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鄭智維
制定民營企業保護法意義重大,可為民營企業開辟更多空間,有利于穩預期、增信心。
在新冠疫情、外部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下,民營企業發展出現了預期不穩、信心不足、活力下降等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湖南啟元律師事務所主任袁愛平注意到,31個省級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到重點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其中18省市在報告中還重點聚焦了“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
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民營企業發揮了重要作用,已然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再提“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利益”既有歷史的必然需要,也是法治進程的應然選擇。
在袁愛平看來,要從制度和法律上對國企民企平等保護的原則落實,防止和糾正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需要全面梳理修訂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加快建章立制。制定民營企業保護法意義重大,可為民營企業開辟更多空間,有利于穩預期、增信心。
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營經濟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袁愛平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數據顯示,10年來,中國民營企業數量翻兩番,截至去年8月底,數量已從2012年底的1085.7萬戶增長到4701.1萬戶,民營企業在企業總量中的占比由79.4%提高到93.3%。
在數量增長的同時,民營企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民營企業繳納了50%以上的稅收,創造了60%以上的GDP,貢獻了70%以上的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提供了80%以上的就業崗位,擁有90%以上的企業數量,遍布國民經濟各個行業。
在國有經濟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的同時,民營經濟在服務業、制造業、互聯網、創新經濟和產業體系配套等領域展現了巨大的活力。
“民營經濟、國有經濟理應有所為有所不為。”袁愛平談到,國有經濟是我國的長江、黃河,民營經濟是其支流、溪流,只有支流、溪流活水充足,長江、黃河才能大河奔騰,才能形成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這是黨和政府一直以來反復強調的經濟發展方針。在此背景下,袁愛平認為,從激發經濟活力的角度來看,民營企業應該有民營企業法的保障。
很長一段時間,社會上存在一種民營企業家是有“原罪”的偏見與誤解。
事實上,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日益完善,民營企業家的發展早已進入法治化軌道,逐漸擺脫草莽狀態,走向規范化。
在此過程中,民營企業的產權與民營企業家的權益保護,日益成為市場經濟建設的重要議題。“解決其權益保護法治困境非常迫切,集中在立法方面提供的法律規范缺少系統性且立法位階不高。”袁愛平說。
目前來看,地方各級人大、政府,促進、發展民營企業和經濟的規定不少,但直接以“保護”為名立法的較少。在袁愛平看來,立法應當將“保護”理念置于民營企業相關立法的核心地位。保護落地,預期穩定,信心自來,從而才能讓企業家安心經營、放心發展。
“民營企業保護目前沒有專門的高位階立法。”袁愛平談到,憲法、民法典等大法的保護原則沒有統一的立法支撐,更多的是停留在地方立法及相關政策,多為原則性、倡導性條款。
在袁愛平看來,提振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面對復雜形勢的信心,可從立法入手。現有法律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民營企業的發展需要,難以給予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明確的行為指引,法律的導向功能沒有充分發揮。因此,應當專門制定民營企業保護法,使對民營企業的保護與促進體系化。
對于民營企業來說,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法律是最根本的保障。
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
袁愛平認為,制定民營企業保護法首先要體現黨的領導,“要著重將黨中央關于民營企業的精神具體化,積極釋放國家主動保護、平等保護的意愿,營造公平競爭的法治環境,從而確保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
除了體現黨的領導外,袁愛平認為,要體現政府切實依法辦事是關鍵,司法機關切實保障企業家人身及財產權利是核心,法律監督機關強化責任追究機制是保障的要義。
通過專門的立法,可切實解決束縛民營經濟發展的痛點、堵點、難點。“應當將競爭中性、要素獲取、準入許可、政府采購和招投標、合規評估等制度上升至法律高度,并統一在一部法律之中,由統一的理念和思想指導。”袁愛平說。
按照袁愛平的設想,通過制定“民營企業保護法”,可形成一個從實施到監督再到救濟的權利規范體系,“不僅應關注權利的實施條件與程序,也應關注侵權責任與救濟措施等相關內容的法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