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桂東,陳梓琦,任 紅,呂 蕾,鐘先鋒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廣東 佛山 528225)
當前,我國正在從制造業大國轉變為制造業強國,現代工匠型人才是不可或缺的[1]。工匠精神并非只有企業才需具備,在高等教育體系背景下,高校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除基本的教育責任外,更需要把培養工匠型人才的系列工作做好[2]。在不斷強化培養工匠型人才目標時,國家及社會對高校在培養工匠型人才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培養工匠型人才即培養其精益求精、堅持不懈、愛崗敬業的精神,使其擁有超高的技術、一流的品質、統領的信念、高尚的情懷。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注重享受、心浮氣躁、急于求成、追名逐利等現象。當前高校在培養人才過程中普遍僅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缺少對于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因此,探索高校培養工匠型人才的教育路徑對國家、高校、學生等各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進一步提升工匠型人才的培養迫在眉睫。
探索培養工匠型人才的教育路徑,首先要理解工匠精神的定義和內涵,對其進行精準定位。提到“工匠”二字,人們最先聯想到的便是具有專業技能的手工藝人,往往對待工作認真負責,精益求精。隨著社會的發展,“工匠”已經不僅是代表具有專業技能的手工藝人,而是有了更大的范圍定義。不再局限于某一種技能某一種職業的手工業勞動者,而是代表了當前制造業甚至全行業,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和工作有較高的責任感、認同感,由內而外的熱愛自己的工作,做到細致細心,肯付出時間和精力,付出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是一種值得發揚、值得傳承的精神動力。如今的“工匠”,已經不是一類職業的稱謂,而是一類精益求精的群體的象征。標記“工匠”二字,不能僅以技藝及能力來定義,重點在于所具備的精神和態度。
所謂的“工匠精神”,顧名思義便是“工匠”身上具備的,經過時間積淀表現出來的精神品質。以前的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產品精致無暇的追求。對于當下的工匠精神,指的是人們對工作負責的態度,除了把產品做到最好,還會追求自己對工作對社會的貢獻與價值。這是在原來的工匠精神上的延伸,使工匠精神從原來的產品品質追求上升到愛崗敬業及社會貢獻的層面,從原來的工藝技能的細致保持上升到根據社會發展而進行鉆研改進,提升其對社會的價值[3]。
2016 年7 月1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 周年大會上提出了“識才”“愛才”“用才”“容才”“聚才”的新型人才觀,要求大力加強人才發掘、培養、凝聚、價值發揮[4]。工匠型人才指的是具有“工匠精神”的各行業工作者,同時也是當前社會各行業發展的人才資源及堅實基礎。工匠型人才不僅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術,還具有愛崗敬業、認真負責、精益求精的職業素養,更具有不斷追求創新的能力和決心。在當前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大環境下,“工匠型人才”將會是實現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穩中前進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5]。
無論是以前工匠們對產品精致無暇的追求,還是當前追求對工作或社會的貢獻與價值的人們,所具備的工匠精神,都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揚的表現。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擁有優秀傳統文化并且發揚和傳承下去的民族才能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工匠精神就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弘揚工匠文化,充分發揮其指導作用,營造崇尚勞動的文化氛圍,培養工匠型人才,才能更好的發揚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一代一代傳承,這也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6]。
培養工匠型人才,即培養具備工匠精神的人才,有利于提升學生個人素質水平及實踐技能。工匠精神的培養,對于學生來說,不僅培養了專業技能和責任擔當,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愛國主義的民族觀、愛崗敬業的職業觀、專注認真的學習態度以及嚴謹細致的處事作風,能夠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及社會貢獻的意識[6]。在之后的學習、工作與生活中,以工匠精神為指導,全方面提高個人素質水平及實踐技能。
高校是培養高學歷人才的場所,更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基地。培養工匠型人才,重點要從高校抓起。對學生進行工匠精神培養,不僅符合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同時也促進了高校在教學水平、教學質量、實踐教育、創新人才培養等各方面的發展,有利于進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論體系[7],促使高校與地方經濟的發展結合更加緊密,進而推動地方經濟甚至整個社會的高質量發展[8]。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產業不斷升級、結構不斷優化,各行各業需要更多的高技術人才、創新型人才來支撐其高質量發展,使得工匠型人才的培養成為必要。在當前快節奏的大環境下,細節的把控、技能的提升、產品的創新,都是推動社會各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7]。因此,培養工匠型人才是解決這一動力問題的關鍵。把高校的學生培養成為具備工匠精神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使得各行業得到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能夠推動社會各行業高質量發展。
為更好地推進高水平大學的建設,使教學體系更符合社會的發展需要,培養出兼具工匠精神及掌握高技術能力的人才,需要改變現有大部分高校的傳統教育觀念。當前部分應用型高校“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且普遍出現偏離辦學目的、追求政績、急功近利等現象。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9]。”因此,要注重將過去傳統教育模式中強調以學科知識體系為基礎,側重知識的傳授轉變為強調以知識模塊為必要基礎,注重實踐能力和職業適應能力的培養;將側重于理論學習研究轉變為依據能力需要制定教學方案,注重理論與社會需要之間的結合。在理論教學工作中同時進行課堂思政教育,將理論知識作為載體,提高學生的思想意識、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深挖課程領域內的思政元素,尋找能把思政元素自然嵌入的環節,將工匠精神貫穿教育全程。
以食品專業為例,通過討論或辯論的形式,采用案例式教學和情景式教學。例如,在“微生物學”課程上可引導學生樹立吃苦耐勞的理論規范意識及科研精神;在“食品毒理學”課程上則可引導學生珍愛和尊重生命,將責任、誠信等理念傳遞給學生,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及道德修養。對比積累知識,更加側重于能力的提升;對比豐富理論,更加側重于實踐創新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對比專研學術,更加注重技術的掌握;對比閉門深造,更加注重就業方面的努力;對比就業,更加注重服務行業和服務社會。
一些企業在招聘時唯學歷的思想[10]及學校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文化環境不夠濃郁等原因,使得有些大學生過于注重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學習,從而忽略了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毛主席曾經指出讀書和使用都是學習,且使用是更重要的學習[11]。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實際和教育規律出發,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引導作用,將操作技能教學與價值取向教學相結合,在夯實學生理論基礎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在學生進行專業技能學習和實踐探索的同時使其感受到良好的社會主義情懷。同時,教師通過在教學過程中的不斷學習,豐富實踐經驗,以工匠精神標準來要求自己,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態度要求自己,從而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在課堂學習、基地訓練的同時由教師引導,通過言傳身教,感染和影響學生,使工匠精神得以傳承[12],最后在實踐中檢驗。
以食品專業為例,在實驗教學中,結合實驗原理和基礎知識的講授,引導學生認識到實踐是真理的重要來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催生科研成果的第一要素是則是創新,勇于創新、鍥而不舍才是通向成功的道路等,使學生不僅具有專業的知識和技能以滿足就業要求,同時具有良好的實踐及創新精神,成為社會需要的工匠型人才。
高校主要是為社會培養人才,但目前存在一些學校的人才培養與企業的需求,以及用人單位的需求出現脫節等現象。例如,部分高校食品專業的教學一般以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的方式進行,實踐培訓課程很少,導致學生的實踐水平技能較低,很難將所學的專業知識轉化為實際的崗位技能。因此,建設校外實習基地,推進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這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積極意義。以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為例,學校先后搭建了20 余家相關企業作為校外實踐平臺,且在政策上、資源配備上都給予極大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使學生能夠更加有效地將理論和實踐操作相結合,提高理論性課堂的有效性。
對于食品專業而言,在教學過程中要與實際的食品企業進行深度的對接,確保專業課程內容和目前食品行業的實際情況相符合。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所學習到的知識才能夠對食品行業相關工作產生實質性的幫助,使學生掌握到真正有價值的食品產業相關技能。此外,建設校外實習基地對培養工匠精神上也起到推動作用,同時確保了課程實習質量、增強了學生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學生在進行實踐活動的同時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食品行業人員對待工作一絲不茍的品質和良好的職業操守,無形當中學習到鉆研,勤奮,踏實,任勞任怨,兢兢業業等工匠精神。例如,教師可進行網絡和實地調查,了解社會和食品企業對創新應用型人才的要求與需求情況;外出名校考察學習,進行培養體系、教學體系、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的分析論證;學校完善校外實習基地,讓學生接觸職業崗位,提前適應社會,使得教學體系的設計與實施都更符合食品行業的發展需要。
工匠型人才的培養是除了在繼承優秀文化的基礎上,還能夠獲得高超的操作技能、專業的素養和精神內涵。人才首先要是一個具有高尚品質、優良品德的人,而不只是可以高效利用的人[13]。一些高校為了提高學生考試的通過率,簡化學生考核的形式,對評估主題和評估內容這方面的理解并不充分,僅僅根據規定好的答案進行考核,且考核內容相對單一,只以課程基本知識為主。不僅限制了學生自身創新的多元化精神,而且導致缺乏全面的評價標準。工匠型人才需要具備綜合職業素養,對于其考核評價不能只用標準性知識和技能來進行鑒定,需要對工匠型人才培養的評價標準進行創新改革[14]。因此,建立全過程考核體,在評價內容上增加開放性內容,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使其發揮自己的強項,展示自己的學習能力和上升空間[15],同時對學生的品德、談吐、禮儀進行評價,對于不同的內容按比例進行總評。
以食品專業為例,如“食品質量檢測”“食品微生物”等實驗性課程上,操作規范僅僅只是基礎學習,還需要讓學生了解其原理,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操作,懂得每一步的原因以及預測的結果。在考核過程中,并不能只考慮操作的規范程度,更應該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獨立思考及將理論原理結合到實際操作中的能力,才能讓其真正領悟,而不是停留在死記硬背的層面上。
國務院強調,在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戰略發展背景下,中國從傳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過程中,專業技術及技能兼備的人才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在此背景下,高校作為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搖籃,對培養具備工匠精神的應用型人才也有更高的要求。現代工匠型人才不僅要具備傳統的“工匠精神”,更要與時俱進,掌握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適應時代變化并及時掌握最新技術及理論。因此,高校在工匠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緊跟當前發展,圍繞經濟及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將“工匠精神”的培養作為高校的一個重要目標。結合食品專業而言,要注重與食品企業的對接,關注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及將理論運用到食品的相關實驗操作中,側重獨立思考及自學能力的提升,從根本上領悟所學所做,由原有培養短、平、快、“螺絲釘”式人才轉變為長鏈條工匠型人才的培養,培養出專業及技術兼具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強大的人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