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暢婉潔 徐英子
“既要加速培育新興產業,又要加快改造傳統產業”。葛炳灶一直致力于加強企業創新,并在數字化轉型方面積極探索。
“作為我國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40多年來,民企在不斷發展壯大,無論是對促進就業、推動行業創新、承擔社會發展的責任,還是對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貢獻,民營企業都已上升到一個更高層次。”全國人大代表、今飛凱達董事長葛炳灶說。
今飛凱達是國內鋁合金車輪行業重要企業之一。在葛炳灶的帶領下,今飛凱達已成為全國市場占有率電動車輪第一、摩托車輪轂第二、汽車輪轂第四的國內領軍企業。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并明確指出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這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
作為民營企業家,葛炳灶尤其關心如何進一步打造先進制造業,“既要加速培育新興產業,又要加快改造傳統產業”。葛炳灶一直致力于加強企業創新,并在數字化轉型方面積極探索。
2022年年底,今飛凱達攜手中國電信、華為,聯合打造了金華首個“5G定制網+F5G工業PON”全連接智慧工廠。同時,今飛凱達結合自研的MES平臺和智能倉儲系統,使得智慧工廠實現了自動化排產、機器視覺+X光探傷高效質檢,生產狀態全流程可視,且產品質量全生命周期可溯源。

全國人大代表葛炳灶
“數字化是制造業創新的重點方向。”葛炳灶說,企業通過數字化轉型,可以減少人為因素帶來的影響,規避傳統管理下的許多漏洞。“企業數字化,首先需要建立智能產線,提高生產效率;其次可以利用物聯網等高新信息技術,完成數據的收集、處理和應用,即時提供準確數據并運用到管理決策中,提高企業管理效率。”
傳統產業可以通過數字化改革來提高生產效率。今飛凱達通過數字化改革,實現了人均生產率提升139%、萬元產值成本下降10%。
“企業數字化轉型需要創新型人才支撐,對員工的要求越來越高。企業需要強化數字化轉型觀念,從制度、流程入手,將數字化觀念滲透到公司所有層級。”葛炳灶說。
制造業在我國產業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在數字化轉型方面,我國制造業企業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人才問題也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
“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更依賴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對科技創新和人才集聚的需求更強烈、更迫切。”葛炳灶表示,“但是這兩年,我們面臨著如何吸引人才的問題。一方面,有些人才不愿意來到制造業,因為這里需要長期地做技術積累;另一方面,高校的原創新技術研發與產業應用之間還有些脫節,許多企業并沒有感受到高校科技與人才服務企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葛炳灶表示,近年來,國家和教育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推進高校科技與人才面向經濟主戰場的決心是大的,政策也是實的。但他在調研走訪中發現,盡管高校與企業的科技合作一直在推進、深化,但也發現有許多體制機制、政策慣性仍然束縛高校科技創新活力,高校科技與人才的潛力和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許多企業并沒有感受到高校科技與人才服務企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高校的科技創新力量向企業滲透,向基層轉移,就會變得錯綜復雜,需要政府有形之手與市場無形之手共同發力。因此,高校與企業如何就科技與人才有效合作始終是一個熱點、難點、痛點。”他表示。
基于此,葛炳灶建議,教育部、科技部實施“高校科技人才與制造業有效融合的345計劃”,即3年構建4000個教授研究團隊為5000家制造業企業提供有效科技服務。建議各高校應有規劃、有重點、有步驟培育科技創新單元——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科技創新上做到“頂天立地”,既能瞄準和跟蹤國際科技前沿,承擔國家科技戰略需求,又能以專業技術的優勢和人才集聚的優勢,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精準對接。
企業要實現順利發展,還得開拓市場,要靠兩條腿走路:走出去和擴內需。
疫情防控措施調整后,今飛凱達的市場人員就忙碌了起來,團隊不斷飛往美國、歐洲、東南亞、印度等國家和地區,與老客戶走動,跟新客戶對接。新的一年,在歐美國家轉移供應鏈及自身通脹的背景下,“找到新的市場增量更加重要”。
“靠價格戰已經不行了,我們要更多地轉向高質量發展,提高綜合競爭力。”葛炳灶表示,一方面,加快企業數字化改造,集團內所有工廠向兩家已通過驗收的省級未來工廠對標,提升效能;另一方面,抓住電動汽車一體化壓鑄的風口,從技術端的突破中找機遇。
關于未來的經濟形勢,葛炳灶直言:“對于今年我還是比較有信心的,無論是政策層面,還是市場氛圍,各方面都在聚焦抓經濟,人氣也回來了,信心也在恢復,消費也會恢復,綜合各方面的因素,今年應該會有一個向上發展的良好態勢,我們企業自身也要抓住這個機會去努力謀發展。”
如今的今飛凱達,穩健邁出轉型步伐。將初級制造轉移到勞動力成本低和資源豐富的貴州、云南和寧夏等地,同時在泰國、印度等東南亞國家相繼建廠,擴展全球市場。在大本營金華,則更專注智能制造和技術研發。
在科技助推下,今飛凱達在產品種類、新材料應用、處理工藝、鑄造工藝等方面,多項技術全國領先。截至目前,今飛凱達共擁有431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41項、實用新型專利166項、外觀專利224項。
“以前可能更多的是通過規模、投資去拉動產業的發展。現在我們更注重的是產品的品牌、質量以及功能。”葛炳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