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張兵
建設標準化的AED急救地圖,群眾打開任意一張地圖,都能通過準確可靠的位置信息快速找到AED。

“建議在人員密集區域設置AED設備,能大大提高心源性猝死的搶救成功率。”全國政協委員、中華慈善總會黨委書記孫達說,“我國AED保有量不足,AED設備管理及信息呈現形式較為雜亂,群眾在緊急狀態下,往往不知道怎樣快速找到最近的可用的AED,很可能錯過最佳救治時間。”
當前,心血管疾病是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醫學數據統計,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數多達54.4萬,平均每分鐘就有1人死于心源性猝死,心臟驟停90%發生在院外,病發4分鐘內的搶救成功率可達50%以上,醫學界稱之為“黃金時間4分鐘”。
孫達認為,現階段,我國AED(自動體外除顫儀)配置及使用的實際情況是數量少、找不到、監管弱及不會用。
據2019年媒體報道數據顯示,各國每10萬人配有AED的數量情況是美國317臺、日本555臺、荷蘭695臺、奧地利544臺、挪威378臺、丹麥311臺。但目前,我國每10萬人配置AED數量僅為15臺左右。
2021年,中國醫學救援協會發布的《公共場所自動體外除顫器設置要求》團體標準,建議每10萬人應配置100到200臺AED。
“AED設備進入社會,有政府采購、慈善捐贈、企業自采等多種方式,往往知道來源,卻不知道歸誰管理和維護。”孫達說,“AED是有使用壽命的電子產品,其內部電池與電極片的壽命約為3到5年,如監管單位不能及時監管與維護,會讓AED喪失功能,成為擺設。”
孫達建議,首先,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盡快增加AED數量。“通過社會組織設立公開募捐慈善項目,動員AED廠商直接捐贈AED設備,動員社會愛心人士、愛心企業捐贈資金購買AED設備,捐贈給有需要的地區。”孫達說,“允許社會商業力量進入AED領域,促進AED得以規范快速地落地推廣。”
“建設標準化的AED急救地圖,群眾打開任意一張地圖,都能通過準確可靠的位置信息快速找到AED。”孫達還建議,“建立AED設備監管體系,督促運維單位及時做好維護管理,讓每臺AED都能以最佳工作狀態來應對緊急狀況。”
針對公眾“不會用”的情況,孫達建議通過社會化培育和發展急救技能志愿者服務保障隊伍,面向學校、社區、工廠、商業區、公共交通等重點公共場所工作人員及廣大公眾,大力開展急救技能培訓并定期開展人員復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