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耕
廣泛征求意見,是民主生活會的規定動作。近年來,在征求意見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下級部門“沒意見”的現象。對此,不能盲目樂觀、完事大吉,而要多想想其背后掩蓋的“真問題”,審慎對待。
就某些意見來說,下級部門不是沒提過,而是提過多次,但總是沒有回應,提而無應,便不想再提。到底為何沒有回應,可能是上級部門不認為是問題,便未予采納和整改;也可能是意見解決不了,所以干脆視而不見。這實際上是“不惹麻煩少添堵”心態使然,選擇性征求意見,逃避了責任,放任了矛盾。對此,必須端正政績觀,真正對事業負責、對下級負責、對群眾負責。
在征求意見過程中,也有意見“上不去”的問題。下級部門在反饋意見前,也要聽聽基層的聲音,然后梳理匯總。出于上下級關系的考量,或者是對利益得失有顧慮,便將其中尖銳的、刺耳的、批評的意見濾掉,改頭換面以“媚上”,將意見變得不疼不癢,留下“會做事”的印象。這樣,意見經過“修圖”,上級接受起來更“舒適”。對此,要采取“背靠背”“網上行”等方法,讓意見原汁原味上達。
下級部門不敢真刀真槍提意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擔心其后的特別“待遇”,比如過分的要求、嚴苛的審核、區別的對待等。可以說,“抓辮子”“找后賬”的做法,致使下級部門反復掂量上達意見。破解這一問題,還是要從解決“權力任性”入手,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比如,征求意見必須原汁原味、必須見人見事;加強對上級部門運用權力的監督,保證下級免受不公正對待等。當然,從長遠看,還要加強機關文化和作風建設,切實將虛心納諫、聽取批評內化為各級機關的價值準則和精神操守,自覺與“衙門作風”作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