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澤巨( 長沙 )
自古以來,藝術理論家和創作家一直在對藝術種類的劃分進行探索。從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孔子到古希臘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直到今天的眾多理論家和藝術家仍在孜孜以求,并且形成了藝術學的分支科學—藝術類型學(藝術形態學),但一直沒有形成藝術理論界、創作界普遍接受的定論,甚至有人斷言,不可能形成藝術理論界、創作界普遍接受的藝術種類劃分的定論,因而出現了“藝術分類取消論”,否定藝術分類的必要性。
藝術分類取消論肯定是不可取的。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指出:“對于物質的每一種運動形式,必須注意它和其他各種運動形式的共同點,但是,尤其重要的,成為我們認識事物的基礎的東西,則是必須注意它的特殊點,就是說,注意它和其他運動形式的質的區別。只有注意了這一點,才有可能區別事物。任何運動形式,其內部都包含著本身特殊的矛盾。這種特殊的矛盾,就構成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
分類是認識客觀事物、掌握事物運動規律的重要方法,認識和掌握藝術規律也必須分類。著名藝術理論家、美學家彭吉象說:“藝術分類的意義在于通過各門藝術自身的特性和發展規律,以及它們各自不同的物質媒介和藝術語言,從而更加深入地認識和掌握各門藝術的審美特征和美學實質,進一步推動各門藝術的提高和發展。”
當代國內外學者對藝術種類的研究較多(但專門對中國當代藝術分類的研究較少),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現代中外藝術研究者的五種主要分類方法:第一種藝術分類方法是以藝術形象的存在方式為依據,將藝術區分為時間藝術(音樂、文學)、空間藝術(雕塑、繪畫)和時空藝術(戲劇、影視)。第二種藝術分類方法是以藝術形象的審美方式為依據,將藝術區分為聽覺藝術(如音樂)、視覺藝術(如繪畫)和視聽藝術(如戲劇)。第三種藝術分類方法是以藝術作品的內容特征為依據,將藝術區別為表現藝術(音樂、舞蹈、建筑、抒情詩等)和再現藝術(繪畫、雕塑、戲劇、小說等)。第四種藝術分類方法是以藝術作品的物化形式為依據,將藝術區分為動態藝術(音樂、舞蹈、戲劇、影視等)和靜態藝術(繪畫、雕塑、建筑、實用藝術等)。第五種藝術分類方法把藝術分為視覺藝術(包括繪畫、雕塑、攝影、建筑、工藝,以及現代藝術設計、廣告藝術、電影藝術、計算機三維動畫、動漫、游戲軟件等)、表演藝術(包括音樂、舞蹈、戲劇、音樂劇等)。
上述五種分類方法的共同優點,就是具有審美性、統一性和包容性,能夠包容所有藝術種類,而且界限分明,未存交叉現象,但是它有一個明顯的缺點,就是缺乏實踐性和群眾性。在日常生活中,包括文藝工作者和人民群眾,都不會用“時間藝術”“空間藝術”“時空藝術”“聽覺藝術”“視覺藝術”“視聽藝術”“表現藝術”“再現藝術”“動態藝術”“靜態藝術”“表演藝術”這些概念去稱呼藝術作品,只有在分析某類或某幾類藝術種類的某種審美特征時會使用這些概念。高等學校的藝術教學工作者和社會上廣大的文藝作品欣賞者(接受者)也不會用這些概念去稱呼藝術作品。另外,有的分類方法把本為一個一級種類以下的二級種類的藝術品種人為掰開,分到兩個類別去了,如文學研究與創作界、高教界、受眾歷來都把抒情詩、小說放在文學種類,但上述第三種分類法硬把它們放在“表現藝術”和“再現藝術”兩個類別中,顯然違背了文學研究與創作界、高教界、受眾對“文學分類”的習慣性分類方法;再如,美術研究與創作界、高教界、受眾都把建筑、繪畫、雕塑放在美術類,但上述五種分類方法把它們從美術類大廈中強拆出來,把美術類下面的二級概念“雕塑、繪畫、建筑藝術、藝術設計”等品種變成了一級概念,拋棄了已為美術界和社會各界認識以及廣大受眾一直使用的“美術”概念,美術研究與創作界、高教界、受眾將難以接受。再次,就是分類太過寬泛,只有2-3類,不便于讀者、觀眾全面認知各種藝術種類,不便于初學創作者掌握某種或某幾種藝術種類的創作規律和方法,尤其是不便于欣賞者(接受者)掌握某種或某幾種藝術種類的欣賞規律和方法。
(二)彭吉象的五分法。他提出“藝術分類的美學原則,應當將藝術形態的物質存在方式與審美意識物態化的內容特征作為根本的依據”,進而提出了第六種分類方法,即:實用藝術(建筑、園林、實用工藝、書法)、造型藝術(繪畫、雕塑、攝影)、表情藝術(音樂、舞蹈)、綜合藝術(戲劇、戲曲、電影、電視)和語言藝術(詩歌、散文、小說)等。這個分類法的原則我很贊同,但它同樣缺乏實踐性和群眾性,一是文藝工作者和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不用“實用藝術”“造型藝術”“表情藝術”“綜合藝術”“語言藝術”的名稱來稱呼藝術作品(文藝工作者偶爾會用這種稱呼);二是將文藝界和人民群眾中日常生活中的分類習慣打亂了,如繪畫、雕塑、建筑、園林、實用工藝、書法都屬于“美術”這個大類,但彭吉象先生把這個大家庭中幾個兄弟分門到不同的家庭,而且把“美術”概念弄丟了。
(三)李心峰的七分法。他在其專著《元藝術學》中,對中外學術界的藝術種類的劃分模式歸納為7種:本體論分類模式、心理學分類模式、符號學分類模式、功能論分類模式、歷史—發生學分類模式、自然主義分類模式、復合標準分類模式。這些分類模式除去自然主義分類模式外,也缺乏實踐性和群眾性。心理學分類模式把一些不屬于藝術的烹調術、香料制造術也劃入藝術種類大家庭,顯然不妥。自然主義分類模式忽略了分類的統一標準,而且混淆了當今中國普遍認可的第一級、第二級品種,如將我國普遍認為屬于文學種類第二級的詩、散文并列劃為第一級,將我國普遍認為屬于美術種類第二級的建筑、雕塑、繪畫并列劃為第一級。
(四)海天的四分法。在其著作《藝術概論》中,綜述了學術界流行的藝術作品種類5種分法,即:以感知方式分類、以存在方式分類、以表現方式分類、以表現情感的強度分類、以媒材分類。前4種就是彭吉象介紹的第1-4種分類法,海天提出第5種分類法,即分為語言藝術、音響藝術、造型藝術、語言音響造型藝術。他的理由是:“以媒材分類,已經成為大眾約定俗成的了。”他所謂“語言藝術”指文學,“音響藝術”指音樂,“造型藝術”指舞蹈、建筑、園林、繪畫、雕塑、書法、工藝美術、工業藝術設計、攝影,“語言音響造型藝術”指戲劇、電影、電視。我覺得這個分類法有3個問題:一是名稱并不通俗,不是文藝工作者和人民群眾普遍使用的稱呼;二是包容不全。音響藝術還應包含廣播藝術,工業藝術設計不能包含所有藝術設計門類,語言音響造型藝術還應包含曲藝,另外就是雜技這個第一級種類藝術被遺忘了。三是把“美術”這個概念弄丟了,把第二級分類劃入了第一級分類。
(五)李樹湘和李立芳的三分法。他們合著的《藝術概論》將藝術分為3個大類,即:展示心靈狀態的藝術(繪畫藝術、書法藝術、雕塑藝術、建筑藝術、園林藝術、波普藝術、攝影藝術)、展示心靈過程的藝術(音樂藝術、舞蹈藝術、戲劇藝術、行為藝術、影視藝術)、展示心靈結構的藝術(文學藝術、裝置藝術)。他們的第一級分類名稱堪稱比較新穎,但是缺陷顯明:一是缺乏實踐性和群眾性,不易傳播。二是展示心靈狀態的藝術、展示心靈過程的藝術、展示心靈結構的藝術的界限分得清嗎?不能。說裝置藝術是“展示心靈結構的藝術”,而建筑藝術、園林藝術不是“展示心靈結構的藝術”嗎?說建筑藝術、園林藝術是“展示心靈狀態的藝術”,而裝置藝術不是“展示心靈狀態的藝術”嗎?三是他們對于有些藝術種類概念的解釋,抽象而不具體,讀者看了如墮五里霧中,如“所謂波普藝術,是指藝術家選取最為時尚和易于識別的事與象作為創作載體,并賦予藝術的價值和意蘊,給予觀者最為大眾化和最普及化的精神享用的藝術形式。”誰能由此理解波普藝術的審美特征呢?
(六)美國美學家蘇珊·朗格的四分法。她把藝術分為虛幻的空間、虛幻的時間、虛幻的力和虛幻的生活。這種分類方法遠離了藝術創作與欣賞的實踐,缺乏指導作用。
學術界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種類如何劃分研究甚少,筆者認為,首先要確立劃分中國當代藝術種類的原則或者依據,然后確立劃分的具體標準。
劃分中國當代藝術種類標準的原則或依據,應是審美性、統一性、包容性、群眾性的高度融合。
一是審美性原則。藝術作為社會意識形態中的一個特殊品種,具有獨特的個性,只有弄清了它與其他社會意識形態不同的個性,才能了解它,才能談論它內部種類的區分。著名美學家李澤厚在《略論藝術種類》一文中說:“藝術是人們主要的審美對象,訴諸人們的五官感覺(主要是視、聽)。一方面,藝術是作為作品,作為靜觀的欣賞對象而存在。另一方面,藝術又是人們審美意識(通過作家或藝術家的創作實踐)的物態化,是人們這種意識所特有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這一方面,藝術是作為創作,作為主動的實踐過程和產品而存在。藝術之所以成為藝術,是因為后者而不是前者。……這一方面在把握、規定和顯示藝術的美學本質和特性,才是更根本的。它應是藝術分類的原則和依據所在。”藝術作品的獨特個性,就是塑造藝術形象,具有審美性,這也是所有藝術種類的共性,也是它與學術著作、議論文、應用文、記敘文相區別的突出個性。學術界有人把藝術的范圍劃得過于寬泛,把一些沒有塑造藝術形象、不具鮮明審美特征的人造物品也劃入藝術作品之內,這是不可接受的。另外,提出這個原則的意義,還在于不能把審美性欠缺的記敘文(含新聞作品)納入藝術作品家族。
二是統一性原則。藝術理論家、上海大學教授藍凡認為:“藝術分類的兩大剛性原則是統一性原則和穩定性原則。……統一性也就是單一性。這就是說,藝術進行分類的時候,運用的分類標準只能是單一的,不能交叉或重疊。”對所有藝術種類的區分,只能有一條標準,否則就容易造成混淆不清的局面。劃分標準必須能夠對中國當代所有藝術種類進行劃分,不能只適應一部分藝術種類,不適應另外一部分藝術種類。幾千年來,藝術理論界之所以對藝術種類劃分不能形成一致的觀點,根本原因就是劃分的標準沒有統一,各行其是。事實上,在對藝術種類劃分時遺漏某些品種,或者把非藝術品種也劃分進來,就是沒有堅持審美性和統一性的原則所致。
三是包容性原則。劃分中國當代藝術種類的標準必須能夠包容中國當代的所有藝術種類,不能遺漏;既不能遺漏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藝術種類,如新中國成立之初確定名稱的曲藝藝術和雜技藝術,也不能遺漏改革開放以來新出現的藝術種類,如數字媒體藝術、短視頻藝術、游戲軟件、服裝表演、花樣滑冰、沙畫。如果有遺漏,則說明這項標準缺乏包容性。另外,又不能把與藝術接近的非藝術品包容進來。
四是群眾性原則。劃分中國當代藝術種類的標準必須具有群眾基礎,容易為廣大文藝工作者和人民群眾所接受,符合廣大文藝工作者和人民群眾約定俗成的分類習慣。藝術作品本來就是提供給人民大眾欣賞的,群眾性是藝術作品的本質屬性之一,哪個藝術家或者藝術創作團隊是為著束之高閣或者自我欣賞而創作藝術作品的?傳播面或者受眾面向來是衡量藝術作品質量高下、影響力大小的重要指標。那么,藝術作品的分類原則也應體現群眾性。這是藝術作品和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著作的重要區別。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著作的接受者,不一定是廣大人民群眾,而是專業人員、知識分子。因此,對藝術作品的種類的劃分,理應體現群眾性與實踐性,尊重社會的約定俗成。
上述四個原則,還必須統一、融合,形成一個總原則。
根據這個原則,本文提出的藝術作品種類劃分標準是:各類藝術作品創作藝術形象所用媒介的不同和表現手法的不同,二者必須同時使用,不可分割。這項標準具有實踐性和操作性,也具有一定的理論性。首先,這項標準清楚地區分了藝術種類和非藝術種類,如:學術著作、議論文、應用文、記敘文均使用文字這種媒介,但它不塑造藝術形象,也不主要使用敘述、描寫、抒情等文學表現手法(記敘文雖然也使用這些表現手法,但是有限,尤其是它不塑造個性鮮明的藝術形象)。其次,這項標準劃分清楚,不同藝術種類創作不同的藝術形象都有不同的媒介和表現方法,界限分明,不會混淆。再次,也有一些藝術種類創作藝術形象的媒介相同,但表現手法不同,把兩者結合起來作為區別標準,則所有藝術種類的劃分還是涇渭分明。第四,這項標準具有一定的歷史淵源。這種淵源當然不是在中國古代。“在中國古典藝術論中,藝術一直未能從其精神活動領域明確地劃分出來從而確定藝術世界的觀念,甚至連概括所有藝術門類的統一的藝術概念也沒有最后形成。”在中國古代,藝術有分類,但對分類的標準和原則的研究甚少。在古希臘和歐洲,藝術分類理論的研究則源遠流長。亞里士多德寫道:“史詩和悲劇、喜劇和酒神頌以及大部分雙管蕭樂和豎琴樂—這一切實際上是模仿,只是有三點差別,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對象不同,所采取的方式不同。”本文提出的劃分藝術種類的標準即“創作藝術形象所用媒介的不同和表現手法的不同”,是與此相接近的。二十世紀以來,我國不少藝術理論家和創作家借鑒西方藝術分類理論來探討中國藝術的種類劃分,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熱潮。本文所提劃分藝術種類的標準,也源于其中部分學者的觀點。彭吉象提出“藝術分類的美學原則,應當把藝術形態的物質存在方式與審美意識物態化的內容特征作為根本的依據”。藍凡就提出:“藝術就是一種用某種特定的媒材(表現材料)和技藝展開敘事—通過推動情節和展開細節來講述一個故事—的人類行為。這構成藝術的最本質特征。藝術的這種本質特征,決定了藝術分類上的最基本類型—不同媒材(表現材料)和技藝的敘事所構成的不同的藝術類型,也稱藝術式樣或藝術門類。”“不同的媒材(表現材料)和技藝所“創造”的不同的藝術形象,構成了不同的藝術類型(式樣或門類)。”
藝術是什么?藝術就是藝術家(個體或群體)通過塑造審美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形象性、主體性、審美性是其典型特征。根據上述劃分中國當代藝術種類的原則和標準,本文對中國當代藝術種類的劃分進行了嘗試,即將其分為十個種類: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曲藝、雜技、戲劇、攝影、電影、廣電藝術。
這是第一級分類,如果進行第二級劃分,我的觀點就是—
(一)文學:文學家運用語言文字塑造藝術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一個藝術種類,為各種藝術種類之母。它的二級分類為:詩歌、散文、小說、劇本。
(二)音樂:音樂家運用有組織的樂音塑造藝術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種類。它的二級分類為:聲樂、器樂、歌劇、音樂劇。
(三)舞蹈:舞蹈家運用經過提煉、組織、美化的人體動作塑造藝術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種類。它的二級分類為:生活舞蹈、藝術舞蹈、舞蹈劇(戲劇性舞蹈)。
(四)美術:美術家運用物質材料媒介,塑造可觀的、靜止的,占據一定平面或立體空間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種類。它的二級分類為:繪畫、雕塑、書法、工藝美術、建筑藝術、園林藝術、藝術設計。
(五)曲藝:中國獨有的藝術種類,曲藝家運用帶有表演動作的說唱方法塑造藝術形象從而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種類。它的二級分類為:相聲、鼓曲、評書。
(六)雜技:雜技藝術家和演員靠體能和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難度動作的一種藝術種類。它的二級分類為:普通雜技、雜技劇。
(七)戲劇:戲劇是戲劇藝術家群體創作、由演員以對話和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有的還有音樂、舞蹈、木偶等形式)、為觀眾當場表演的一種綜合藝術,它綜合了人類誕生以來的所有藝術元素。它的二級分類為:戲曲、話劇、木偶皮影劇。
(八)攝影:攝影是攝影藝術家使用照相機反映社會生活和自然現象,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它的二級分類為:景物攝影、藝術攝影、畫意攝影、商業攝影、水墨攝影、全息攝影。
(九)電影:電影藝術家群體運用流動的、帶聲音的影像(畫面)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綜合藝術,它綜合了人類誕生以來的所有藝術(包括戲劇)元素。它的二級分類為:電影故事片、電影紀錄片(不含電影新聞紀錄片)、電影美術片。
(十)廣播電視藝術:這是廣播電視媒體播出的各種文學藝術節目的總稱。廣播藝術,包括廣播劇、電影錄音剪輯、長篇小說播講等;電視藝術,包括電視劇、電視紀錄片(不含電視新聞專題片)、電視文學、電視文藝演唱會、動畫片等,其中的代表性品種是電視劇。電視劇綜合了人類誕生以來的所有藝術(包括電影)元素,屬于綜合性最強的藝術品種。
讀者們看到這個中國當代藝術種類劃分的結果,可能會發出疑問:“這不就是社會上約定俗成的劃分結果嗎?”基本正確。然而,盡管文藝界、高教界、廣大欣賞者(接受者)運用這種概念稱呼各類藝術作品,但是,沒有一個專家、學者提出十分法的觀點。本文就是對社會上流行的、約定俗成的中國當代藝術種類劃分結果進行歸納總結、分析探究,企圖找出它的合理性和生命力。
中國當代藝術種類十分法,看似淺顯樸實,未用典雅、生僻、新奇的概念,實則符合本文提出的劃分原則,而且具有顯而易見的實踐價值。
(一)它凸顯了所有藝術種類共有的審美性。十類作品均用塑造藝術形象的方式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具有鮮明的審美性;而且,這十類藝術作品,既有共同的審美特征,也有獨自的審美特征。文學以間接性與廣闊性、情感性與思想性、結構性與語言美的統一作為主要的審美特征。音樂以節奏性和表現性的統一作為主要的審美特征。舞蹈以直觀性、動態性和表現性的統一作為主要的審美特征。美術以造型性和視覺性(直觀性)、瞬間性和永固性的統一作為主要的審美特征。曲藝以敘述、摹擬和抒情相結合,文學、音樂和表演相結合作為主要的審美特征。雜技以技巧性(技)、豐富性(雜)、演藝性(藝)的統一作為主要的審美特征。戲劇以戲劇性和劇場性的統一作為主要的審美特征。攝影以紀實性、瞬間性、選擇性的統一作為主要的審美特征。電影與廣播電視藝術中的電視藝術以綜合性與獨特性、文學性與表演性的統一作為主要的審美特征,他們的獨特性表現在運用帶聲音的、運動著的畫面來敘述、描寫和抒情,而電視藝術獨特的審美特征就是技術性、生活化和參與性的統一;廣播電視藝術中的廣播藝術則以聲音性與故事性的統一作為主要的審美特征。
(二)它厘清了各種藝術種類之間的界限。一直以來,藝術理論界、創作界之所以不能形成對藝術分類的定論,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本文所提中國當代藝術種類劃分標準,包容了所有中國當代藝術種類,而且標準統一,能夠清晰地區分十類藝術的界限,沒有交叉和重疊。文學作品運用語言(文字)媒介塑造藝術形象來創作,同時運用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等表現手法。音樂運用流動的樂音媒介塑造藝術形象來創作,同時運用旋律、和聲、節奏等表現手法。舞蹈運用有韻律動作的人體作為媒介塑造藝術形象來創作,同時運用人體動作、造型、節奏、表情等表現手法。美術運用畫布、木材、石材、玻璃、金屬、塑料、顏料等媒介塑造藝術形象來創作,同時運用線條、點面、色彩、明暗、構圖、空間、體積等表現手法。曲藝運用表演者的聲音和漁鼓、胡琴等物質工具為媒介來創作,同時運用道白、歌唱、擊打樂器等表現手法。雜技雖然也是利用人體動作來創作,但它使用的是高難度動作(有的是絕活);另外,它使用的表現手法與舞蹈不同,它還要運用物體甚至動物來作媒介。其中的雜技劇也有故事情節,但表現手法與舞蹈劇不同,它還是利用人體的高難度動作來創作。戲劇雖然與舞蹈、曲藝、雜技一樣利用人體的動作為媒介來創作,但表現手法與舞蹈、曲藝、雜技明顯不同。同舞蹈相比,戲劇主要運用語言表達手段,而且動作力度和寫意度不同。同曲藝相比,戲劇的語言主要是多個劇中人物間的對話,這些人物通過對話來展現性格特征,推動劇情發展;它的人物動作是人物之間的情節性動作。攝影作品是以照相機和膠片、電腦硬盤、移動硬盤作為媒介來創作,它以構圖、光影明暗、焦距等作為表現手法。電影則以有言行的人體、能夠攝錄流動畫面的攝影機作為媒介,以真實或仿真的生活環境、蒙太奇的畫面編輯作為表現手段。廣電藝術的最大特點,它是廣播、電視這兩種關系密切的大眾傳播媒體的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播藝術節目中的廣播劇、電影錄音剪輯、長篇小說播講與音樂一樣,都是利用聲音作為媒介來塑造藝術形象來創作,但是,它是運用眾多人物、劇情發展、戲劇沖突來展開,它的聲音不僅有人物演唱、對話的聲音和樂器演奏的聲音,還有自然聲響。電視藝術中的電視劇、電視紀錄片雖與電影故事片、電影紀錄片使用的媒介和表現手法大致相同,但電視藝術作品的長度(如電視連續劇)和品種的多樣性(如電視文學、電視文藝演唱會、MTV)所呈現的媒介差異(電視機和電影院的屏幕),還是十分明顯的。
(三)它包容了所有的藝術種類。這個十分法可以把當代中國的所有藝術種類都包容進去,不會有遺漏,即使是新興的藝術種類。如網絡劇可以劃入電視藝術種類,它所呈現的審美特征與方式和廣播電視藝術中的電視劇沒有標志性的差異,只是播放載體有所不同而已,電視劇在電視機上播放,網絡劇在電腦上播放,而電視機屏幕和電腦屏幕沒有本質性的差別。實際上,它們都可以在兩種屏幕上播放。短視頻也可以劃入電視藝術種類,因為它與電視藝術作品制作的原理與方法完全相同,只是篇幅短小而已。數字媒體藝術作品,國家教育部把它歸入設計藝術類,有的高校照此辦理,有的高校把它歸入電視藝術類。兩種歸類都有一定理由,如果是一個設計作品,應該劃入設計類作品的;如果它敘述故事,塑造人物,則應劃入電視藝術作品之內。服裝表演可劃入舞蹈種類之生活舞蹈,花樣滑冰可劃入舞蹈種類之生活舞蹈中的體育舞蹈,雜技劇劃入雜技類,音樂劇劃入音樂類,沙畫劃入美術類。今后藝術種類的發展,可能將越來越綜合化、交叉化和邊緣化,但不論怎么發展,都可歸入上述十個種類中去。
(四)它張揚了廣泛的群眾性。中國當代藝術種類十分法,實際上就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文藝工作者和人民群眾約定俗成的分類法。中國文聯下屬各協會,即作家協會、音樂家協會、舞蹈家協會、美術家協會、曲藝家協會、雜技家協會、戲劇家協會、攝影家協會、電影家協會、電視藝術家協會,基本上就是中國藝術作品的分類展示,只有書法家協會的書法藝術屬于美術這個一級種類。各類的藝術家,平時稱呼藝術作品,基本上還是這樣的習慣: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曲藝、雜技、戲劇、攝影、電影、廣電藝術;或者使用第二級分類的名稱。高校也是如此,詩歌、散文、小說、劇本的教學必定放在文學院,繪畫、雕塑、書法、藝術設計、園林藝術、建筑藝術的教學必定放在美術學院。人民群眾對各類藝術的稱呼,也是這些名稱。所以,對中國當代藝術種類的十分法,其實就是社會約定俗成的分類方法,具有深廣的群眾基礎。
(五)它體現了強烈的實踐性。中國當代藝術種類十分法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藝術創作界、多數高校藝術專業教學單位、廣大文藝作品欣賞者(接受者)的創作、教學、欣賞實踐的初步總結和提煉。理論從何而來?毛澤東在《實踐論》中強調,理論來源于實踐,又反過來指導實踐。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和欣賞者(接受者)在創作、欣賞實踐中,都是運用本文所提中國當代藝術種類十分法中使用的概念來稱呼各類文藝作品,而且,這些名稱就是廣大藝術創作者在創作實踐中根據其審美特征而起的。但是沒有學者意識到其中蘊含著一種既有學術意義又有實踐意義的分類方法,認為這些約定俗成的概念沒有學術價值,總覺得提出一套標新立異的概念才有學術價值。中國當代藝術種類十分法,將社會約定俗成的和文藝工作者、文藝教育工作者、文藝接受者日常使用的文藝作品分類(稱謂)觀念,加以總結提煉并固定下來,提升為一種分類方法,因廣大文藝工作者和人民群眾基本習慣、已有理解而容易接受,也就容易傳播。如果向廣大文藝工作者和人民群眾宣傳以往部分學者提出的那些學術性很強但概念生疏的分類方法,廣大文藝工作者和人民群眾將會感到生疏、不習慣,當然也不便于傳播。中國當代藝術種類十分法,也是許多高校教學實踐總結、提煉出來的結果。如文學種類下分詩歌、散文、小說、劇本,不僅是文學創作界的普通劃分方法,也是許多高校教材的普遍劃分方法。又如將繪畫、雕塑、書法、藝術設計、園林藝術、建筑藝術劃入美術大類,是美術創作界的普遍觀點,也是高教美術類教材的普遍觀點。所以,十分法既具有鮮明的理論性,也具有強烈的實踐性,還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另外,藝術種類劃分這個課題,本身就是一個理論性和實踐性兼容的課題。還有,這個十分法所使用的概念,雖然客觀上已在藝術創作界、高教藝術教育領域通行數十年甚至上百年,但并沒有學者寫出論文來論述,沒有進入學術視野。現在擺上學術臺面,登上大雅之堂,成為學術史上的一種新的觀點,也是理論創新吧,當然這是文藝界、高教界和廣大文藝作品欣賞者(接受者)的創新。而且,這些概念幾十年來能夠在廣大文藝工作者、高校藝術教學工作者的人民群眾心中扎下深根,說明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