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建華( 長沙 )
我很小的時候就愛閱讀文學作品,但那時可供讀的書本太少了。課外讀物就是大人們糊在木格格窗上和漏風的土墻上的廢書報、供銷社包裝副食品的舊報紙,小伙伴們交流閱讀的缺角少頁的小人書。我拼命找尋。看見好的句子,我喜歡抄在本子上,或者剪下來夾在語文書里。我也喜歡琢磨,那胖乎乎的蟲子、傻乎乎的母狗、憨呆呆的老牛,如果出現在我作文里,怎樣寫得好玩一點。慢慢地,我掌握的詞匯、擁有的想象空間比同齡人寬泛了一些,作文就寫得多了點靈氣,常常被語文老師當作范文。小學快畢業的時候,當民辦教師的哥哥不知道從哪拿回一本《林海雪原》,我高興壞了,他一放手,我就偷偷撿過來讀。那可是我認認真真讀的第一本大書啊!書里關于冰雪世界的宏大敘事、英雄虎膽的精彩呈現、詭異匪事的撲朔迷離,無不帶給我全新感受。那時,大人們是不允許學生讀大部頭小說的,說那是“耍書”。因為這部《林海雪原》,我覺得“耍書”特別好耍。就在我快要讀完那本書的時候,突然發現書少了三頁,原來是我的堂兄扯下卷了土煙。我氣得暗暗罵他好多天,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扣下了這本殘缺的書。爾后,我又前前后后讀了多遍,不停猜想那少了的三頁都寫了些什么。某天,我奇想:我要把缺的三頁寫出來!我就真寫了,我聯系起故事的前后情節,還有我腦袋瓜子里虛擬細節,我為缺頁書做了一回實實在在的修補。修補后我反反復復讀,覺得還不錯,讀得意氣風發,也就是打那時起,我認定:我也可寫長篇小說,也可以成為作家。
等我到了中學,小鎮街頭報刊亭多了起來,學校圖書室也有了許多可供借閱的書籍。成長的本質就是與世界建立親密聯系,那么,閱讀讓這些聯系來得更快。我迷上了小說閱讀,迷上了在腦海拿捏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纏纏繞繞的細節,迷上了“我有話要說”的寫作。枯燥的學生時代,有了閱讀和寫作兩只伴我飛翔的翅膀。到了高二的時候,我的短篇小說《李林搬兵》在縣里一次征文活動中獲得第一名,我的名字我的作品終于成了鉛字。那時候文學熱正在勢頭上,我既想讓賞識我的語文老師知道,又怕他知道,畢竟臨近高考了,小說是不可能給我加分的。后來文化館老館長騎著自行車,將獎品送到了學校。語文老師在晚自習的時候,將獎品交給我,淡淡地說了一句:“普通中學是不培養專業作家的。”我臉一紅,不敢說什么。后來,我和某語文名師工作室的老師們做交流,說到這事,我仍有點傷感,還提醒老師們:普通中學可能培養不了專業作家,但可以培養不一樣的閱讀者、不一樣的寫作者。我告訴他們我畢業后是怎樣把閱讀和寫作堅持下來的。我在不同的崗位上,都會保持對閱讀的興趣、對繁雜世界的細心觀察和對寫作的敬畏。我一直在不斷地發表和出版自己的作品,包括3部長篇小說。2007年我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實現了作家夢,我感謝我學生時代打下的閱讀和寫作基礎以及養成的好習慣。
也有人常問我一些關于小說閱讀和寫作的問題,我始終認為好的小說應該給讀者提供理解世界的新角度。可能是個人經歷所致,我了解了太多大潮之中的孤獨者、落寞者,他們太需要傾聽,需要撫慰。我可以走下去面對面地傾聽,也可以用閱讀來傾聽,用寫作來撫慰,同時我也需要用閱讀和寫作來抵抗外部不斷襲擾的孤獨和落寞。我的《黑狗坡的左鄰右舍》《消融》《雙尾無頭蛇》《牛背上的少年》《泥美人》《兩顆白的一顆黑的》等中短篇小說,就是我試圖用自己的一點點光亮去觀照眾多小人物短斤少兩的小世界,去發現和匯集那些小人物身上的光亮。小說小說,我就從小處說開,所謂宏大敘事,就留給更優秀的人做吧。
我發表了許多精短小說,部分作品被多個省、市用作中考試卷、高考沖刺語文試卷閱讀理解題,如《這鳥,像個熟人》《我就叫鐵蛋》《兩小只》《寫字的老人》等。每次看見這些閱讀題解析,我都會對出題者心生敬意。《小小說選刊》主編秦俑說:“你挺擅長將熟悉的生活場景寫出陌生感來。”是的,我不將所要表達的東西說透,我相信讀者比作者聰明。看到那些閱讀解析,出題人能夠充分了解作者的意圖,甚至比作者想得更加透徹。我沒有教學方面的經驗,但有時候也換位思考:假如我是出題人,我會怎么做?我想我既會考你看得見的部分,比如,統領著小說的主題、結構的鋪陳、語言藝術的表現,也會考你看不見的部分,比如,作者完全可以那樣寫,為什么偏偏這些寫?假如你是作者,你將會安排一個怎樣的結局?等等,這樣,我既可以了解到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可以讓你不自覺地參與到創作之中,考查你更寬泛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
算一下,從高二發表第一篇文章到現在,快四十年了。如今的我開始變老,風風雨雨、磕磕碰碰都曾經歷過,我慶幸有孜孜不倦的閱讀,讓我無時無刻不在傾聽世界的聲音;有津津樂道的寫作,讓世界無時無刻不在鏈接我的念想。閱讀和寫作,借給我一雙有力的翅膀,這樣,我就不是在孤獨和落寞的時空無處可逃,而是堅定地飛向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