1937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9年,王黎夫奉周恩來之命赴重慶,后打入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辦公廳,任調查室二科科員。周恩來指示他參加國民黨,安心潛伏,行止灰色,以便為黨提供情報。
1941年皖南事變后,王黎夫離開重慶去湖北前,周恩來要王黎夫到曾家巖50號重慶辦事處。簡單會面后,周恩來外出辦事,委托吳克堅(時任《新華日報》 總編輯) 等,轉告王黎夫作隱蔽斗爭的注意事項?!耙⒁飧愫弥車纳鐣P系,無論是進步人士,還是反動勢力。同時要分清哪些人是可靠的,哪些人是不可靠的,一定要交可靠的朋友!”王黎夫明白,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保全自己,長期潛伏,做好為黨提供情報的工作。
1943年,經組織批準,王黎夫由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到國民黨中央社會部人事室任專員。在敵營與狼共舞,危險重重,王黎夫認真做好“本職工作”,表現突出,深獲國民黨中央社會部人事處處長郭驥的信任、重用,為長期潛伏、搜集情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一日,人事室收到一份電報,一名臧姓國民黨員舉報:王力(黎)夫是共產黨。好在王黎夫分管電報,第一個看到。怎么辦?周恩來秘密指示王黎夫:不能承認,要應付。王黎夫就主動到調查室主任丘學訓處“倒打一耙”:“臧嫉妒我、排斥我,誣陷我,連我的名字都不會寫!”經過機智的“狡辯”,王黎夫最后化險為夷。
1944年,王黎夫被調到國民黨軍政部儲備司工作。周恩來讓徐冰把毛澤東的《論政策》 拿給王黎夫學習,要求他注意隱蔽,不與左派人士接觸,長期埋伏,繼續為黨做好工作。
晚年王黎夫回憶起自己的潛伏生涯,總結為如下一句話:時刻準備著犧牲,九死一生!

黎夫故里
1943年,國民黨發動第三次反共高潮,斗爭形勢非常嚴峻,獲得國民黨內部情報尤為重要。
一天上午,參加完國民黨中央秘密會議的國民黨中央社會部部長谷正綱,夾著絕密公文皮包到中央黨部開一個小型絕密會議。會畢,谷正綱要立刻返回社會部的一個集會上作演講,但涉及機密的公文包不便帶進會場。在谷正綱思考妥善的方法時,人事處處長郭驥建議“讓黎夫保管著吧,萬無一失”。谷正綱與郭驥便去開會了。
時值11點多,辦公室里沒有其他人,王黎夫趕緊翻出了谷正綱的筆記本,靠平時刻苦的快速記憶訓練,一目十行地閱讀著包內文件和記錄,并將一些最重要的內容抄在紙上?!罢麄€過程太緊張啦!”多年后,王黎夫回憶說。
一個多小時后,谷正綱在郭驥的陪同下回到人事處。當著二人的面,王黎夫把他們走時當面放進柜子里的皮包取出來交還給他們。
事后,王黎夫將這張包含國民黨中常會有關內容、國民黨在敵占區和我游擊區全部上層人事安排等情況的小字條交到了接頭人張友漁手中,并口頭補充了一些情況。張友漁記錄后,一并交給了周恩來和董必武。
這份情報對延安相當重要,是國民黨監控并滲透陜北的情況。如國民黨軍統、中統布置在延安周邊綏德等地的專職特工情況。如軍統西北站派遣一名叫汪克毅的電信特工,以陜西省電政管理局的名義派任延安電報局局長,潛伏于陜甘寧邊區。
“那些情報有多重要你知道嗎?”張友漁轉告了董必武對王黎夫的口頭表揚,“你做的工作很重要!”
就這樣,王黎夫利用自己的工作便利,千方百計從谷正綱那里獲取有價值的情報,然后向延安傳送。
在做好這些重要工作之外,王黎夫還很會“濫用職權”,經常給地下黨解決車票、機票問題。遇有緊急情況,王黎夫用軍車送交通員去火車站,并把自己印有軍銜的名片插在軟席車廂門旁,以避免憲兵的檢查。
王黎夫牢記周恩來的“守職”教導,認真工作,從沒貪污“黨國”一分錢。不過,他利用職權“貪污”了很多信息:每天翻閱數百份國民黨文件,隨時把國民黨軍隊的軍事部署、坦克等重武器的配備情況、軍需物資調運的方向和數量等情報,及時“拿過來”交給黨組織。
1944年,深得國民黨軍政部人事局中將局長郭驥信任的王黎夫,當上了軍政部儲備司辦公室主任,上校銜。由于蔣介石的獨裁,軍政部下轄的各司職權很大。軍政部儲備司不在參謀部,也不在司令部,無權制定作戰計劃、調動軍隊,但負責發放軍餉和調撥軍需。
因此,王黎夫掌管著大量國民黨軍需物資的分配和運輸,也就掌握了相關部隊的番號、駐地、流動去向、編制人數、團以上主官姓名,乃至裝備、補給,等等。特別是需要軍政部從優從速配發的軍餉物資,接收的部隊無疑是老蔣的嫡系,其情報價值更大。
王黎夫通過軍需推算情報,把這一系列數據和賬簿一一比對,像賬折一樣一一交給了共產黨。
1946年5月,國民政府還都南京。王黎夫也隨同來到南京,升任聯勤總部儲備司少將代司長,為國共兩黨大決戰階段的情報傳遞再立奇功。
1947年,當中共代表團從南京撤離時,王黎夫輾轉找到周恩來,請求跟他一起回延安,想光明正大為黨工作。面對王黎夫的渴盼回歸,周恩來深思熟慮后回答他:“舍爾其誰?要不你去找一個可以頂替你的人,找到了,你可以跟我走!”
這就是革命。為了迎接黎明的到來,黨的指示就是紀律,必須堅決執行。望著周恩來濃眉下鼓勵的目光,作為情報戰線上老兵的王黎夫,接受了新命令。此后,他的情報工作納入吳克堅系統,具體聯絡人是何以端和華明之。
吳克堅,中共情報系統的元老之一,1924年入黨的老黨員。參加過南昌起義和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曾是中共特科“紅隊”隊員。曾先后在莫斯科、巴黎留學、工作。回國后,全國性抗戰初期曾做過周恩來的副官,后從業新聞,在重慶任《新華日報》總編輯,負責京滬浙情報聯絡工作。他所在的情報系統,是國統區南方地區除潘漢年系統外另一個中共獨立情報系統。
何以端,1924年入黨的老黨員,資深紅色特工,曾策動香港“兩航”起義、“重慶”號軍艦起義、四川鄧錫侯起義。
華明之,中央特科成員,是著名女臥底沈安娜的丈夫,沈的情報準確無誤的傳遞人。
鮮為人知的是,王黎夫還有一個中共軍方系統的領導者,即滕代遠。
滕代遠,抗戰期間曾任八路軍前方總指揮部參謀長,八路軍副參謀長,后任華北軍區副司令員。他夫人林一是八路軍老資格的情報領導者之一??箲饎倮?,國共軍事調停期間,滕代遠曾任中共代表葉劍英的軍事顧問。王黎夫與他發生情報聯系的時間是1946年。滕代遠曾兩赴南京,協助周恩來與張治中、馬歇爾談判。
談判,需要知己知彼,特別是需要知道對方的底牌。王黎夫的作用,可想而知!更何況,這是解放戰爭中的“知彼”!
在國民黨要員眼里,王黎夫是十分“勤政”的、“敬業”的。按照職責要求,王黎夫總是不畏危險往前線跑,實地調查儲備,保障軍需供給。他的努力也一直為聯勤總部上司所賞識。1948年初,他又兼任新職:總部經理署駐上海少將代表。
如此一來,南方多家國民黨軍需工廠都被王黎夫掌握,為他進一步獲取軍情提供了更多方便。
1948年11月,淮海大戰在即,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組建的總前委急需掌握國民黨軍徐蚌兵力部署情況。中共多條情報管道齊匯南京、徐州,王黎夫擔子更重,責任更大!
怎么辦?

王黎夫和家人在一起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王黎夫以聯勤總部儲備司代司長(少將軍銜)身份,兩次親臨徐蚌前線,視察劉峙、杜聿明的“徐州剿總”糧草、被服存儲和補給情況,通過后勤補給數據,推算出杜聿明麾下7個兵團的軍力狀況:總共30個軍75個師及“剿總”直轄的炮兵、工兵、通信兵、鐵道兵、戰車、空軍、高射炮、輜重汽車、憲兵等20個團,共80萬人的兵力。王黎夫還以視察配額為名,從蚌埠北上沿線偵探,憑記憶繪制蔣緯國戰車1團布防圖?;氐侥暇┖?,王黎夫迅速將上述情報交給聯絡人何以端,轉吳克堅系統。
三大戰役勝利結束后,國民黨軍政中樞被迫南遷廣州。此時,王黎夫乘蘇南京滬一帶亂象,借口江防軍需儲備與調撥,去江陰要塞實地勘察。江陰江面最窄處不到1500米,被稱作“江海門戶”“鎖航要塞”,也正是解放軍渡江必選之地。王黎夫在這里走了30多公里,掌握了國民黨軍江陰要塞的軍事部署,即炮兵總臺、守備總隊、流動炮團、工兵營等總兵力有7000多人。此外,他還強記了100毫米榴彈炮、加農炮、戰防炮、機關炮等武器種類、數量與部署,并繪制了圖表,交給吳克堅系統。
1948年8月,遼沈戰役前夕,預感敗局已定的國民黨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電令聯勤總部儲備司,將錦州被服廠走海路南遷,以免落入解放軍手中。
打仗講究事不宜遲,可是這道命令卻被聯勤總部儲備司代司長王黎夫扣下了,他遲遲不發。王黎夫的理由是海軍總司令桂永清、空軍總司令周至柔正乘著“重慶”號巡洋艦??斩綉?,必走的水路葫蘆島外遼東灣一片混亂,錦州被服廠無法南遷。
當然,王黎夫的真正目的是想讓錦州被服廠留下,最終補給解放軍,畢竟秋天來臨,相關軍需物資補給與供應十分重要——就這樣,在不露聲色的拖延與敷衍中,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役打響。10月15日,四野部隊攻入錦州城內,風雪大作中,錦州被服廠被我軍拿下,大量軍需物資落入我軍之手:計有18萬套棉軍服,20萬雙膠鞋,1萬匹布,6萬條軍毛毯。遼西營口拉鋸戰時,王黎夫“雪中送炭”,將6000擔棉花故意調撥到該地一個被服供應站,說是為了補給國民黨軍,卻很快為我軍繳獲。
比較錦州被服廠,上海被服總廠的回歸人民,也歸功于王黎夫的巧妙拖延之計。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國民黨治下的上海如驚弓之鳥,各種機關、單位、人員瘋狂遷往東南沿海海島和臺灣。國民黨聯勤總部要求上海被服總廠作好準備,即撤臺灣。
上海被服總廠規模宏大,有5個分廠遍布滬郊東、南、西、北,共計4000臺縫紉機、7000名工人,每季常規生產120萬套軍服。王黎夫乘國民黨兵荒馬亂、自顧不暇之際,實施拖延辦法,置命令不辦,并暗地勸導各分廠廠長,不要輕易遷廠或撤廠,以免貽誤身家。與此同時,黨領導下的隱蔽組織也在有關分廠開展護廠斗爭……最終,上海被服總廠終于在上海解放時完好回到人民手中。
5月27日,上海解放,潛伏多年的王黎夫終于歸隊,先后擔任中共上海市委情委黨支部書記,華東軍政委員會、行政委員會辦公廳副主任、主任等。1955年起,調至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任副主任、黨組委員。1958年調任浙江省人民委員會委員、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黨組副書記。1966年7月后任浙江省革命委員會外事辦公室主任、黨組副書記、顧問,積極服務于中央總體外交和地方經濟建設、社會發展需要,為浙江省對外經濟、科技、文化、人才等方面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
2014年1月31日,王黎夫因病在杭州逝世,享年103歲。

1992年, 王黎夫(左二) 和家人在杭州
王文瀾,王黎夫胞弟,1921年生。1947年11月犧牲于遼寧省鐵嶺市調兵山市(原稱鐵法市),時任東北民主聯軍2縱6師18團參謀長。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共派部隊進入東北,同當地的東北人民自衛軍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后于1946年1月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王文瀾所在的2縱6師,原為新四軍3師獨立旅,進入東北時全旅6278人,后擴展到1.2萬多人。師長兼政委吳信泉,后張天云任師長,石瑛任政委。該師戰斗作風穩,吃苦耐勞,善于防守。
1947年12月,按照中央指示,東北民主聯軍對四平至沈陽鐵路沿線國民黨軍發起冬季攻勢。東北民主聯軍2縱在遼寧省鐵嶺地區調兵山一帶迂回,包圍法庫敵人,以引誘駐防鐵嶺的國民黨軍新6軍出援法庫,以期在運動中殲滅敵人,打開局面,站穩腳跟。
陳誠急令駐鐵嶺之新6軍新22師西援法庫。新22師全部是美式機械化裝備,以作戰頑強著稱。東北民主聯軍也曾多次尋找戰機,欲對新22師實施殲滅性打擊,但始終未能如愿。如今機會來了,2縱調配主力,準備全殲敵新22師。
1947年12月14日夜,2縱6師前衛部隊18團在團長張竭誠、政委張潔、參謀長王文瀾等率領下,進至調兵山東北的柏家溝村。柏家溝距調兵山約10公里,兩地之間有公路及幾條鄉路相連。當時,國民黨軍在調兵山駐有一個加強連,控制鐵嶺與法庫之間的公路。于是,團部決定,命3營奔襲調兵山,拔除這個控制要害的釘子。
接到命令后,3營沒來得及休息就沿著公路連夜向調兵山進發,于15日5時30分到達作戰地點。3營8連最先進入陣地,占領了公路兩側的高地,切斷了敵逃回法庫的退路。調兵山至紅土砬子這段公路依山傍河,南側是高山密林,北側是河流,居高臨下,便于隱蔽,正是打伏擊的好地方。
這時,新6軍的一個運輸排從法庫方向緩緩地向調兵山方向駛來。10輛卡車裝滿了物資、給養,他們沒有想到,前面黑洞洞的槍口正等待著他們。
不到6時,車隊進入伏擊圈。當最后一輛車剛剛駛過老虎頭時,5挺機槍、100多條步槍同時開火,成捆的手榴彈從南側砸來。最前面的車頓時不動了,最后一輛也被炸得癱在那里,整個車隊在公路上再也動彈不得。車上的物資,也被炸得散落一地。
這時,8連果斷出擊,敵人死的死、傷的傷,剩下的都乖乖地做了俘虜。打掃戰場完畢,8連接到命令,繼續留守陣地,以監視法庫敵人的動向。
就在8連伏擊敵軍車隊的同時,7連、9連也已迅速從太平山迂回到東何子一帶,并且從那里越過公路,與8連會合。這樣,就形成了背靠大山,東、南、西三面對調兵山守敵的合圍之勢。
駐調兵山的國民黨守軍連部就設在小學校里,周圍修有幾個據點,而且裝備精良,如果白天進攻,容易造成大量傷亡。于是,營部決定,在傍晚實施攻擊。
國民黨守軍知道被包圍后,企圖奪路向法庫突圍。但是,3營早有準備,國民黨守敵的幾次突圍都被打了回去。于是,國民黨守敵以學校為依托,企圖負隅頑抗,等待法庫援軍解圍。
15日17時許,3營發起進攻,7連、9連負責主攻,8連監視法庫方向之敵,準備打援。戰斗打響后,7連、9連從兩個方向發起攻擊。守軍憑借據點,頑強阻擊,3營攻擊部隊傷亡較大。在雙方對峙的情況下,3營指揮部果斷命令,組成爆破組,先后端掉了守軍的外圍據點,將守軍壓縮在小學校的房子里。19時許,3營對敵發起了最后攻擊。7連、9連集中火力,把敵人的火力壓了下去。這時,學校已被3營圍得水泄不通,守軍遂放棄抵抗,繳槍投降。
2縱司令員劉震在其著作《劉震回憶錄》中,關于這次戰斗有如下的文字描述:“6師前衛部隊18團于調兵山和敵人暫編62師兩個連遭遇,該團3營一舉突入敵陣,但縱深戰斗中隊形擁擠,我部傷亡較大,團參謀長王文瀾犧牲?!?/p>
綜合其他回憶資料,當時我軍缺乏重武器掩護,戰斗地形狹窄,人員展開不夠,3營傷亡70余人。作為團參謀長的王文瀾靠前指揮,英勇犧牲,年僅26歲的生命定格在了調兵山當時的小學校內。
作為團參謀長,王文瀾身先士卒,沖鋒陷陣,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史冊中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筆;為家鄉鳳泉區,更為大塊鎮王小屯村,增添了一份血染的風采,賡續了一份紅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