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王迪
以建立文物檔案為目標,以文物考古工作為標準,建立多規合一的文物數字化保護體系,強化文物基礎性工作。

“5月份新館將正式開館,作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的縣級綜合性博物館,青州博物館將成為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的大型綜合性博物館。”全國人大代表、青州市博物館研究館員、青州市政協副主席王瑞霞說。
看到新一屆代表委員中,文博界隊伍愈加壯大,王瑞霞真切感受到國家對文化事業的重視。今年,王瑞霞帶來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的建議》。
她表示,新一代數字技術的發展應用,為文物保護利用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撐。但目前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存在標準認識不一、沒有計費標準、文物工作者缺乏對數字技術了解等問題,建議進一步推進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建立多規合一的文物數字化保護體系。
近年來,伴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加速創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給文化建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的決策部署。
2022年3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明確提出:到“十四五”時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基本貫通各類文化機構的數據中心,基本完成文化產業數字化布局,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躍上新臺階,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
2022年底,黨的二十大報告對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更好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推動文化數字化建設邁上新臺階。
1.3 教師可以運用游戲的方式來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讓學生能夠在游戲當中更好地學習足球技巧。假設農村學校沒有標準的足球場地,那么可以利用學校平坦的空地開展“足球教學、足球比賽”等。
“國家文化數字化納入國家戰略,在黨代會歷史上還是首次,這為我國數字博物館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王瑞霞說。
尤其近年來,各級政府、文物部門和各個文博單位對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十分重視,經費投入持續加大,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進展順利。經過十幾年探索,不斷積累經驗,成果頻出。
王瑞霞舉例,利用數字技術成功復原敦煌、云岡、龍門等地部分石窟;搜集匯聚全球館藏繪畫數據出版了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并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展覽,引起轟動;大足石窟利用數字技術編寫的石窟考古報告《大足石刻全集》出版,這些成功的案例為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的有效推進提供了寶貴經驗。
如今,北京、山西、河北、河南等省陸續出臺或正在制定涉及可移動文物(器物為主)、不可移動文物(石窟寺、文物建筑為主)的一些標準化文件,國家文物局也在大力推進文物數字化標準的制定工作,如館藏文物的數字化采集、加工、質量評價等標準,古老的文博事業迎來嶄新春天。
“文物部門的工作自身專業性強,對數字技術了解不多;而懂數字技術的人,對文物知之甚少。”
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是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聯動發展的有效途徑。
王瑞霞認為,國家文化數字化納入國家發展戰略,標志著從單打獨斗、各自為戰走向總體規劃、抱團發展,將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文博事業大繁榮、大發展。
文化資源數據庫創造的價值究竟有多大?王瑞霞表示,這些年國家大力推動文化資源數字化,公共文化機構積攢了大量的文化資源數據,從中提取具有歷史傳承價值的中華文化元素、符號和標識,轉化為文化生產要素,為文化創新創造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素材,同時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提供源頭活水。
“我個人非常看好文化資源數字化的前景,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數據庫所蘊含和創造的價值不可估量。”王瑞霞說。
一方面,借助先進的科技手段,對文物進行數字化保護,可以賦予文物永久的信息檔案,形成可供創造性利用的數據庫,讓文物得以搶救性保護;另一方面,也讓人們足不出戶就能獲得豐富的文化體驗。
在她看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一體兩翼”,文化事業支撐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反哺文化事業繁榮。“文化事業只有搭上文化產業的快車,才會有生命力,兩者是共生共進、相融相通的關系。”因此,要像保護生命一樣,保護文化基因數據。
在實際工作中,王瑞霞發現,文物部門工作人員專業性和數字化技術需求存在不匹配問題。“文物部門的工作自身專業性強,對數字技術了解不多;而懂數字技術的人,對文物知之甚少。”
當二者碰在一起,會出現“兩張皮”情況。王瑞霞說,在基層文物單位實施數字化過程中最突出的情況是,往往只把某一需求告知數字技術公司,由技術公司主導,采集的文物信息只要滿足某一需求即可驗收結項,而對文物信息的精度、儲存方式、安全性等未作過多考慮,致使數字化工作缺乏系統性,存在為滿足不同需求多次采集文物信息的情況,造成資金、人力的浪費。
此外,由于文物數字化沒有計費標準,很難列入文物基層類項目經費預算,缺少必要的經費保障支撐。
王瑞霞建議,以建立文物檔案為目標,以文物考古工作為標準,建立多規合一的文物數字化保護體系,強化文物基礎性工作。研究制定文物數字化計費標準,使這項工作列入預算時有章可循。組織文博從業人員進行文物數字化保護培訓,讓文博人了解文物數字保護的基本常識,使文物數字化保護成為由文物、考古人主導,多學科廣泛參與的文物基礎工作,真正達到文物保護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